基于人事事件迭代的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配置预测模犁研究

来源 :东北电力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um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工总量逐年减少,结构性缺员问题逐渐由量变转为质变,因此实现企业用工的精确预测和科学配置变得尤为重要.结合电网企业用工特点,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大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事事件迭代的预测模型,实现对电网企业未来几年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的系统性精确预测.
其他文献
历史住区属于历史街区研究范畴.历史住区风貌具备本底性的文化内涵,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本文简析了欧美排屋住区的风貌特征,以美国波士顿比肯山排屋住区为例,评述了比肯山排屋住区的地位、格局与风貌特征,回顾了比肯山排屋住区风貌保护与更新的关键阶段,由此归纳出在“风貌管控、财税激励、场所营造、住区治理”四方面的策略,进一步总结出“多元即本真、个体即主体、维育地方性、留屋也留人”四方面的启示,为中国城市历史住区的风貌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借鉴.
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卡塔尔交通通讯大臣贾西姆·苏莱、卡塔尔公共工程署署长兼公共交通运输公司主席穆罕纳德、交付与遗产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哈桑、国家运输公司首席执行官法赫德·卡赫塔尼、水电总公司(Kahramaa)总裁库瓦里,宇通海外营销体系副总监彭旭,以及多名当地官员和私营企业代表出席了启用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期刊
近日,211辆中通客车正式发往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以更绿色、舒适、便捷的服务,助力当地人民公共交通 出行.rn亚美尼亚地处黑海和里海之间,处在亚、欧、中东的交界地带,是典型的内陆国,公路交通也成为当地重要的交通运输形式.一直以来,亚美尼亚与中国都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在道路联通、电力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期刊
杨俊宴:王老师,您作为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近40年来的见证者,能不能从您结缘城市设计的角度谈谈中国城市设计的缘起?城市设计在当时怎么样的背景下被关注,逐步成为今天的研究热门的?rn王建国:人们对今天的城市设计含义虽然还有不同看法,但理解已经没有太多悬念,连许多城市领导也都懂得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但40年前却远非如此.
期刊
杨俊宴:卢老师,您作为中国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能否谈一谈它是如何起源的?rn卢济威:国内第一次官方提出开展城市设计,是从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开始的.这场国际竞标一共请了5家设计机构参加,4家外方加1家中方,其中中方设计单位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期刊
8月11日,金龙客车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交 付10台 核酸检测车,为当地全方位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与张家口市政府共同推动创建“氢”新文明之城,并在张家口多个领域提供美好出行方案.
期刊
8月18日,比亚迪携手英国巴士制造商Alexander Dennis(ADL)向奥克兰交通局交付首台BYD ADL Enviro200EV XLB大型三轴纯电动大巴.该批大巴搭载了比亚迪的底盘技术,由ADL在新西兰的合作伙伴Kiwi Bus Builders负责在当地组装,未来将助力新西兰完成2035年打造无碳纯电动大巴车队的计划.加入Auckland Transport运营车队后,这批零排放大巴将投放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由Mercury Energy负责开展针对不同场景的运营服务与测试评估.
期刊
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对交通的新要求,以及当前交通评价存在的若干不足,提出以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定性协同、定量协同、权重判定和协同评价四个阶段,并通过广州市的实践经验,阐述各个阶段技术方法.其中,定性协同是研究用地性质、产业功能、国土空间、交通主导方式四者之间关系,明确不同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方式;定量协同是研究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目标值;权重判定是确定国土空间分区内部若干主导交通指标的权重;协同评价是以交通小区为统计单元,借助城市交通模型,对比国土空间分区的主导交通指标现状
杨俊宴:郭先生,关于您从事城市设计的经历,能否请您讲一下1980年代被派往MIT学习城市设计的经过?rn郭恩章:19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关键的十年,百废待兴,百家争鸣,城市建设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1980年代初期,周干峙先生和吴良镛先生先后发表了两个重要的讲话①.这两个有关城市设计的呼吁引起了主管单位和领导的重视.到了1985年,为适应咱们国家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部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签订了一个叫做“MIT-中国城市设计培训项目计划”的协议,具体是由中国派出4~6名建筑师组成的访
期刊
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气候问题带来的极端自然灾害事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 2016年4月22日,178个国家领导人以最大的政治决心和智慧推动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为达成协定做出重要贡献并积极践行.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kW以上,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