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飞速的背景下,许多国家或国家联盟相继提出或正在实施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计划,民航科技领域正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重大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设民航强国是民航全行业共同的奋斗目标,科技创新是提高民航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为了积极应对民航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在深刻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民航发展所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果断做出了战略决策——组建民航科研基地,S机场科研基地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现代管理创新理论出发,基于S机场科研基地的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和研究我国科研机构的管理规律和实践对策,对加快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改革,促进能力建设实现科技创新,指导科研机构在科技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真正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S机场科研基地;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92-02
一、S机场科研基地的管理创新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科研管理现状
S机场工程民航科研基地作为唯一的机场工程科研基地,既肩负艰巨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部分优势专业的生产经营任务。科研基地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不断加大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创新团队,在岩土、场道、信息化、绿色机场等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在目前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中,涵盖了机场规划与运行、工程检测技术、场道工程、岩土工程、绿色机场、机场环保与节能等多个研究方向。
(二)生产管理现状
科研基地发挥优势专业力量,在机场道面检测、沥青道面设计咨询、岩土工程勘察、地基试验和咨询、实验室服务等多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并积极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为巩固市场优势、实现利润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三)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研基地通过几年的运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
1、运行机制与模式问题
目前,民航领域尤其是机场工程领域对科技的投入和重视严重不足,与相近行业(公路交通)相比无论在研究力量、资金投入、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项目来源少、资金匮乏等情况直接影响到科研基地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人员无法解放手脚去充分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迫切需要上级领导在机制上给予保障,落实科研审核和资金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研究模式的突破。
2、研究力量投入问题
科研基地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和投入需求,目前科研基地在机场工程技术、信息化和节能环保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随着道面检测、沥青道面、机场节能环保、岩土工程、信息化技术等多个优势领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保障生产的同时需要大量引进和补充科技人才,以形成完整、高效的研发团队。
3、科研与生产的关系问题
科研基地目前承担着较多的生产任务,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生产与科研齐头并进,客观上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一方面,要实现研究成果上的突破必须保障持续、足够的科研力量投入;另一方面,要高质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也必须保证生产大量的人力投入;同时,科研离不开生产,研究人员也客观需要从生产实践中锻炼、总结和提高,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找到市场。
4、人员经费核算不合理
科研基地目前的情况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都在部门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由于科研人员的工资全额在科研部门中列支,导致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没有体现,使得科研项目成本不完整而生产成本偏高,原本就很拮据的民航科研事业经费雪上加霜。
5、人才保障问题
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企业,科研基地近年来引进了较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和自身努力,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在科研、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的客观条件并不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时有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制约S机场科研基地管理创新及运行机制的因素
1、管理目标保守
对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效率要求不高,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现象突出,以得过且过、渐进发展为标准,没有赶超的思想和“跨越式”发展的意识。
2、管理方法单一
以生硬僵化的行政管理方法来代替科学的科研管理,不注重管理的效果和效益。
3、管理手段陈旧
日常工作以召集会议、印发文件、走走看看为主;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效率低下。
4、管理制度缺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管理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形同虚设。无章可循和有章不依的状况仍然存在,后果是,许多日常工作都要通过开会研究、请示领导,造成在处理事务中人员管理的因素很大,使管理效率较低,影响了研究机构整体发展的进程。
5、发展战略滞后
科研目标设置没能使真正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没有使其向国家的战略目标倾斜,以致研究领域分散,小而全的现象普遍,缺乏优势和特色,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来。
6、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
科研人员流动制度不完善,吸引优秀人才的措施比较有限。而且,目前相当部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还不够强,他们进行科研协作攻关的氛围还不够浓,对科研项目主要骨干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
二、S机场科研基地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科研体制、政策体系
1、科研体制方面
通过完善科研基地组织机构和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建立包括决策体系、管理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评估体系的现代科技管理体制,积极研究制定灵活多样的资源分配政策;积极与国际一流机场建设企业、大学科技创新体制接轨,大力增加专职研究队伍,逐步扩大兼职研究队伍,形成合理布局的科研队伍,促进科研管理体制的转型。
2、科研政策方面
为保证科研基地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政策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完善以创新、开放、共享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落实以岗位目标考评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形成以鼓励团队建设和成果创新为要素的激励机制,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以实现评价、考核、奖励和约束的有机融合,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以促进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营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科研机构的政策环境。
3、科研项目管理与组织模式方面
基地应因地制宜的制订和落实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资金使用制度,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科研课题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项目管理,内容包括科研经费、项目团队、工作范围、组织、质量、进度、成本以及风险管理。其组织模式应包括: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联合研究团队、项目招标和分包等。通过制度、组织模式的完善,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科技项目按计划运行的过程和质量控制。
4、科研投入方面
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方面给予足够保障,保证科研基地引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目前专业和团队建设的需要;其次,在科研经费使用和投入上给予足够支持,为科研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提供支持;第三,加强科研基地与其它成员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建议抽调技术人员每年到科研基地交流,使技术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交流和发挥。
5、科研模式方面
为保证科研、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互相促进,应当采用科研与生产“双轨制”模式考核科研基地绩效,即:
(1)尽可能大幅降低科研基地利润指标。科研基地生产所产生的利润应用于纵向课题的配套资金、建设集团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引进及奖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资金等;
(2)研究人员按成本考核模式,其余人员按效益考核模式;
(3)实验中心投入按比例列入科研投入,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4)科研活动发生的费用列入科研投入,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6、建立建全科研成本核算制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包括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科研基地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基地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工、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生产一直挤占科研经费问题;从科研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7、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
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科研基地提升学术地位、增强科研实力、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培养锻炼队伍、比对和赶超先进、借助外力完成核心技术积累的目的。主办和申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促进和扩大科研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平台。
8、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训机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在不断加快,为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建设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及管理与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创新和学习型的组织。
9、加强信息化管理
科研基地虽然是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方面的开发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效果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重复、耗时及易错现象。建议科研基地与其他成员企业进行信息系统的联结,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改变效率低下的状况。
三、科研基地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家拉动内需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在机场工程领域的科技产业还处于落后状态,民航工程领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为科研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生存的土壤。同时通过不断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在一些优势领域已经缩小了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也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迎接机遇的同时还要面对挑战,还应该清醒的看到,与一些相近行业科研机构的发展水平相比,科研基地的科研能力和发展速度还存在差距。就部分优势专业而言,行业内部的领先地位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科研基地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紧围绕中国民航总局的战略规划目标,整合科研力量、发挥综合优势,统筹调配科技资源,合理选择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才能实现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和跨越。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S机场科研基地;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92-02
一、S机场科研基地的管理创新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科研管理现状
S机场工程民航科研基地作为唯一的机场工程科研基地,既肩负艰巨的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部分优势专业的生产经营任务。科研基地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不断加大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创新团队,在岩土、场道、信息化、绿色机场等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在目前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中,涵盖了机场规划与运行、工程检测技术、场道工程、岩土工程、绿色机场、机场环保与节能等多个研究方向。
(二)生产管理现状
科研基地发挥优势专业力量,在机场道面检测、沥青道面设计咨询、岩土工程勘察、地基试验和咨询、实验室服务等多个领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并积极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为巩固市场优势、实现利润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三)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科研基地通过几年的运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
1、运行机制与模式问题
目前,民航领域尤其是机场工程领域对科技的投入和重视严重不足,与相近行业(公路交通)相比无论在研究力量、资金投入、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项目来源少、资金匮乏等情况直接影响到科研基地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人员无法解放手脚去充分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迫切需要上级领导在机制上给予保障,落实科研审核和资金保障制度,从而实现研究模式的突破。
2、研究力量投入问题
科研基地的研究方向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和投入需求,目前科研基地在机场工程技术、信息化和节能环保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随着道面检测、沥青道面、机场节能环保、岩土工程、信息化技术等多个优势领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保障生产的同时需要大量引进和补充科技人才,以形成完整、高效的研发团队。
3、科研与生产的关系问题
科研基地目前承担着较多的生产任务,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生产与科研齐头并进,客观上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一方面,要实现研究成果上的突破必须保障持续、足够的科研力量投入;另一方面,要高质量地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也必须保证生产大量的人力投入;同时,科研离不开生产,研究人员也客观需要从生产实践中锻炼、总结和提高,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找到市场。
4、人员经费核算不合理
科研基地目前的情况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都在部门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由于科研人员的工资全额在科研部门中列支,导致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没有体现,使得科研项目成本不完整而生产成本偏高,原本就很拮据的民航科研事业经费雪上加霜。
5、人才保障问题
作为一个科技密集型企业,科研基地近年来引进了较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和自身努力,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在科研、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的客观条件并不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时有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技术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制约S机场科研基地管理创新及运行机制的因素
1、管理目标保守
对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效率要求不高,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现象突出,以得过且过、渐进发展为标准,没有赶超的思想和“跨越式”发展的意识。
2、管理方法单一
以生硬僵化的行政管理方法来代替科学的科研管理,不注重管理的效果和效益。
3、管理手段陈旧
日常工作以召集会议、印发文件、走走看看为主;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效率低下。
4、管理制度缺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管理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形同虚设。无章可循和有章不依的状况仍然存在,后果是,许多日常工作都要通过开会研究、请示领导,造成在处理事务中人员管理的因素很大,使管理效率较低,影响了研究机构整体发展的进程。
5、发展战略滞后
科研目标设置没能使真正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没有使其向国家的战略目标倾斜,以致研究领域分散,小而全的现象普遍,缺乏优势和特色,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科研项目上来。
6、科研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
科研人员流动制度不完善,吸引优秀人才的措施比较有限。而且,目前相当部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还不够强,他们进行科研协作攻关的氛围还不够浓,对科研项目主要骨干的激励措施不够到位。
二、S机场科研基地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科研体制、政策体系
1、科研体制方面
通过完善科研基地组织机构和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促进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建立包括决策体系、管理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和评估体系的现代科技管理体制,积极研究制定灵活多样的资源分配政策;积极与国际一流机场建设企业、大学科技创新体制接轨,大力增加专职研究队伍,逐步扩大兼职研究队伍,形成合理布局的科研队伍,促进科研管理体制的转型。
2、科研政策方面
为保证科研基地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政策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完善以创新、开放、共享为特征的运行机制,落实以岗位目标考评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形成以鼓励团队建设和成果创新为要素的激励机制,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以实现评价、考核、奖励和约束的有机融合,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以促进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营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科研机构的政策环境。
3、科研项目管理与组织模式方面
基地应因地制宜的制订和落实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资金使用制度,充分发挥项目团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科研课题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项目管理,内容包括科研经费、项目团队、工作范围、组织、质量、进度、成本以及风险管理。其组织模式应包括: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联合研究团队、项目招标和分包等。通过制度、组织模式的完善,对科研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科技项目按计划运行的过程和质量控制。
4、科研投入方面
一方面,在引进人才方面给予足够保障,保证科研基地引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目前专业和团队建设的需要;其次,在科研经费使用和投入上给予足够支持,为科研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提供支持;第三,加强科研基地与其它成员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建议抽调技术人员每年到科研基地交流,使技术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交流和发挥。
5、科研模式方面
为保证科研、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互相促进,应当采用科研与生产“双轨制”模式考核科研基地绩效,即:
(1)尽可能大幅降低科研基地利润指标。科研基地生产所产生的利润应用于纵向课题的配套资金、建设集团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科技人才引进及奖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资金等;
(2)研究人员按成本考核模式,其余人员按效益考核模式;
(3)实验中心投入按比例列入科研投入,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4)科研活动发生的费用列入科研投入,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6、建立建全科研成本核算制
进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有利于理顺科研投资主体、研究主体和科研成果使用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各种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更高的科技贡献率。此外,能满足科研项目各方的要求,即从科研项目的资助者(包括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科研项目的出资者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资助额度、保证资助经费全部用于项目研制支出、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从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科研基地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有助于确认科研基地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的人工、水电暖房等环境设施方面的资源,解决生产一直挤占科研经费问题;从科研课题组来看,实施全成本核算将所有成本要素都列入科研成本,解决了实际发生的从事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等不能合理列入的问题,使得必要的支出都有合理的出处,能提高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7、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
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是科研基地提升学术地位、增强科研实力、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合作交流达到培养锻炼队伍、比对和赶超先进、借助外力完成核心技术积累的目的。主办和申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促进和扩大科研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平台。
8、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培训机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体系的更新在不断加快,为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建设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及管理与执行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创新和学习型的组织。
9、加强信息化管理
科研基地虽然是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方面的开发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效果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重复、耗时及易错现象。建议科研基地与其他成员企业进行信息系统的联结,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改变效率低下的状况。
三、科研基地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家拉动内需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民航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在机场工程领域的科技产业还处于落后状态,民航工程领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为科研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生存的土壤。同时通过不断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在一些优势领域已经缩小了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也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是迎接机遇的同时还要面对挑战,还应该清醒的看到,与一些相近行业科研机构的发展水平相比,科研基地的科研能力和发展速度还存在差距。就部分优势专业而言,行业内部的领先地位并不足以保证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科研基地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紧围绕中国民航总局的战略规划目标,整合科研力量、发挥综合优势,统筹调配科技资源,合理选择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才能实现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和跨越。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