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双王城: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never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光市双王城,位于风筝之都潍坊西北角的一方热土,近年来,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特色产业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双王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15个村全部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标准,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山东省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单位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获“山东省文明村镇”“潍坊市脱贫攻坚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走“品牌兴农”之路,建设高品质园区
  近年来,双王城坚定不移走“品牌兴农”之路,加快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品和支柱产业。他们主动打破原有单一种植模式,大力培育盐碱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全面叫响“双王城”品牌,逐渐形成了以双王城莲藕、巨淀湖稻米、郭井子西瓜、牛头小菠菜、卧铺小米等为代表的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板块,让品牌成为农民抢占市场、增收致富的有力武器。清水泊农场打造了“绿源清水泊”品牌,并推出草莓风味番茄。此种番茄很快打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一斤售价20多元,且供不应求。同时,双王城还坚持把激活土地资源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紧紧瞄准园区化这个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以国际视野、一流标准谋划布局了一批高品质农业园区,园区内大棚全部标配了自动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达到80%以上,积极与潍坊国家农综区开展合作,实行订单化种植、批量化生产。产品直供海底捞、阿里巴巴等高端企业,由此以点带面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革命性变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目前,双王城已建成南木桥、北木桥、卧铺、寇家坞等4个高品质园区,无土栽培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双桥无土栽培合作社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
  打好生态资源“优势牌”,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双王城坚持打好生态资源“优势牌”,全面叫响“文旅盛景水上王城”品牌,加快打造江北第一旅游湿地、齐鲁红色革命基地。他们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全域旅游长远规划,对辖区193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筹布局、一体谋划,高标准打造了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诗意田园生态农场、温泉度假村、巨淀湖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服务中心等一批优质文旅项目。
  双王城以融合化理念激发活力,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生态旅游开发融为一体,积极培育和扶持基于新技术、新体验、新场景的旅游新业态,同青岛著名文化企业“知筑人”联合策划了两届啤酒音乐嘉年华。他们邀请知名乐队,以啤酒文化点亮巨淀湖“夜间经济”,进一步积聚了人气,啤酒节期间园区日接待游客突破3000人次。
  双王城还成功举办了全国ACAC射箭比赛、中国网红达人争霸赛、“巨淀农仓”丰收节、中国书画名家采风等系列活动,打造具有巨淀湖特色的文创产品20余种,成为山东省艺术摄影协会创作基地、潍坊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基地、潍坊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巨淀湖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
  此外,双王城聘请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赵洪涛设计师,负责双王城总体规划和巨淀湖生态湿地旅游开发,同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启动“烽起芦苇荡  红色巨淀湖”研学课程,作为全市深入推进党史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让学员们通过亲自体验、实地考察和调查活动,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我们党的文化历史传统。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当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由“设施有没有”向“品质好不好”转变,聚焦更好满足群众的新期待,双王城坚持全域统筹、均衡,以市场化手段全面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努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他们坚持多方联动、多点发力,探索推行“政府主导、村委主办、企业赞助、村民参与”的乡村建设新模式,广泛吸引各类企业参与进来,充分发动村民自筹和乡贤捐赠,积极争取上级包靠部门帮扶支持,让市场活力和政策红利全面聚焦到乡村建设上来。
  目前,双王城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15个村全部实现“户户通”,创建“美丽庭院”400多户,六股路村成为国家森林村居,李家坞村成为潍坊市文明村居,寇家坞六村成为潍坊市乡风文明村……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大变化,“房前屋后小花园,大街小巷有路灯,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脚迈上公交车”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现实。
  目前,全部的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双王城通过“政府补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建设农村康养中心,聘请养老服务集团实行托管化运营,探索形成了以“分散居住、集中供餐、养娱结合”为特征的农村康养新模式,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目前,双王城已建成康养中心6处,新筹建6处,400多位老人和重点贫困户实现了集中供养,辐射带动全区7000多人口,2年内实现全域覆盖。以康养中心为纽带,各村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正气不断上扬、人心更加聚拢,全面凝聚起了崇德向善、人心思进的正能量。
  (编辑/张媛媛)
其他文献
看过台风“烟花”路径概率图,得知“烟花”对刘公岛的影响完全在可控范围内之后的胡雨尘总算是稍稍松了一口气。回想她在岛近四年的时光里,每逢极端天气,整座刘公岛都如临大敌、全面戒备。  “我们会挨家挨户提前通知岛民停好车辆、船舶,每天晚上都会带好提前配发的救生衣、缆绳等救援物资进行夜巡,一是看岛民有没有停好车船,二是看岛内有没有突发状况。”刘公岛派出所女警胡雨尘说。  “就怕遇到突发状况。”一旁的杨子桐
期刊
下午五点之后,刘公岛上的游人已经大多乘船离港,只有少部分喜欢安静地人选择住下来,三三两两在岛上散步。  酷热散去,隋海滨的小饭馆门前支起小桌,客人们显然更喜欢在露天的环境里吃喝聊天。住岛的客人本就不多,一家人也就没有那么忙碌。菜上齐了,隋海滨就跟妻子在屋里悠闲地看电视……这样安逸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多年。  2021年的这个夏天有些不同,7月1日建党百年纪念日来临之前,隋海滨的父亲隋振斗和母亲孙淑卿,
期刊
在刘公岛,如果你运气足够好,在凌晨三点的草地上,在密林之上的缆车里,都可能看到梅花鹿的身影,它们三五成群,或静立、或跳跃、或穿行……那茂盛的绿林,是属于它们的世界,它们是这个岛上独具魅力的“精灵”。  梅花鹿与刘公岛的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说起。当时,威海从外地引进了7只野生梅花鹿,放养在刘公岛的森林公园里。刘公岛四面环海,无人打扰,有丰富的食物却无天敌袭扰,梅花鹿们的“快乐生活”就这样开
期刊
刘公岛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年代,发生在不同地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敲响民族警醒之钟的巨锤,鲜活在历史的回声里。  今天,它们是刘公岛诸多展馆里一张张图片、一件件物品,是讲解员心中的一段段记忆、一份份感悟,等待每一个登上这座海岛的人,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去铭记。  这其中,有一个特别想给大家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898年。  那一年,距离中日甲午海战刚刚过去三年,北洋海军壮士尸骨未寒。  那
期刊
2021年6月24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的毕业生走进济南宁家埠街道向高村,进行“双报到双服务”形式的校地共建,举办“漾青春”人物形象设计秀艺术乡建展演。  其实早在半年前,同学们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为毕业秀做准备。他们设计的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背景,通过丰富多彩的造型、特殊的材质,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人物造型。  得知要去乡村走秀,同学们既惊喜又紧张,走出校园去展示毕业设
期刊
山巅  虽然刘公岛的至高点旗顶山海拔只有150余米,但得益于海岛的独特优势,登上山顶,整个威海湾与威海市区的美景,便可尽收眼底。因为海拔不高,森林丰茂,所以登山的过程也会愉悦很多。更为幸运的是,在这里既可以看海上日出,又能欣赏湾区日落,无论对摄影人还是对喜欢体验安静时光的你,都是绝佳的选择。  密林  登上刘公岛,便是满眼的绿色,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7%。早在1992年,就经当时的国家林业部批准
期刊
爱上一座岛  刘公岛,是历史之岛,是警醒之岛,但同样是一座生态之岛。这里有碧蓝的海水、清涼的海风、细软的沙滩还有茂密的山林,你所能想到的关于海岛的美丽风景,在这里都能找到。在读懂历史之余,于蓝天碧海间漫步,放松心境,更能感知现世的美好。那时,你会更爱这座岛。  刘公岛的建筑群最早由北洋海军建造,后经英军及日军改造,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在这里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但与19世纪六七十年
期刊
摘 要:蚜虫虫生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蚜虫虫生真菌种类与地理分布,对其生物学特征、致病机理和侵染循环、田间流行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蚜虫虫生真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发出具生防能力的虫生真菌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蚜虫;虫生真菌;种类;生物学;流行学  中图分类号:S4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
期刊
[编者按]  201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成立了一支新的考古队伍,对齐故城进行发掘及研究工作,最核心的工作是寻找稷下学宫的位置。队伍全部由年轻的技术人员组成,除了领队董文斌是“85后”,其余的均为“90后”。他们于齐故城“安营扎寨”,一干就是4年。  背上行囊、走向田野,挥起洛阳铲,考古青年似乎离现代生活有些远,却是离人类历史本源最近的人。他们用双脚丈量广袤大地
期刊
编者按  家风家训不仅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还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更是一个家族世代沿袭下来的家庭文化传统。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到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时间里,孔氏家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作为孔子后裔,曲阜市民孔令绍挖掘整理孔氏家风家训,以学传家、以德立世,用实际行动践行良好家风传承。近日,本刊记者联系到了孔令绍之子孔颖,听他讲述了孔氏家风传承背后的故事。  我的父亲孔令绍是孔子76代后裔。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