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起点重组教材 创设联系促进迁移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a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前的思考】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三年级上册,分为前后两个单元编排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在前一单元中先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再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末尾是‘0’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解答实际问题。到第四单元又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为了适当降低难度,体现技能的分步到位。尤其在前面先学习“末尾有‘0’的三位数竖式加、减”与“两位数竖式加、减”有着紧密联系。但据我们平常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技能,在算理上已经知道“几个一加上几个一”“几个十加上几个十”,那么到三位数加法无非再增加了“几个百加上几个百”,所以学生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在算理上的理解并不是很难。由此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潜能,我们完全可以把前一单元的“末尾是‘0’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与第四单元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竖式计算”进行整合。
  从教法上分析,目前对于计算教学都在提倡算、用结合,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当然是正确的,所以现行教材在编写计算教学内容时,往往是从实际例子引入,并要求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再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但问题是在实际教学时有许多教师过多地考虑生活的实例,恰恰疏忽算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我们觉得在学习一些技能性比较强的内容时,也不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引入,可以从数学自身的内在联系去创设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回忆旧知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新知,使新知得到同化与顺应。
  出于以上这两点的思考,我们把“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竖式加法”与后一单元的“三位数加三位数(限于只进一位的加法)”合为一课时,通过以下的教学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教学过程简要整理如下。
  
  
  【教学实录与思考】
  1.基本训练,回忆技能
  师: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继续学习多位数的加法(同时板书:加法)。先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计算下面各题,并在计算后思考两个问题。
  (1)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23 7=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不同办园体制、不同等级幼儿园班级在教育环境质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办园体制的幼儿园都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乡镇办园的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普遍较低,省级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普遍较高,各等级幼儿园在课程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幼儿园班级人际互动质量较低。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办园体制;教育环境质量;办园等级  【中图分
【摘 要】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是学生易学会用,但对其统计意义却难以理解的一个数学概念。就统计的意义而言,学习平均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代表性”;就学生数感的发展而言,学习平均数意味着学生开始涉及虚拟数的理解。围绕“代表”与“虚拟”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平均数,进而积累数据分析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平均数;代表;虚拟;统计  一、现象篇——学生之现状  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平均数,但
【摘 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帮助学生体验数据的随机性。教师需要着眼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验、统计,体验数据的随机性。以归纳推理的形式,分析数据,推断整体,帮助学生感受数据的魅力,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随机性;数据分析观念  随着对“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探索与教学,我们意识到教学绝非停留在绘制统计图、求平均数等知识技能的
为什么要学数学?很多人没做深入思考,偶有人会抱怨:学数学就是为了考试,长大后那些面积公式、微积分在生活工作中基本用不上。这不禁让我思索,达·芬奇有言“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难道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仅仅对高精尖的科学领域有价值,对于我们普罗大众的生活工作没有作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学课程的作用做了详细的阐述,说直白一点,学习数学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好
【摘 要】在“认识厘米”一课的教学中,建立厘米的表象是教学难点。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达成目标,教师可在整合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前提下,设计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借助操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等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从借助实物进行实际操作,到离开实物在头脑中进行影像操作,最后达到直接对数学符号进行思维操作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象;多维表征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
“租船问题”被安排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教材在概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并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后,安排了一个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租船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学生已有一些类似的买票的经验,对问题情境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及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与学模式。通过对“小区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这一超越学科的生活真问题的研究,学生经历了“确定主题,设计任务—实践研究,成果梳理—成果交流,反思修正” 的项目化学习全过程。教师以此案例为蓝本,提炼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模型,从学教变革、成果公开等方面引发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全过程;真问题  一、项目学习内容的开发  项目学习的内容开发目
【摘 要】运动变化观点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就是把图形的运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将静态的几何知识在动态处理中变式表征、挖掘本质、梳理关系,使几何表征更加直观形象,空间关系更加简洁清晰,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系统,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准理解概念内涵、深度拓宽概念外延、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运动变化;图形与几何;动态情境;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数学
【摘 要】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当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特征“碰上”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就需要找准概念的“体验点”,让学生经历完整学习概念的过程,即从“它是什么(概念理解)”到“怎么得到它(方法层面)”再到“它有什么用(问题解决)”,从而进行意义的自主建构,真正“明白”概念。  【关键词】方程教学;体验点  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而小学生又处于
编者按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期我刊特推出一组有关计算教学的文章,供大家学习讨论。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篇幅,主要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