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评说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白一(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联原执行主席、湖南省美协原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原院长):
  杨福音的传统功力非常强,后来变为大写意,用墨精到。传统中有新语言、新手法、新线描、新意境。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往往寥寥数笔,令人荡气回肠。色彩因加了墨,变得凝重、沉稳,灰暗的调子里,偶见一抹赭石、石青轻快并不跳跃,魏晋之风扑面而来。
  薛永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总的感觉杨福音的画很独特,也蛮内在。有精神境界,还有变易,简易优美。他不是纯粹的宁静,静静地在动,水在流,风在吹,很独特。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杂志主编、社长):
  杨福音的画非常现代,他已告别了现实主义,极力摆脱正统笔墨,寻找新的语言表现,以找回失去的自我,建造自己的艺术方式。他有对八大不满的地方,尽管他很敬畏,但是他不会去模仿八大。
  王鲁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杨福音是大家公认的湖南才子,其作品体现了他对中国文人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是把你引到八大的路子上,但是让你发现不是一个八大的世界。他借鉴的要素,远远超出中国文人画,远远超过八大。
  鲁虹(深圳美术馆研究员):
  杨福音的作品具备了足够的份量参加国际大型展览,他既延续了传统,又经过了现代构成的处理。
  雷正民(中国美协原党组书记):
  杨福音的文化修养高,吸取民间有了升华。林风眠也是从民间来,他是以西洋画的眼光来观察。杨福音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看,杨福音比林风眠更丰富、更大气,完全走出了一条自己全新的路子。
  杨之光(著名画家):
  杨福音的画有林风眠的畅快,也有徐青藤的不拘,自然、生动,是新八大。
  张卫(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画家):
  福音是个在本土语言和形式语言系统内部进行不断修炼的自足完善者,其终极路线,是无的境界。这个系统产生的本土画家,在20世纪曾严重缺血和减员,仅剩下齐白石和黄宾虹为代表的为数不多的接续者。而在以往,则范宽、徐渭、八大等英雄辈出,大师林立。他们将隐士作风、文人情怀、平民意识和学者风范糅合一体。由于他们的存在,才得以构成世界文化的差异格局和至高境界。作为21世纪中国绘画新的接续者,杨福音的绘画,锐意求变,本土挖掘,广泛吸纳,形式至上,纯粹简约。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理论家):
  杨福音的作品表达出对前辈八大的尊重,对绘画史和文人血脉的认可、继承,这也是向艺术史致敬,表达自己与艺术史的血缘关系。
  黄铁山(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美协原主席):
  杨福音的绘画是现代文人画,他的色彩进入了现代,他的线也具有现代气息。
  王 徽(湖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书画篆刻家、鉴赏家):
  进入21世纪,杨福音由人物画切入,推及花鸟画和山水画的整体贯通的格局,标示了中国画全面恢复本土立场的新时代的到来。
  李鑫(艺术家、策展人):
  杨福音的绘画有一种寂静之美,可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这正得力于他文学上的造诣,使其心志高迈,超凡脱俗。
  徐航(艺术家、《艺术生活快报》主编):
  杨福音在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画的新标准,他的画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画。
  李伟铭(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
  杨福音的画,空间感很好。真正的好画,是一个圆满的空间,有弹性。杨福音的空間感,也许是现代艺术给他带来的启发,也许是来自于他内心的天性。
  许钦松(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杨福音把他的心放在了宁静平和的艺术世界里,保持了纯净的艺术的状态。我还特别惊讶于他的文章,确实这样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汤小铭(广东省美协原主席、油画家):
  杨福音的画里面,有中的,也有西的,也有东洋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李正天(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哲学家):
  一看杨福音的画,就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高格调的艺术家。然后再读他的文字,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看、很值得交往的至交。
  朱训德(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美协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在杨福音的画里,可以看出一种苍茫,同时又充满灵性。他将苍茫和灵性这对矛盾在画上作了独特的处理。因此,他在当代吹了一股清新的风,给中国画带来了一种新的样式,有一种新的创造。
  李蒲星(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在当代画坛,杨福音是将材料的研究和艺术效果的结合做得很成功的画家。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
  杨福音除了是一个本质上的艺术家,他也是一个学问型的艺术家,这一点使得他的艺术与世人有诸多不同,拉开距离,建立他自己鲜明的艺术风貌。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
  我们从杨福音的作品中看到了他的激动,在飘洒和超脱之中,一种扎根于生活经验的这种感动,点点滴滴的敏感都表现在他的花、他的鸟、他的房屋建构上。
  宛少军(北京画院副研究员、北京画院理论组组长):
  杨福音比八大更接近抽象,他的作品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纯正的审美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
  朱中原(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书法家):
  杨福音线条的形式感、秩序感、和谐感,还有他的简约化、意象化,成为当代中国文人画探索的路径。
其他文献
段华学兄的文化散文集《大美楼岛湖》不仅给我带来了真正的审美欣赏愉悦,阅读时让我有如行走在山阴道上,佳境应接不暇;而且给我提供了许多关于岳阳这座历史名城的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启悟,让我长久地回味、咀嚼和思索。我觉得,本书是一部对岳阳这座历史名城作深度文化解读的优秀著作。  选题别具匠心。所谓别具匠心,就是著者面对通常的、一般的问题,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去看待和对待、处理,能够努力做到富有
期刊
在这个轻俏的文学时代,李佩甫显得有点“笨拙”——十余年来,他的题材选择、作品的主题意向、文学的写作技法,没有根本性的变动,只是更加精熟。这是一种值得敬重的“笨拙”。近20余年,现代汉语文学逐渐摆脱了政治文学的桎梏,步态轻盈,姿态曼妙,然而许多作家作品大多似流沙上的脚印,难以久存。李佩甫因为“笨拙”,却在现代汉语文学的大地上夯下了一柱铸石。少变的题材选择、主题意蕴取向,却使他通过小说叙事,与叙事对象
期刊
论及新时期小小说作家,绝不能忽视聂鑫森的存在——这位出版过文学、文化著作50余部,获得过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和小小说金麻雀奖,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的老作家。聂鑫森绝不是一个靠数量取胜的作家,但纵论新时期的小小说创作质量,他的作品毫无疑问地属于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创作视野的聚焦,还是艺术技巧的探索,或是文化意蕴的建构,甚至是深层哲理的凸显,都具有众多小小说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正如余三定在谈到
期刊
人生会有许多的乐趣和爱好,因之便使生命享有最美丽和温馨的时光。我读管群华先生的歌词选《岁月如歌》就有这样的感觉。群华先生的人生真是丰富而多采,挚情而乐观。在这里我姑且不言其工作的负责和勤勉,为人的诚恳与正直。  我知道,群华先生一直在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到省文联以后,他在写作上的成果便愈见丰硕。他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诗集和关于党建方面的论文集,现在又有歌词选集出版,真让人为他高兴而从内心深处生发欣敬
期刊
中国影视艺术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一经诞生便迅速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使其无论在文化品格还是精神气质上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影视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代就有灯影、皮影、木偶戏等艺术样式,反映了人们对活动影像的追求愿望。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神似;细加分析也是运用特写、远影、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
期刊
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之后,蒋勋功郑重地推出了他的杂文集《花儿不只为春开》(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著作不仅集中地展示了他对杂文文体的独特思考与创造,而且还深刻地融汇了他半个世纪的生命经验及其思考,在艺术与现实错综复杂的审美关系参照中,真情地呈现了他的沧桑、浓郁的文学人生。在其多方面的成就中,我认为,这部专著所体现的杂文的本色书写更应值得关注和探讨。  第一,对现实的哲理切入。生活是杂文的土壤
期刊
在中国的文学版图上,河南作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而在河南作家这个群落中,李佩甫是地域特征最鲜明的一位。几十年来,他写了大量表现中原人生存状态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中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在作品中,他通过剖析当代中原人的精神,挖掘出了中原文化掩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底蕴,揭示出了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以及在当下社会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状况;另一方面,他关注人们在这个时代
期刊
之前我一直确信,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写实和象征风格创作的绘画作品,与戛纳电影节中展示的影片肯定是风马牛毫不相干的。直到马利克,这位几乎成为好莱坞制片人噩梦的导演兼编剧,花了30年时间才让《生命之树》这部影片,从响动了很久的楼梯上走下来,一举夺得201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奖的时候,我才发现艺术的纽带,在冥冥之中已经把弗里达和马利克拴在了一起。在纽带的这一头,也就是弗里达的
期刊
李少华(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以下简称“李”):每次和你在一起聊天,我们都会谈到黄永玉先生。我觉得对现在的评论界也好,创作界也好,像黄先生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地方。也许是黄永玉先生的艺术领域过于庞大,我们现在还很难看清黄永玉先生身上所具备的那种巨大的能量。也许需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黄永玉先生,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和真实的黄永玉。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能够坐下来好好地聊一
期刊
当从容暖黄色封面的像经卷一样的诗集《隐秘的莲花》静静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这并非只是一个诗人个体写作的呈现,而恰恰是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一个“现代”女性的“诗经”,同时也是女性精神史的一个绝好见证。换言之,从容的“现代女性心灵禅诗”带有着诗学启示录般的意义。  从容作为“现代女性心灵禅诗”首倡者以及践行者,她多年来的诗歌写作不仅完成了个体意义上写作个性的诉求与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