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觉醒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lqy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对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中的女同性恋性角色进行分析,阐述她们在父权语境下所面临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困境,并对小说中手指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女同性恋如何通过自身力量,摆脱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打破禁锢双手的锁链,最终成长为具有独立身份主体的过程。
  [关    键   词]  女同性恋;他者;女性主义;父权制
  [中图分类号]  I561.0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22-02
   一、引言
   作为人类一直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女性问题在近30年都是以西方文论为代表的关键词之一。西方女性主义的创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众多女性主义理论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即“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而作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代表性人物,西蒙·波伏娃汲取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概念,如“他者”和“内在性”等,创作了现代女性理论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第二性》,并构建基于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在整个《第二性》中,波伏娃指出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被定义成“他者”。波伏娃认为:“(在两性关系中)她(女人)而不是他(男人)被定义和区分于人(man),她是附属的、无关紧要的,他是主体,而她却是‘他者’。”[1]因此,女性被冠以情绪化、脆弱和服从的特点。波伏娃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并批判了男权社会在生理、心理以及经济方面对女性的压迫,正是这些压迫促使女性被塑造成“他者”。
   本文将从“第二性”角度分析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中的女同性恋角色在身体被囚禁、心灵被压抑以及经济被剥削的男权社会中,是如何打破“他者”身份限制,成长为独立主体的过程。
   二、被禁锢在荆棘之城中的“他者”
   作为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之一的萨拉·沃特斯,擅长创作以为多以亚时代为背景的同性恋历史小说。她文笔细腻写实,将世纪更迭时期英国女性在华丽外表下的压抑与对追求自我身份认可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荆棘之城》是她最负盛名的“维多利亚三部曲”之一。讲述了贵族小姐莫德与贫民女贼苏在充满阴谋与欲望的荆棘之城中相识相爱的女同性恋故事。
   维多利亚时代以严厉的道德审判标准而闻名,当时的女性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来自男权社会的压迫,《荆棘之城》中的女同性恋莫德和苏也不例外。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典型装扮就是内穿紧身胸衣,外面则是华丽的舞裙,将腰部尽可能地束紧,以展示女性婀娜纤细的身材。为了满足男性的畸形审美,许多女性的身体遭受了严重的损害。而在《荆棘之城》中,当舅舅把莫德被从疯人院带回城堡之后,便强迫她穿戴这种禁锢的服饰。在苏的眼里,莫德穿着钢制的束身衣,内有弹簧的裙衬,头发上别着半磅重的发卡,腰细得不正常。这些束身衣、裙衬、发卡都变成了牢笼,将莫德牢牢困住,使她变成以莫德舅舅为代表的男性主义标准下的病态美。书中最为引人瞩目莫过于莫德品类繁多的手套。作为女同性恋重要的性欲器官之一,手指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象征着女同性恋对父权社会阳具崇拜的反抗。除了睡觉以及为舅舅整理书籍,莫德在其他时间都要戴上手套。书中的手套作为父权统治工具,却将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器官严密地遮盖起来。
   父權制下的男性对女性身体上的虐待与囚禁固然严酷,然而心理上压抑则更显得根深蒂固。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1]是后天的男权社会造就了被驯服的女性。长期被迫戴着手套生活不仅在身体层面,更在心理层面锁住了莫德的女性力量,将其驯服为专为舅舅抄写色情书籍,并取悦男性的朗读工具。以至于当莫德脱下手套时,竟觉得好像浑身赤裸一般。这些为了迎合男性审美而专为女性而制的衣物变成了囚禁女性的牢笼,将莫德变成了附属于主体性别的“第二性”。
   三、被禁锢的手指
   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制成为囚禁女性身体乃至心理的最大凶手之一,小说中的女同性恋莫德和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黑暗的边缘地带,用自己的身体借助同性的力量反抗父权压迫。弗洛伊德认为,过度害怕阳具的损坏或丢失会导致男性产生阉割焦虑,而对女性来说,发现自己没有阴茎,则会产生“阳具妒羡”。这种阉割情结的力量在推动女性在男性面前成为弱势附属的身份方面不容小觑。然而,对于女同性恋来说,缺少阳具则使她们在以父权制为主导的异性恋的压迫下被边缘化。因而,这些女同性恋在异性恋的主流语境下寻求无阳具或替代阳具的方式享受性欲,以此挑战男性权威。
   上文也指出,小说中手指和手套的意象极具象征意义,且多次出现,成为隐喻父权制压迫和女同性恋反抗的重要意指。手套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物,除去本身的功能性外,它还隐晦地表明了佩戴者的地位和与他人的距离。戴上手套的维多利亚女性就意味着被限制在繁琐复杂的淑女礼节和规矩中。因此,在《荆棘之城》中,莫德最终脱下手套露出手指,这成为她迈出打破舅舅对她身体禁锢的第一步,用裸露的手指抚摸苏更成为二人联合力量的一个标志。在这一过程中,莫德与苏之间的同性之爱被刻画得深刻细腻,她们超越异性恋法则下的同性性体验也象征她们借用身体对男性主导的父权制度进行反抗。
   沃特斯在书中多次描绘各种形态下的手指以及手套,并赋予其多重意象。莫德舅舅在书房门口处的地板上铺制了一只手指,作为标志禁止莫德走入书房,暗示将莫德隔绝在创造性的严肃工作之外。
   四、挣破枷锁的重生
   作为舅舅的私人秘书,莫德的工作仅限于用戴上手套的手指翻动并抄写那些色情书籍,以免将留下指印。她无法真正触摸这些书籍,也被剥夺了体会书中所描述情欲之欢,手套也成为阻碍莫德和苏享受同性之爱的壁垒。在书中,前期的莫德几乎不会在他人包括苏的面前脱下手套,因为对她来说,主动脱下手套意味着放下心中的枷锁,向对方打开自己的内心。但彼时的莫德,因舅舅的非人对待,已形成扭曲的性格,被手套束缚的手指更像是她自己作为女性被压抑而又失语的欲望。戴上手套的莫德已经被物化为舅舅的一件私人物品,是绝对的“他者”。在此之后,书中频繁出现的手指开始成为解放莫德作为女性被压抑的性欲,并以此挑战男性权威。
   在莫德眼中,苏的手指打开了她作为真正女性的欲望之门,她们用手指代替阳具将彼此结合,创造出与异性恋相同的欢愉。在这一过程中,莫德打破以手套为代表的身体禁锢,实现了对男权压迫的反抗。在小说最后,莫德回到荆棘山庄,在舅舅当年使用的书房中,用裸露的双手开始创作自己的色情小说:“字字句句写的都是——我多么渴望要你……”通过创作,莫德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话语权,不再是沉默的“他者”,成长为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独立身份。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M].林玉葳,译.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541.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周丽,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
   [4]万禺.论《荆棘之城》中同性爱的力量[J].安徽文学,2010(12):4-5.
   [5]许绮.“我”是谁:试析沃特斯《荆棘之城》之身份认同与同性恋情[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6(5):69-73.
  ◎编辑 陈鲜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兼顾创新创业实践和教学功能,它的营运模式、评价方式是长期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通过对校内食品生产营销基地三年营运数据的分析,发现有如下特点:存在隐性成本和教学收益,前者为由校方承担或被免除的正常成本,后者为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日营业额呈对数正态分布,一般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运营成本高过正常企业,建议学校或有关部门应向基地购买服务,以弥补人才培养而增加的
期刊
[摘 要]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维修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训课程。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下实训教学和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深度融合,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分析SPOC 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特征分析,提出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SPOC混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整体结构,并利用超星泛雅网络平台进行“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混合式实训教学实践。  [关 鍵 词] SPOC;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 对于人才的教育来说,德育是首要,也是关键。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但是如果仅凭思政课开展思政教育是薄弱的,高校应该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电商客服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在“徽匠精神”界定的基础上,肯定徽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对黄山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全体大专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该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现状进行前期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针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四个方面的归因分析,并以 “徽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为出发点,提出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优化校园工匠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策略。  [关 键 词] 徽匠精
期刊
[摘 要] 通过分析德阳交院计算机与网络基础课程的“硬件系统知识模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SPOC教学模式和VR技术的特点,调整教学设计和安排,在应用于教学过程后,通过有效性比较分析,反映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关 键 词] 硬件系统知识模块;SPOC教学模式;虚拟现实VR技术;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金融课程是金融专业课程群中的一门新课,兼具理论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快,借助传统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进行互联网金融课程的教学,无法及时传递前沿的知识,学生无法了解行业最新、最热的发展现状。因此,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课程的智慧课堂,利用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课程实际出发,基于
期刊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逐渐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力军,其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师资的培养质量。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其普遍存在教学任务重,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薄弱;幼儿园实践经验欠缺,职后培训得不到保障等困境。针对困境,建议从吸纳高素质人才、开展专业活动、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促进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工作者;发展困境
期刊
[摘 要] 超星学习通是一个兼具课程资源建设、师生教学互动、教学过程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备受师生青睐的移动学习平台。心肺复苏作为《急救护理学》危重患者抢救技术中的重要技能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医院急救能力的标志。以教学实践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大方面进行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心肺复苏说课设计,便于同行交流探讨。  [关 键 词] 超星学习通
期刊
[摘 要] 随着职业院校生源多样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知识层级分化较大,导致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效果不佳。通过在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试点和研究,探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分层次教学体系,旨在对相关专业及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分层次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岗位能力;学生能力;分层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
[摘 要]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首先阐述“三创”教育融合于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指出当下“三创”教育融合于专业课程的瓶颈,并以人员招聘与配置课程为例,探讨将“三创”教育融合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最后对“三创”教育融合于专业课程做了教学反思。  [关 键 词] “三创”教育;专业课程;员工招聘与配置  [中图分类号] G7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