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生态德育氛围,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中社会教学要创设生态德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收集生态德育宣传用语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宣传用语,如,中央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电视台“广而告之”“公益广告”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后,如,“少开一天车,多添一份绿”“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爱护脚下的绿色,珍惜头顶的蓝天”“追求环保是时尚,崇尚绿色更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广告语和宣传标语纷纷出现在学生的摘录本上。有了优秀广告语范例和大量的宣传标语积累,教师可发动学生开展“自创生态德育广告语比赛”,在此基础上,评出校园或班级的最佳广告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生态德育的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2.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
师生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内容包括本地区所要保护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违反生态道德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由专人负责,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编写,教师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每一部分内容编写完后,在文末署上学生自己的大名,最后打印成册。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张贴生态德育宣传图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着自创的生态德育广告语、自编的生态德育手册、自画的宣传画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创设和谐的生态环境尽心尽力。教师也可选取最能反映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状况的图片,尤其是那些最能直接反映当地环境污染的诸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居民疾病增加等生动图片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使全校上下都沉浸这种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创设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
二、渗透生态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感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们只有对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
初中社会学科含有丰富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如,在教学九年级“一道难解的题”专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谈古论今:出示材料“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
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
(1)引导学生读图①和图②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问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图①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图②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2)让学生读图③并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的生活场景,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
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1)让学生读图④并设问:请你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3)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有两种不同的建议。让学生思考:如果采纳了建议①,那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如果采纳了建议②,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建议①其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是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建议②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收获与体会:通过本课的探究,解答这道难解的题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先在组内讨论,由组长做好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指导生态德育实践,规范学生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指人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体验为感悟所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生态德育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把待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1.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
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可定期走上街头,走向田野,走进工厂,向工人、农民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环保知识;也可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活动;还可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专题讲座,使小分队成员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在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
2.指导学生实地调查走访
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指导学生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对动植物资源产生危害的因素,研究保护生态资源的对策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参观、学习,了解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在实地调查走访、网上收集查找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生态德育小论文。
3.利用湿地开展教育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镜湖湿地公园东浦境内。为此,学校建起了“镜湖湿地展室”;编写了湿地校本教材和开通了湿地网站,这些举措为开展湿地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教师要配合湿地教育开展“湿地采风”书画比赛、“湿地的魅力”摄影比赛、“走进镜湖湿地,共建和谐家园”征文比赛、“我为湿地建设献一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逐步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和生态良知,产生一定的生态情感,进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因此,初中社会教学要将生态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锡麟中学)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中社会教学要创设生态德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收集生态德育宣传用语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宣传用语,如,中央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电视台“广而告之”“公益广告”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后,如,“少开一天车,多添一份绿”“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爱护脚下的绿色,珍惜头顶的蓝天”“追求环保是时尚,崇尚绿色更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广告语和宣传标语纷纷出现在学生的摘录本上。有了优秀广告语范例和大量的宣传标语积累,教师可发动学生开展“自创生态德育广告语比赛”,在此基础上,评出校园或班级的最佳广告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生态德育的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2.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
师生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内容包括本地区所要保护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违反生态道德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由专人负责,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编写,教师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每一部分内容编写完后,在文末署上学生自己的大名,最后打印成册。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张贴生态德育宣传图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着自创的生态德育广告语、自编的生态德育手册、自画的宣传画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创设和谐的生态环境尽心尽力。教师也可选取最能反映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状况的图片,尤其是那些最能直接反映当地环境污染的诸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居民疾病增加等生动图片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使全校上下都沉浸这种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创设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
二、渗透生态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感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们只有对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
初中社会学科含有丰富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如,在教学九年级“一道难解的题”专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谈古论今:出示材料“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
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
(1)引导学生读图①和图②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问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图①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图②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2)让学生读图③并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的生活场景,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
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1)让学生读图④并设问:请你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3)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有两种不同的建议。让学生思考:如果采纳了建议①,那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如果采纳了建议②,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建议①其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是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建议②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收获与体会:通过本课的探究,解答这道难解的题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先在组内讨论,由组长做好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指导生态德育实践,规范学生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指人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体验为感悟所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生态德育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把待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1.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
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可定期走上街头,走向田野,走进工厂,向工人、农民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环保知识;也可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活动;还可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专题讲座,使小分队成员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在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
2.指导学生实地调查走访
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指导学生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对动植物资源产生危害的因素,研究保护生态资源的对策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参观、学习,了解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在实地调查走访、网上收集查找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生态德育小论文。
3.利用湿地开展教育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镜湖湿地公园东浦境内。为此,学校建起了“镜湖湿地展室”;编写了湿地校本教材和开通了湿地网站,这些举措为开展湿地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教师要配合湿地教育开展“湿地采风”书画比赛、“湿地的魅力”摄影比赛、“走进镜湖湿地,共建和谐家园”征文比赛、“我为湿地建设献一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逐步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和生态良知,产生一定的生态情感,进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学校教育而言,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因此,初中社会教学要将生态德育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锡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