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zaizhao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将生物学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以“受精作用”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采用模型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设置问题链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養;受精作用;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28-02
  受精作用作为减数分裂与新生命形成的桥梁,对学生了解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是不可或缺的。本节课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用彩色卡纸制作染色体模型并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在染色体层面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教师通过对受精作用过程相关知识点的分析,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设置问题链以及引导拓展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悟,学会理智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课本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1节第3课时的内容,与减数分裂的内容密切联系,又可为第五章基因重组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对第七章进化的内容有引领作用。本节有两大部分内容,即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编写教材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模型构建,以探究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具有的多样性。其次让学生归纳总结多样性的原因。再次介绍受精作用的定义、实质、结果和意义。最后技能训练部分,要求学生学会识图和作图,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学生特征分析]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减数分裂,初步理解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且知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但是对于非同源染色体如何进行自由组合以及自由组合的种类有几种尚不明确。因此,本节课教师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自由组合的类型,加强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教师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模型构建,阐明配子多样性的原因,进一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简述受精作用的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因而更加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讲述法、PPT辅助教学法、引导拓展法等。
  学法指导:模型构建法、类比法、想象法、合作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
  [教学工具设计]自制染色体模型、多媒体。
  一、情感共鸣,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教师用PPT展示欧阳娜娜三姐妹的照片。引入问题:同父同母,为什么欧阳娜娜三姐妹的长相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同一双亲子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提示:人类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
  学生可能回答:来自父方的精子和来自母方的卵细胞有所不同,受精卵不同。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同呢?
  学生可能回答:同一个体的性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同。
  教师:那么是否是这样呢?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给大家一个确切的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根据学生所熟知的公众人物照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构建模型,培养思维——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设计]分小组构建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的动态过程(以精原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模型构建说明:四人一小组,每组由教师提供两种颜色的卡纸、一张磁铁贴片纸、8个磁钉(模拟着丝点)、一把剪刀。先在卡纸上画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两对同源染色体(来自父方和母方的用不同颜色)的形态,然后剪下来。Aa、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这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并用黑色粗笔标出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将磁钉作为着丝点。
  [模型构建要求]
  (1)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在磁铁贴纸上模拟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每组一名学生演示,另一名学生阐述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其余两名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
  (2)在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的情况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方式,演示并说出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若为一个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有多少种?随机抽取两组作总结结论。若是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减数分裂产生几种类型的卵细胞?若换做是一个雌性生物个体,又会产生几种类型的卵细胞?
  学生通过模拟演示,得出的结论为: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两种类型的精细胞(Ab、aB/AB、ab);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雄性生物个体(有许许多多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种类型的精子(Ab/aB/AB/ab)。一个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一种卵细胞(Ab/aB/AB/ab);若是雌性生物个体,减数分裂后产生四种卵细胞(Ab/aB/AB/ab)。
  教师用PPT展示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性原细胞和一个生物个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产生配子的种类(若是性原细胞,产生一种卵细胞,两种精子,若是生物个体,则产生8种配子)。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实际产生了多少种精子?(两种)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实际产生了多少种卵细胞?(一种)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可以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总结:一个个体有许多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可以产生2n 种精细胞或卵细胞。)   [问题升华]根据自己构建模型的过程,性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多种染色体组成不同配子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組合。)若再考虑交叉互换,配子的种类是否会更多?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遗传多样性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也是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2)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第二,受精作用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随机结合的。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直观化。教师通过模型演示及过程讲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探索、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受精作用的过程
  [活动设计]教师用PPT展示受精作用过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产生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原因。结合视频内容,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归纳总结受精作用的定义、实质、结果。
  [问题设置]受精卵中的DNA分子,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吗?引导学生复习细胞质基因。
  结合课本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并总结归纳,得出成果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结果,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会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
  四、情感升华,培养责任——探究思考
  [活动设计]趣味探究: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那么你的父母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时,可能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在不考虑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你的染色体组成占你父母所有可能生出的孩子的染色体组成概率的多少?
  教师总结: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奇迹,你的出现更是奇迹,你就是唯一,你就是最优秀的,所以要珍爱生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
  五、技能训练,提升能力——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布置]完成课本第25页至26页的技能训练,对某种精原细胞(含四对同源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进行填表和画图。
  总而言之,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两大模块进行教学。第一模块讲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从基因水平和细胞水平去分析遗传多样性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第二模块学习受精作用的定义、实质、结果和意义,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自学。最后学生通过探究思考,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将生物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
  (责任编辑    黄诺依)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场所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各方协同,发挥各自优势,构造“学校制作中心+区域超算中心+校外体验中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场所体系。并详细阐述这个体系中,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机构所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实验场所;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
期刊
【摘 要】为了纠偏当下语文教学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固化等问题,本文以大数据的个体化数据分析为框架,对儿童差异化进行现象透视和评价分解,聚焦课后展评作业。从展评作业的差异化分层设计、差异化分层评价、差异化分层赋能三个方面对差异化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探索。  【关键词】大数据;差异化;展评作业;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1-07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理想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于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主动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基础教学工作中,教师、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停留于技术的浅表层面,并没有深入挖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与全面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创新策略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在20世纪40年代,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在路易·艾黎(Rewi Alley)指导下,探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对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技术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对当前开展的研学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受重视,也正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发挥其特有优势,有利于切实解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存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及优势,最后设计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框架和模型,并从区块链的六层架构出发,详细阐述各层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区块链
期刊
【摘 要】博物馆学习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是课堂学习有意义的延伸。目前博物馆里的导航App功能非常强大,但大多数内容并不是针对性地面向学生群体,且缺少交互性。App Inventor是一款非常适合初中生开发App的工具,本文以指导学生设计并开发良渚博物院学习App为例,为博物馆学习App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学习;项目式学习; App Inventor  【中图分类号】G434 【
期刊
[摘 要]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以《故都的秋》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故都的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03-02  一、向课堂要质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
期刊
[摘 要]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要求存在差异、中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差异决定了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跨度大。指导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型阅读,能够有效衔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体验实践和感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阅读,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和反思阅读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衔接;任务驱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期刊
[摘 要]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采用O2O微讲座的组织形式,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行动跟进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文章对O2O微讲座进行界定,对O2O微讲座的应用方式以及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一条合作、共享、共同发展的教研新途径。  [关键词]O2O;微讲座;信息技术;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其在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问题分析等能力。文章活用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等核心要素,以“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为例,从厘清教材内容、激活创作思维、解析作品细节、建构知识脉络四个方面,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项目化学习;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