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98004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而且学得好,而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反而学得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显然,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成功者的钥匙,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起来如风行水上;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能事倍功半,就像挑担上山。
  地理科由于有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习惯、方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要素就是地理科学素质。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你?
  
  一、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一个有趣的导入、一段难忘的录像、一堂生动的CAI课,甚至任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幽默风趣的性格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比如:对于“北方好还是南方好”的问题,有教师让学生分成北方组和南方组,每个组又分为三个小组——策划、辩手、表演者,学生自己上网查询、去市场调查南北方的产品,访问南方人、北方人,制作南北方旅游广告等,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在这里,知识一方面来自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来自学生自己的实践。这样,学生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更加激发他们以后的求知兴趣。
  
  二、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物理学家劳厄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已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在这里,“所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我们所指的科学素质中的学习能力。“人们在细节被淡忘之后仍然应该记忆的知识洞察力和技巧。”这种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才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
  现在的教材以掌握科学的探究和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为中心。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是怎样,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比如:对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一些现象(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变化等),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将结论告诉学生。比如:学等高线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小山,通过直尺找等高距,在上边找等高线,用毛线表示出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等高线”,从而掌握怎样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本作为唯一教学依据、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的情形下,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而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以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与小组相结合。通过互动学习过程,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比如:开汽车,师傅教的是开车的技能,而学了这些基本技能后,能否转变为自己的开车能力,就要靠自己的练习,在练习中形成自己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动手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内容通过学科逻辑来组织难以符合中学生爱“活”爱“趣”的天性。特别在当今世界地理信息多样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必须运用能够引起学习者关注的、能激发学习者“内驱力”的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将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如:“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无论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这部分知识往往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障碍。如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电脑动画及地球仪演示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及时纠正他们在演示时出现的地轴方向错误、公转时忘记了自转等类似的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有了清醒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正确理解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借鉴与汲取他人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富有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出创新课堂、活力课堂、人文课堂。我们要用自己的教育灵感引导学生去打开智慧与创造之门,创造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文以载道,古今亦然。”在艺术作品中,一个小小的细节乍看似乎无关大局,其实不然,因为成功的细节描写必然是作者艺术构思的产物,它们对揭示人物性格和深化作品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荷塘月色》中的“妻”就是一例。  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想要到荷塘去走走。既要散步,一家人相陪,岂不更好?然而,闰儿要睡觉,自然不能去,妻要哄孩子,也不能去,所以作者只好独自悄悄地出去。但是,如果“妻”在文中仅仅起以上作用的话
期刊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
期刊
现在学生抄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有抄别人的,也有抄自己的。抄别人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抄作文书、报刊的;二是抄同学的——当然一般抄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的作文。抄自己的就比较稀奇了,他们抄以前写的作文,比如高年段抄低年段时写的作文,初中生抄小学时写的作文,如此等等,莫衷一是。近来又遇到几个出钱雇人抄作文的,真的让我大跌眼镜。对于学生的抄袭现象,老师一般是深恶痛绝的,而且会大刀阔斧地加以禁止,但是往往一波未平
期刊
基督教是世界三太宗教之一,也是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之各教派的统称。传说中的耶稣为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父亲叫约瑟,母亲叫玛利亚。现今通用的公历纪年,是以所谓的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耶稣诞生之日(12月25日)为“圣诞节”。  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的东方(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迅速传播于欧洲和北非。早期基督教是在犹太教新宗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信徒多是贫苦人民和奴隶,他们反对罗马暴政,反对为富
期刊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之间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它又分为应用数学和理论数学两大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出现语言、文字之前,由于谋生的需要,人们的头脑里就已有了数的概念。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数学的发展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处于奴隶社会的周朝就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就要教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号称为“六艺”。数学就
期刊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比基督教产生要早六个世纪,比伊斯兰教要早十二个世纪。但佛教并不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宗教,因为创立于印度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还要早一个世纪,但由于婆罗门教种姓歧视严重,最后被佛教取代,而萎缩的婆罗门教被迫在公元四世纪演化成新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佛教相传为释迦牟尼所创立,兴起时反对婆罗门种姓的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的激励、期待、赏识能使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教师的呵护能使学生感动,使他们找到自尊、找回信心,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一、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
期刊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宾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 构建 溶液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溶液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较多体现,如在第三单元水的净化中,通过对水中不溶性和可溶性杂
期刊
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都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就需要提倡探究式教学。课堂是落实探究式教学的主阵地,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期刊
自从实施化学新课程以来,九年级化学“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对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等要求大大提高。我们在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夯实基础,为能力发展提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