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且它正以“海啸”一般的速度侵入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危害着中小学校园的健康安全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由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使得中小学生成为校园霸凌的“主人公”。因此,本文在校园霸凌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并提出干预和预防中小学校园霸凌现象的关键性措施,主要包括:家庭:改变教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社会:制定法律法规,规定惩治措施;学校:明确自身职责,重视道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霸凌;霸凌行为
2018年8月,一段“校园内女学生打架”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女生站在走廊中间,另一女生从其背后殴打此女生,之后由知情人透露,施暴者为上海某中学学生熊某,视频中被殴打的学生长期遭受熊某的压迫和暴力,熊某后因不堪网络压力自杀。可见,校园霸凌已不同于之前我们所理解的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它已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校园安全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减少和避免校园霸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校园霸凌的概念已有许多学者基于自己的认识做出了界定。
挪威学者Dan Olweus(1993)认为,校园霸凌是由带有主观恶意的一名或多名学生长时间且多次的对一名学生实行压迫和欺辱的活动,并且是长期性和多发性的活动,并非偶然。
国内有学者认为,校园霸凌要从学生在霸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义。校园霸凌是由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协助者所组成的霸凌小团体在学校的特殊环境氛围下和旁观者的无意助长下对某一固定被霸凌者所长期实行的生理以及心理伤害。
二、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着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如单亲家庭、丧偶家庭和重组家庭等,由于在幼时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这类孩子长期处于心理成长不健康的环境,并且父母亲也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沟通,从而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类学生与普通家庭结构的学生相比,更容易形成嫉妒、厌世、焦虑等不良心理,而这类学生灰暗情绪无处发泄,最终将情绪付诸于校园霸凌当中。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实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压迫和指挥当中,对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校园霸凌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心理发展不健康者。
(二)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生校园霸凌方面的法律法规鲜有涉及,迄今为止,我国在未成年和未成年教育方面的法律主要还是从保护未成年的目的出发,对未成年的惩戒措施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震慑作用较小。并且学校在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时也缺乏一定的处置依据和法律支持,同时被霸凌者本人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学校原因
对校园霸凌的界限认识不清。许多学校并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校园霸凌,将校园霸凌等同于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没有给予各种校园霸凌现象以充分的重视,更加没有认识到校园霸凌所带来的危害性。甚至在已经发生校园霸凌的情况下,某些教师害怕承担责任,常常采取“有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霸凌者提供了犯罪的“温室”,甚至会让霸凌者变本加利,使被霸凌者遭受更加严重的创伤。
三、中小学校园霸凌的干预机制
(一)家庭:改变教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注重建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此种教养方式强调亲子间的相互尊重和赞赏,双方完全是以一种“朋友式”的互动方式进行交流,孩子在家庭中有充分的自主权,民主型家庭中的父母也会经常采用“商量式”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从而此种教养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平等的家庭氛围,因此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最终也会收获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社会:制定法律法规,规定惩治措施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时要依法而行,要充分发挥法律在校园霸凌问题上的震慑作用。因此,我国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反校园霸凌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方面明确霸凌行为的惩治措施。同时将立法权利下放,使各个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地方法规,同时学校也应该以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为指导,制定制约学生霸凌行为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国家—地方—学校”全方位的反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网,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干预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三)学校:明确自身职责,重视道德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该是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庇佑者”,而不应该成为保护霸凌者的“温室”。首先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开展专门的反校园霸凌的宣讲会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定,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评价制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和考核学生的目的。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反校园霸凌为主题的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反校园霸凌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校园霸凌作为全球性的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校园霸凌所带来的危害,但校园霸凌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干预和控制,只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多方联合,通力合作,在各方面采取有力并有效的干预措施,那么校园霸凌现象就会逐步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Dan Olweus.Bullyin g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Cambridge,MA:Black-well,1993:10.
[2]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3]刘建云.中学生校园霸凌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4]程淑华,于童.中小學校园霸凌现象的心理干预措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57-160.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霸凌;霸凌行为
2018年8月,一段“校园内女学生打架”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女生站在走廊中间,另一女生从其背后殴打此女生,之后由知情人透露,施暴者为上海某中学学生熊某,视频中被殴打的学生长期遭受熊某的压迫和暴力,熊某后因不堪网络压力自杀。可见,校园霸凌已不同于之前我们所理解的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它已经严重危害了我们的校园安全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减少和避免校园霸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校园霸凌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校园霸凌的概念已有许多学者基于自己的认识做出了界定。
挪威学者Dan Olweus(1993)认为,校园霸凌是由带有主观恶意的一名或多名学生长时间且多次的对一名学生实行压迫和欺辱的活动,并且是长期性和多发性的活动,并非偶然。
国内有学者认为,校园霸凌要从学生在霸凌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义。校园霸凌是由霸凌者、被霸凌者以及协助者所组成的霸凌小团体在学校的特殊环境氛围下和旁观者的无意助长下对某一固定被霸凌者所长期实行的生理以及心理伤害。
二、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着特殊家庭结构的学生,如单亲家庭、丧偶家庭和重组家庭等,由于在幼时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这类孩子长期处于心理成长不健康的环境,并且父母亲也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沟通,从而很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这类学生与普通家庭结构的学生相比,更容易形成嫉妒、厌世、焦虑等不良心理,而这类学生灰暗情绪无处发泄,最终将情绪付诸于校园霸凌当中。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实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孩子长期处于父母的压迫和指挥当中,对孩子的性格、心理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校园霸凌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心理发展不健康者。
(二)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生校园霸凌方面的法律法规鲜有涉及,迄今为止,我国在未成年和未成年教育方面的法律主要还是从保护未成年的目的出发,对未成年的惩戒措施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震慑作用较小。并且学校在处理校园霸凌事件时也缺乏一定的处置依据和法律支持,同时被霸凌者本人也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学校原因
对校园霸凌的界限认识不清。许多学校并不能正确认识什么是校园霸凌,将校园霸凌等同于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没有给予各种校园霸凌现象以充分的重视,更加没有认识到校园霸凌所带来的危害性。甚至在已经发生校园霸凌的情况下,某些教师害怕承担责任,常常采取“有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霸凌者提供了犯罪的“温室”,甚至会让霸凌者变本加利,使被霸凌者遭受更加严重的创伤。
三、中小学校园霸凌的干预机制
(一)家庭:改变教养方式,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养方式,注重建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此种教养方式强调亲子间的相互尊重和赞赏,双方完全是以一种“朋友式”的互动方式进行交流,孩子在家庭中有充分的自主权,民主型家庭中的父母也会经常采用“商量式”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从而此种教养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平等的家庭氛围,因此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最终也会收获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社会:制定法律法规,规定惩治措施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时要依法而行,要充分发挥法律在校园霸凌问题上的震慑作用。因此,我国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反校园霸凌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方面明确霸凌行为的惩治措施。同时将立法权利下放,使各个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地方法规,同时学校也应该以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为指导,制定制约学生霸凌行为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国家—地方—学校”全方位的反校园霸凌的法律法规网,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干预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三)学校:明确自身职责,重视道德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该是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庇佑者”,而不应该成为保护霸凌者的“温室”。首先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应开展专门的反校园霸凌的宣讲会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定,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综合性的评价制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和考核学生的目的。学校还要定期举办反校园霸凌为主题的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反校园霸凌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校园霸凌作为全球性的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校园霸凌所带来的危害,但校园霸凌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难以干预和控制,只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多方联合,通力合作,在各方面采取有力并有效的干预措施,那么校园霸凌现象就会逐步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Dan Olweus.Bullyin g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Cambridge,MA:Black-well,1993:10.
[2]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1):26-29.
[3]刘建云.中学生校园霸凌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4]程淑华,于童.中小學校园霸凌现象的心理干预措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