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7月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达到349.75美元/吨、327.18美元/吨和649.41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3.6%、8.4%和23.0%,较6月份分别上涨21.5%、23.9%和19.0%。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影响其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有供求因素,大国战略、国际粮商、金融大鳄,粮价变化的背后还有这些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身影。首先,引起当前粮价的变化的基础因素确是生产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世界几大粮食主产国同时出现严重旱情,预期谷物产量将减少。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受持续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影响,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均将减产,比去年分别减产13%和12%;此外,世界小麦主要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也出现异常干旱天气,预计小麦产量将分别减少225万吨和900万吨,减幅约为4%和40%。其次,一些大国实际上对粮价的变化起着主导或者说诱导的作用。个别粮食产销大国对粮食产销形势的判断并不是基于实际情况而是基于其利益需要而做出,在粮食需要大量出手的时候,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判断就严峻得多。而当其出手之后则判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数据与其进行对比,从中就可发现某些端倪。第三,引起粮价波动的原因具有高度复杂性。近年来。粮食的金融属性凸现。屡屡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对象。201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一、二季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仅为1.7%和1.03%,全球经济增速也降至2.9%的低点,工业发展受限,资本向农业特别是粮食领域转移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因此,国际粮价上涨来自供求关系的变动,但绝不仅仅只是供求关系的变动。
与国际粮价风生水起不同的是,今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9%、1.4%、4.8%和5.0%。七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8%,两年半来首次跌破2%。一向为人诟病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也仅214%,环比下降0.1%。甚至夏粮上市后,一些地方的小麦价格持续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导致国家启动了最低收售价执行预案。
国内粮价走势之所以未像国际粮价这样出现大幅上涨,关键原因在于以粮食的连续丰收为后盾。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实现了罕见的“八连增”,总产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了夏粮“九连增”,长期以来,我国把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若不考虑大豆因素的话,粮食的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谷物进口占的比重并不高,基本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在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频繁波动,一些国家甚至因食品短缺发生动乱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连续增产保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尽管近期国内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尚不明显。但不能高枕无忧。从近期看,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年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对秋粮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下半年汛期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偏多,洪涝灾害可能重于去年,病虫害防控面临严峻形势,从长远看,“紧平衡”有可能成为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我国面临人多地减水少的“硬约束”,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谷物的自给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一些大宗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因此,应对国际粮食供求和价格频繁波动,要在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方针,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水平和调动重量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进口情况的跟踪研究,综合运用关税、关税配额、技术性措施、贸易等手段,提升进出口调控水平,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影响其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有供求因素,大国战略、国际粮商、金融大鳄,粮价变化的背后还有这些忽隐忽现、忽明忽暗的身影。首先,引起当前粮价的变化的基础因素确是生产形势的变化。今年以来,世界几大粮食主产国同时出现严重旱情,预期谷物产量将减少。据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受持续干旱和高温等极端气候影响,今年美国玉米和大豆均将减产,比去年分别减产13%和12%;此外,世界小麦主要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也出现异常干旱天气,预计小麦产量将分别减少225万吨和900万吨,减幅约为4%和40%。其次,一些大国实际上对粮价的变化起着主导或者说诱导的作用。个别粮食产销大国对粮食产销形势的判断并不是基于实际情况而是基于其利益需要而做出,在粮食需要大量出手的时候,对粮食供求形势的判断就严峻得多。而当其出手之后则判断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的数据与其进行对比,从中就可发现某些端倪。第三,引起粮价波动的原因具有高度复杂性。近年来。粮食的金融属性凸现。屡屡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对象。201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下滑,一、二季度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仅为1.7%和1.03%,全球经济增速也降至2.9%的低点,工业发展受限,资本向农业特别是粮食领域转移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因此,国际粮价上涨来自供求关系的变动,但绝不仅仅只是供求关系的变动。
与国际粮价风生水起不同的是,今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9%、1.4%、4.8%和5.0%。七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8%,两年半来首次跌破2%。一向为人诟病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也仅214%,环比下降0.1%。甚至夏粮上市后,一些地方的小麦价格持续低于最低收购价水平,导致国家启动了最低收售价执行预案。
国内粮价走势之所以未像国际粮价这样出现大幅上涨,关键原因在于以粮食的连续丰收为后盾。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实现了罕见的“八连增”,总产连续5年超过一万亿斤。今年上半年我国实现了夏粮“九连增”,长期以来,我国把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若不考虑大豆因素的话,粮食的自给率达到了95%以上,谷物进口占的比重并不高,基本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在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频繁波动,一些国家甚至因食品短缺发生动乱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连续增产保持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尽管近期国内受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尚不明显。但不能高枕无忧。从近期看,实现全年粮食丰收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年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对秋粮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下半年汛期气候为中等偏差年景,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较常年偏多,洪涝灾害可能重于去年,病虫害防控面临严峻形势,从长远看,“紧平衡”有可能成为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同时,我国面临人多地减水少的“硬约束”,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谷物的自给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但一些大宗农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因此,应对国际粮食供求和价格频繁波动,要在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方针,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水平和调动重量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价格与进口情况的跟踪研究,综合运用关税、关税配额、技术性措施、贸易等手段,提升进出口调控水平,实现在开放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