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尤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性灵活运用,更是职业教育赋予学生专业能力的追求方向。
【关键词】创新;兴趣;情境;质疑
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他的“万世师表”深深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为我们树立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他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勇于奉献,乐于奉献,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的光辉榜样。可以说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不会磨灭,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尤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性灵活运用,更是职业教育赋予学生专业能力的追求方向。时下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训练,能够承担生产任务的职高毕业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得益。这些都完全说明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同样具有的现实意义。不断创新是眼下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的创新素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下面就如何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理论在中餐烹调操作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自己做法和体会。
1用创新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首先,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是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塑造学生,使之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从本质上看,这种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
而创新教育坚持的则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前人的一代“新人”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我们职业教育学校,就担负着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经济市场和日益腾飞的厂矿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型人才。
2采用创新教学策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1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更是人类思维之树的一朵艳丽花蕾。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获取成功的新观念,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期望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树立教师应“授人以渔”的思想,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行动的先导。
创新意识的建立,首先对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驱动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理论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态势,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2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
创造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积累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越容易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灵感,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才能真正夯实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向学生的大脑里灌输现成的知识定论,而要交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梳理知识的技巧。
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类借助于创新、获得发展的“不竭之源”。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和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进行。而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知识、能力和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
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勇敢的质疑、专注、好奇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2.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1)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教育对象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或从事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对原有观点、方法的突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自主性是主动性的基础,创造性又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立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作主,有独立的选择和支配能力。为此,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
3采取激励性评比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需要学习、传承,也需要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运用。“使人人都往好的路上走,”使人人都能拥有发展的愿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把学习陶行知、实践陶行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师生之间开展评比活动,如在班内评出“技能能手”,“创新强手”等,配合采用全校范围内的橱窗、网络展示、烹调专业制作的现场表演与成果展示、技能比赛等方式,激励广大师生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让行知思想入眼、入口、更入心,以创设浓郁的陶研氛围。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亦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中餐烹调技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能为社会提供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0
[2]方明. 现代行知新论.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9. 3
[3]张志刚. 创新教育概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3
【关键词】创新;兴趣;情境;质疑
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他的“万世师表”深深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博大精深,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为我们树立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他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勇于奉献,乐于奉献,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向;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言论、精神与一生经历,永远是我们教师的光辉榜样。可以说陶行知教育思想永远不会磨灭,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尤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性灵活运用,更是职业教育赋予学生专业能力的追求方向。时下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训练,能够承担生产任务的职高毕业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原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得益。这些都完全说明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同样具有的现实意义。不断创新是眼下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的创新素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下面就如何运用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理论在中餐烹调操作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几点自己做法和体会。
1用创新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首先,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传统教育是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塑造学生,使之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从本质上看,这种教育只是在发挥着一种“复制”前人的功能,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
而创新教育坚持的则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出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前人的一代“新人”其次,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我们职业教育学校,就担负着培养这种人才的重任。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经济市场和日益腾飞的厂矿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型人才。
2采用创新教学策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1打破传统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更是人类思维之树的一朵艳丽花蕾。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获取成功的新观念,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期望的重要保证。
因此,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我们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树立教师应“授人以渔”的思想,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使其成为行动的先导。
创新意识的建立,首先对学生要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驱动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理论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态势,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2拓宽知识视野,夯实创新基础:
创造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积累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越容易在短时间内捕捉到灵感,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才能真正夯实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向学生的大脑里灌输现成的知识定论,而要交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梳理知识的技巧。
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人类借助于创新、获得发展的“不竭之源”。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和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动力,它推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进行。而学生要创新,必须将其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知识、能力和创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知识既是学习的目的,更是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
自信、勇敢、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坚强的毅力、勇敢的质疑、专注、好奇等人格因素,是创新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发挥能力、进行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学生应把知识、能力、人格、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
2.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1)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承认教育对象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或从事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对原有观点、方法的突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2)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自主性是主动性的基础,创造性又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立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作主,有独立的选择和支配能力。为此,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
3采取激励性评比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需要学习、传承,也需要新时代下的创造性运用。“使人人都往好的路上走,”使人人都能拥有发展的愿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把学习陶行知、实践陶行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师生之间开展评比活动,如在班内评出“技能能手”,“创新强手”等,配合采用全校范围内的橱窗、网络展示、烹调专业制作的现场表演与成果展示、技能比赛等方式,激励广大师生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让行知思想入眼、入口、更入心,以创设浓郁的陶研氛围。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亦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中餐烹调技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能为社会提供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10
[2]方明. 现代行知新论.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9. 3
[3]张志刚. 创新教育概论.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