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厚重 质朴苍劲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拜访张红宇先生,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在我的印象中,艺术家常常都是有些孤傲的。刚开始有些担心,在这么热的天气去叨扰他,会不会让他更加不耐烦。及至张红宇先生的画室,见到他本人后,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了。张红宇先生非但没有一般艺术家的孤傲,甚至可以说是谦恭的,异常热情。尤其是在见到他的作品之后,让我更感敬佩。一个创作了如此之多精品的艺术家竟然还能如此谦逊,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品味张红宇先生的画作,仿佛徜徉于雄浑壮阔的山水之间,瞬间感觉到天地的宽广,人类的渺小。他笔下的山水,与婉约、秀丽无关,均是崇山峻岭,雄浑厚重,质朴苍劲,山之气魄和精神被他摹写得淋漓尽致。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说过“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其台阁,一定器耳,差易为也”。在顾恺之看来,越需要展现风骨、意蕴的对象,越难描画,所以具有不同性情的人是最难画的。而山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是画家人格和精神的象征,所以也是难画的,故李唐在一首题画诗中曾有“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感叹。而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却能将山之气魄,水之神韵,尽展于尺幅之上。之所以能有如此境界,与他构图的方式,笔墨的运用,甚至和他的人生態度,都不无关系。
  一是满幅构图。为了凸显山之雄伟、重叠之势,在构图上,张红宇先生喜画满幅山水,构图紧实,整幅画面只有一两处留白。且画中多用“高远”视角,以刻画山之雄伟苍劲,以“深远”视角展现山之深邃厚重。如《白云生处有人家》,作品仅在上方左右角落及右下方处留有小片空白,其余均为山水树木及掩映在山水之间的房屋。置身于这样的作品面前,如身临其境,似乎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势压迫。
  二是线繁点密,色彩浓重。中国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既要能够展现山水的自然面貌,又要能够传递画家的主观情感,达到主客和物我的统一。而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传达的载体,故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可谓中国山水画的血肉和灵魂。
  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线繁点密,色彩浓重,颇有密体山水之风。他的作品多以浓墨构形,尽现山石树木苍劲、深邃之态。在用笔上往往线皴、点皴、斧劈皴等多种皴法并用,以充分表现山的质感、体积感和空间深度,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如《得鱼图》《春山翠色浮》《山家清景在新春》等,皴、擦、点、染层次丰富。画面山峦起伏不断,繁茂的林木依聚溪畔坡石,生动再现了濛濛润湿、草木繁茂、生意郁勃的大自然景色。
  满幅构图和色彩浓重,如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像黄宾虹先生所说的“如果用笔不分明,什么东西都分不出,立不起了”“如果用黑不融洽,什么东西都变成一个死物了”的弊端,使作品产生窒息之感。故画山水,画实容易画虚难,而在实中求虚,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满而不乱、实而不死,得益于他对实中虚白处的处理。在他的作品中不论虚白处大小、长短、宽狭,都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因此,既使实处能通泄,也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灵动之感,更凸显了作品的气势。如《梵音暗递》《月照家山明》。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说到:“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首次将画格与人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具有高逸品格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无道理。正如文如其人,一个人的绘画作品也正是画者人格精神的外化。
  张红宇先生雄浑厚重,质朴苍劲的风格,与他长期的积淀和默默无闻的淬炼是分不开的。生于绘画世家的他,从小醉心于绘画,之后又经历了专业的训练,几十年精心钻研,静心作画。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有眼界上的广度,思想上的厚度,认知上的深度,也才会有内蕴于作品中的那种雄浑厚重,质朴苍劲的气魄。
  静观张红宇先生的山水画,令人心胸开阔,涤除一切执念,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
其他文献
经一位藏家介绍,我与画家李廷先先生相识。那天,我从吉林专程赶往长春吉林省书画院。寒暄过后,李廷先先生随手递过一本画册。刚入眼帘,便忘情其中。正山小种那浓烈的芳香从我的口齿间顿然消失。  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李廷先先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质朴、清新、恬淡,使我读出了李廷先先生内心的平实与安宁;自然、随性、亲和,使我洞悉了李廷先先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  李廷先先生的《远方》,画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
期刊
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外形。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禅偈非佛,理障非佛。心之孔嘉,其言蔼如——袁牧《续诗品·斋心》。  赏画如读诗文,必须有其意思。没有意思的画,绝对不是好画。王本杰的山水画,颇有意思。对王本杰的山水画,我的确读过不少,总觉得内中意绪繁谐,情致绵渺,不是那种可以容易明白的作品。  不容易明白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谁也没有资格定义,谁也没有标准论断。因人而
期刊
真正接触以宏的画,是近两三年的事,其时我在彼岸,他依旧在海南岛,我在彼岸为生活奔波劳碌,他却依旧拿着他的画笔和画夹,默默地行走在家乡的热带丛林,将雨林荆棘、灌木草丛、缠绕藤萝和参天古树一一收归画布中,仍然沉浸在他的线条和色彩世界里,一如既往地迷恋着这片熱带雨林大地上的一草一木。  以宏出生在海南西部小镇一个文人世家,祖上三辈都能绘画,家学渊源,自幼和祖父、父亲学习国画技法,从小就表现出对色彩世界的
期刊
著名青年山水画家谢其云的山水之间,明显呈现了当代水墨的诸多特性——审美的新奇感、错位感、陌生感,尝试穿越时空的熔铸传统与现代结合体图像艺术,因而异峰突起,成为时下市场和藏界关注的新热点之一。山水画家谢其云,在文化精神层面依然是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绘画沃土中,骨子里是老庄、儒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脉取向。这从艺术取向上,首先奠定了他的诸多现在与未来创作探索,一定是居于主流审美脉络的新成。
期刊
认识谢其云之前,先是从认识熟悉他的叔祖父边塞山水画家谢家道先生开始的,而后与张志民先生接触后得知谢其云是他的学生,而且在艺术见解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让我着实刮目相看。朦胧的色调里山水的悠远与氤氲在他的笔下凸显出来,他精于绘画的构图与细节处的雕琢,更多追寻一种内在的意境营造,他是走心的人,画如其人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作为学院派培养的中国画山水研究生的谢其云蕴积扎实,早在他的毕业展的写意山水线逸墨
期刊
在多元主义和现代化盛行的当代语境中,我们一方面在追逐着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美术,另一方面又热衷于从传统文化构筑的美学背景中寻找资源和灵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的因素为当代绘画的创作提供了丰茂的學术支撑和持续的创作动力。甘肃画家郭平是一位以敦煌壁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青年画家,他的绘画既继承了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又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完善,这位来自于敦煌
期刊
《南方草木札记》插图欣赏事实上,就这些插图作品,我已经远离了所谓的南方情调。我只是把南方的某些事物寄托在自己的另一世界罢了。  ——吴楚宴  吴楚宴,青年书画家,1977年生,海南乐东黄流人。幼时酷爱军事文化,崇拜韩信和项羽,后倾力于书法绘画领域。他强调“两个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方式,一是积累别人的语言,一是积累自己的语言,以重返自然聆听天道作为自己的艺术指南,“我行于野”,筚路蓝缕,走一条非学院
期刊
元庸,本名王昊,江南书画家。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庸先生的画作,包括他笔下作品的基本元素和意趣,以及他所创造的形态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绘画能力水平和所造艺术境界等。  概括地讲,从元庸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一袭古风和传统绘画的不俗美感,元庸先生对墨韵的处理可谓相当高明,有灵肉般的快慰感和舒服感。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清雅而脱俗,无论从画面中几个简单的花茎也好,抑或是从一幅山水画中的几个浪峰也罢,
期刊
细看王其志的人物画,人、景、物达到了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先贤、文人雅士、美丽少女少妇,也有体育精英、工人农民等,题材宽泛。  他的人物画,注重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显示出他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环境气氛与意境的准确表达。  或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  或气韵放逸,不专规矩,而诗意盎然,韵致尽美。  工细与粗放,被他刻画得和谐别致
期刊
与张红宇的相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二十多年前他在河北轻工业学校读书,学习陶瓷美术。我们的学校陶瓷美术当时是主打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全,尤其注重中国绘画的教学与训练: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陶瓷造型与装饰等课程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当时我主要教书法,也在山水画上用功。可能是因为爱好相同的缘故吧,他时常把他的山水画习作与我共享,同时探讨切磋。毕业后他回了河南,我仍在学校教书,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去年秋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