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的学习以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創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小学生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设法激励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敢想敢说,不断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实践证明:人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要对学生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看法,鼓励他们展开联想,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②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创造力更多地带有幻想性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主见。③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小学生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发挥其个性特长。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激励性评价,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又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正面诱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与自尊心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时,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的、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1.对有创新的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激励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更加灼热,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即使是对那些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他们的错误结论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创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其获得“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宽容,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超越“常理”的想法,违背“逻辑”的“驳论”,不要简单否定。倘若教师居高临下,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习惯去全盘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尤其是一些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通过宽容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自信,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3.通过延时性评价,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要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过早地作出终结性评价。过早地作出终结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浇灭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延时性评价不急于对每个学生的解答作进行评价,作出结论。这样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点拨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思考问题有很大片面性,不能拓展思维,教学中合理应用点拨性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契机,用点拨性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引领学生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大胆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創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创造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是小学生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育契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设法激励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敢想敢说,不断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有创新教育意识。
没有创造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启发思路,通过设计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实践证明:人们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要对学生多些宽容和耐心,多些呵护和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看法,鼓励他们展开联想,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②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创造力更多地带有幻想性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主见。③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小学生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能发挥其个性特长。
三、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激励性评价,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又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正面诱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与自尊心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时,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的、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1.对有创新的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激励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更加灼热,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的指导,不能只是简单地否定。即使是对那些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教师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他们的错误结论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创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其获得“我能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宽容,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超越“常理”的想法,违背“逻辑”的“驳论”,不要简单否定。倘若教师居高临下,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思维习惯去全盘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尤其是一些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教师应通过宽容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自信,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3.通过延时性评价,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要对于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过早地作出终结性评价。过早地作出终结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浇灭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延时性评价不急于对每个学生的解答作进行评价,作出结论。这样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使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4.点拨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相对狭窄,思考问题有很大片面性,不能拓展思维,教学中合理应用点拨性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契机,用点拨性评价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引领学生达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大胆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