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各大电影企业建立全产业链布局的态势下,中小企业缺乏生存空间。内蒙古民族电影凭借自身初步完成的产业链布局、成熟的“马上动作片”商业类型、探索融资工具的经验,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中实现马背上的腾飞。
民族电影 “马上动作片”
中国电影产业体制改革自1993年广电部《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正式拉开序幕,2003年中国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推动着电影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2013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638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经过十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一、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利好因素。
1、民族电影迎来了电影业发展的“春天”。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2002年强推“院线制”,相继在各省组建较为成熟的院线。2003年后,更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推进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改革。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确立了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七个总目标,针对电影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项重点措施,内蒙古民族电影迎来了大展宏图的好机遇。
2、政府为发展民族电影鼎力相助。在电影集团成立之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宣布每年投入600万元作为支持民族电影发展的专项补助款。对于发行放映业务来说,星河农牧区电影院线面对的观众主要是农牧区的蒙古族群众,而在这一层次的电影需求中蒙古语影片有较大的市场优势,电影集团在几乎作为唯一的供应方占据垄断地位。
二、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优势。
1、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内蒙古电影集团在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均有建树。在制作上,继承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人才、技术资源,在影片的拍摄上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发行上建立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民族院線、星河数字院线。在衍生品产业上,正着手开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内蒙古国际影视城”两个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在市场环境下发挥集团优势。
2、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马上动作片”。通过塞夫、麦丽丝夫妇及诸多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在相继推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以蒙古族题材为主的一系列电影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电影终于拥有了“马上动作片”这类成熟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民族电影发展历程中唯一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有专家还以此作为内蒙古电影模式的形态标志。
三、内蒙古民族电影如何在“马背上腾飞”。
1、探索融资制片的灵活模式。在“马上动作片”成功的背后,是一套内蒙古电影人自己发展的融资与制片策略。作为经济上较为落后、文化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本地来筹集制作电影的各种资源较为困难。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便主要以合作拍片的方式,把文化资源集中到北京作为融资的主要地域,加强与一些民营影视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这类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兼顾的类型化电影。同时,在制片策略上,他们的合作也尤其为业界称道。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内蒙古电影人采取了分步渐进的方式,拍一部电影后,等取得了市场的认可,收回投资及口碑后,再进行下一部电影的摄制。按照这种节奏,稳扎稳打,既控制了投资风险,又能根据市场的反映来及时调整电影的拍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2、培育民族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内蒙古电影集团应该立足于已经建立的院线优势,以此培育核心竞争力。电影摄制是内蒙古电影集团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两个方向上重点发展:一是少数民族题材及主旋律影片的制作和发行。这类影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艺术片、农村题材片等,拍摄这一类型的影片是电影厂的传统优势;二是民族题材商业片的策划。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类型片处于电影产业的主流地位,商业类型片的制作发行,也是实现高额票房回报的主要方式。内蒙古民族电影已经开拓出“马上动作片”这一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具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此外,内蒙古电影集团组建民族电影院线联盟,可以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优势,在自治区二、三线城市稳步布局,扩充联盟的参与成员。其次,可以向成熟的院线联盟学习先进的运营模式,建立规范化的营销模式,甚至可以与一些大的院线联盟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对于农牧区市场,内蒙古电影集团组建的星河数字院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在短期内仍然以公益性质为主,但对于农牧区市场的培育大大有助于院线未来的商业发展前景。电影集团要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建立自己在农牧区文化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同时,利用这种优势地位多元化发展农牧区的文化建设,为电影集团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3、发展民族电影产业集群。在完成融资渠道拓展、院线建设之后,内蒙古电影集团的全产业链布局得到完善。具备一定资金规模,形成较为突出的核心竞争力情况下,内蒙古电影集团应该将战略重点集中在特色化产业集群发展上。目前,以中影、上影、长影和西影为代表的七大国有电影企业。为了增强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也有意发展产业集群。他们大多以合资、共同研究和开发、贴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或战略外包等方式,与相关的国有、海外或民营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电影获得了生产和营销上的规模经济,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长春、西安、成都、长沙和广州等7个电影经济集中区。对于内蒙古电影集团来说,可以利用边疆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价值独特性,在政府主导下带动周边的一批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影视策划、制作、服务外包、影视基地、后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浓厚的影视产业集群,并以地理位置相近的子集群形式加入到7个中国电影的大产业集群中,以产业结构有机链接的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影视产业规模的扩张。
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发展存在机遇,要抓住这些机遇,内蒙古民族电影就要进一步树立产业链发展的意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的瓶颈,进行差异化营销,立足已有的两条院线,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形成一定的资本基础及企业竞争力后,进行产业扩张,发展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实现在“马背上的腾飞”。
民族电影 “马上动作片”
中国电影产业体制改革自1993年广电部《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正式拉开序幕,2003年中国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推动着电影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进程。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2013年国内共生产故事影片638部,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经过十年的产业化改革,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
一、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利好因素。
1、民族电影迎来了电影业发展的“春天”。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与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组建电影集团和实现股份制改革,使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并倡议建立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2002年强推“院线制”,相继在各省组建较为成熟的院线。2003年后,更是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推进电影产业的市场化改革。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确立了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七个总目标,针对电影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项重点措施,内蒙古民族电影迎来了大展宏图的好机遇。
2、政府为发展民族电影鼎力相助。在电影集团成立之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宣布每年投入600万元作为支持民族电影发展的专项补助款。对于发行放映业务来说,星河农牧区电影院线面对的观众主要是农牧区的蒙古族群众,而在这一层次的电影需求中蒙古语影片有较大的市场优势,电影集团在几乎作为唯一的供应方占据垄断地位。
二、内蒙古民族电影发展的优势。
1、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目前,内蒙古电影集团在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均有建树。在制作上,继承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人才、技术资源,在影片的拍摄上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发行上建立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民族院線、星河数字院线。在衍生品产业上,正着手开始“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内蒙古国际影视城”两个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在市场环境下发挥集团优势。
2、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类型电影“马上动作片”。通过塞夫、麦丽丝夫妇及诸多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在相继推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以蒙古族题材为主的一系列电影后,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电影终于拥有了“马上动作片”这类成熟的电影类型,也是中国民族电影发展历程中唯一一个成熟的电影类型,有专家还以此作为内蒙古电影模式的形态标志。
三、内蒙古民族电影如何在“马背上腾飞”。
1、探索融资制片的灵活模式。在“马上动作片”成功的背后,是一套内蒙古电影人自己发展的融资与制片策略。作为经济上较为落后、文化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本地来筹集制作电影的各种资源较为困难。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便主要以合作拍片的方式,把文化资源集中到北京作为融资的主要地域,加强与一些民营影视机构的合作,共同来开发这类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兼顾的类型化电影。同时,在制片策略上,他们的合作也尤其为业界称道。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内蒙古电影人采取了分步渐进的方式,拍一部电影后,等取得了市场的认可,收回投资及口碑后,再进行下一部电影的摄制。按照这种节奏,稳扎稳打,既控制了投资风险,又能根据市场的反映来及时调整电影的拍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2、培育民族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内蒙古电影集团应该立足于已经建立的院线优势,以此培育核心竞争力。电影摄制是内蒙古电影集团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两个方向上重点发展:一是少数民族题材及主旋律影片的制作和发行。这类影片包括纪录片、科教片、艺术片、农村题材片等,拍摄这一类型的影片是电影厂的传统优势;二是民族题材商业片的策划。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类型片处于电影产业的主流地位,商业类型片的制作发行,也是实现高额票房回报的主要方式。内蒙古民族电影已经开拓出“马上动作片”这一成熟的商业类型片,具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此外,内蒙古电影集团组建民族电影院线联盟,可以充分挖掘国有企业的优势,在自治区二、三线城市稳步布局,扩充联盟的参与成员。其次,可以向成熟的院线联盟学习先进的运营模式,建立规范化的营销模式,甚至可以与一些大的院线联盟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对于农牧区市场,内蒙古电影集团组建的星河数字院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在短期内仍然以公益性质为主,但对于农牧区市场的培育大大有助于院线未来的商业发展前景。电影集团要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建立自己在农牧区文化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同时,利用这种优势地位多元化发展农牧区的文化建设,为电影集团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3、发展民族电影产业集群。在完成融资渠道拓展、院线建设之后,内蒙古电影集团的全产业链布局得到完善。具备一定资金规模,形成较为突出的核心竞争力情况下,内蒙古电影集团应该将战略重点集中在特色化产业集群发展上。目前,以中影、上影、长影和西影为代表的七大国有电影企业。为了增强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也有意发展产业集群。他们大多以合资、共同研究和开发、贴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或战略外包等方式,与相关的国有、海外或民营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电影获得了生产和营销上的规模经济,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长春、西安、成都、长沙和广州等7个电影经济集中区。对于内蒙古电影集团来说,可以利用边疆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价值独特性,在政府主导下带动周边的一批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影视策划、制作、服务外包、影视基地、后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浓厚的影视产业集群,并以地理位置相近的子集群形式加入到7个中国电影的大产业集群中,以产业结构有机链接的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影视产业规模的扩张。
内蒙古民族电影的发展存在机遇,要抓住这些机遇,内蒙古民族电影就要进一步树立产业链发展的意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的瓶颈,进行差异化营销,立足已有的两条院线,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形成一定的资本基础及企业竞争力后,进行产业扩张,发展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实现在“马背上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