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在广西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英国与腐败的清政府尽管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尚处于相互不信任状态,面对中国的农民起义,采取观望态度;当太平天国迅速发展占领南方六省之后,英国宣布“中立”。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败的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等,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在一起。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为了“国家利益”,宣布对太平天国采取镇压政策,太平天国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失败了。
【关键词】对立;观望;中立;镇压
一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英国为了产品销售市场和鸦片贸易合法化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封闭的中国大门被打开了。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力,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销量很低。用当时驻香港总督府秘书密切尔的话说:“除了鸦片和极少数几种海峡殖民地土产外,我们运到中国的货物没有一样受到欢迎。”鸦片是一种毒品,然而英国侵略者为了牟取暴利,竟不顾什么人道、正义,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腐败的清王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尽管英国获得了一些利益,然而清王朝仍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列强为蛮夷之邦,外国使节无权进驻北京。因此据当时大鸦片贩子亚历山大·易地臣说:“‘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①而且清政府迟迟不肯履行一些条约款项,故英国并未获得实际利益。直到1853年8月4日英国公使文翰给外交大臣克拉兰敦的报告书中还说:“和清朝皇帝打交道,我们会发现他和从前一样傲慢自大,反对和我们扩大中外关系。”②由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前后,清政府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对立状态。
1851 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并迅猛发展,但在1853 年以前即使情报最灵通的英国外交部对于起义者的情况也所知寥寥。最早反映英国外交官对于太平天国看法的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1853 年2 月26 日给驻香港的驻华公使文翰的一份机密报告。报告中承认太平军的胜利进攻,预测清王朝必然灭亡。为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阿礼国向文翰提出干涉中国革命的计划,他这样说:“……英国为了两千五百万英镑左右的商业投资和每年约达九百万英镑的英印税收,是否把当前的时机,看成一个机会,以无限制的进出最僻远的禁区为条件,把皇帝从迫在眉睫的瓦解情势之中挽救出来,从而扩张自己(英国)的活动领域,我是无从断言的……我以为这已经不是单纯地武装调停或武装干涉后可否扩张我们利益的问题,而是不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利益商业的、税收的一一会不会被政治的瓦解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灭的问题,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有力星扭转这种局势。”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礼国提出建议的一切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实行于涉,又要求清政府付出新代价―“以无限制进出最僻远为条件”。在稍后3月3日阿礼国又发出一份机密报告。阿礼国提出的代价更具体了’。他提出:“列强联合起来,或者是大列颠一国。”趁中国皇帝还共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从他那里取得以下让步:“无限制地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的外交关系,以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利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的两个月以内以正式条约获致之。”④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外国侵略者不会无条件地支持太平天国革命,也不会无代价地支持清王朝,它支持清王朝并不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而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英国侵略者在准备武装干涉的同时,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太平天国。(北华捷报》 ― 英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喉舌报,在18533年1月15日社论中叫嚷:“叛乱活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如果我们外国不进行干涉,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⑤但英国侵略者干涉的美梦被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击得粉碎。1853年3月25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密迪乐向阿礼国报告说:“清朝皇帝在中国南部之权力已完全丧失,无可恢复了。”文翰看到这个报告大为震惊。
面对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英国侵略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探明太平天国对外国的态度,是否尊重英国与清王朝签订的条约,以及太平天国的力量、组织、信仰等,文翰于1853 年4 月22日第二次乘“佳木斯”号由上海出发西上到达天京。英国打出“中立”的旗号,试探太平天国的态度,太平天国表示非常友好。北王答复对于英国人态度一问题云:“吾等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⑥对于英国人的“中立”政策则云:“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天父幫助我们,没有谁能与他作对的啊。”⑦(同上)显示出必胜的信心。而对于英国跟清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答复。关于通商方面,太平军宣布:“平定时,不(仅)准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又说:“准尔英酋尔人民自由出人随意进退……照常经营商业。”⑧(同上)由于太平天国一方面不了解近代国家应有的外交礼节,仍以传统的对待外夷观点对待外国列强,另一方面,不懂得作为一个近代国家应该拥有的主权,而允许外国船只“自由出人”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文翰随行人员密迪乐、威廉等会说中国话的趁机搜集情报,搞到了太平军北伐的情况,了解到目前太平军没有进攻苏州上海的意图。文翰描述出访天京的见闻时这样说:“设立国政,法律严密,又颁布新历,行军恒有法度,最为肃默。”太平军能否统一天下还不能准确地判断,而清政府是否能够平叛太平军还难以预料,因此文翰在1853年8 月4 日给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信中老实说:在事态未明朗以前参加任何一方都是为时过早的,我看不出外国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援助皇军…… 从任何观点上看,‘中立’乃最为切要的方法。如果我们援助现在的政府,而最后叛党成功了,而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狼狈了……多等一些时候,如果不是惟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⑨
国际上1853 年英国与法国联合在近东跟沙俄对抗,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军事力量受到牵制。英国政府通过权衡利弊听取了文翰公使的建议,并开始对太平天国的策略由观望向“中立”过渡。 二
1853 年文翰提比· 扫立”政策,既是国际形势也是中国形势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英国对华政策的自卫方式。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英国不可能抽调兵力发动武装进攻来压迫清王朝进一步出卖主权,于是企图通过谈判方式,来迫使清王朝大量地出卖主权。这样“修约”谈判就突出起来。而且“修约”一开始就和太平天国运动联系在~起。英国把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他们要挟清政府答应条件的筹码。1854年10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包令等在大沽对清政府官员说:“贵国已处于革命的状态中,王朝自身岌岌可危……公使们将高兴地看到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和平秩序在他的国土上恢复,但是如果皇帝陛下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公使们,他们可以走问叛军方面。”⑩
清王朝对太平军革命运动恨之人骨,对英国侵略者也是满腹疑虑,既恨又怕。当时有许多关于英国支持太平天国的传说。如夏燮(粤氛纪事》 记述:“粤逆踞金陵,温(文翰)以火轮船二,携带火药由海道驶人下关,遂与粤逆联教通唉,受重赂而归。”等等不一而足。而且,由于英国标榜的“中立”拒绝了清王朝官员要求派军舰协助平叛的请求,因此清王朝与英国之间处于相互猜忌状态。对于英国提出的“修约”,清政府只允许“择其无碍大属者,酌量变通一二条”。等于拒绝了英国提出的要求,遂使英国侵略者恼羞成怒。
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告终,因而英国可以调动军队集中力量解决中国问题,以巩固其在远东的政治优势与商业利益。英国侵略者充分利用大清帝国内部的太平天国革命来胁迫清政府作出让步。1856 年12 月军机大臣密寄叶名深的谕旨说:“此次妄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或先驶往各国诉冤,皆系逆夷惯技。此中原来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同上)因而英国侵略者蓄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年当英国侵略者攻陷大沽和天津,咸丰急派大学士桂良等到天津乞降。6 月跟英签订《天津条约》,满足了英侵略者提出“修约”的要求。但有一些条款是不能立即生效的。如长江中下游沿海大城市及北方港口均可通商;各省内地均许英人持有护照者自由来往,但因战争未停不能一一生效,然而,既允许其特殊利益,即使是“期票”,一旦到手,仍可牟取暴利。这也足以使英国政府垂涎三尺。也是后来英政变”‘中立”政策积极帮助清政府平“乱”的动因之一。故吟俐称:“此天津条约,从各个方面看来,无异是对于(中国)所有爱国者宣布死刑的判决书。”⑾然而,英国政府仍不满足于从中国夺取的种种特权,叫镶:“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蓄意利用换约的时机重新挑起战争向清政府勒索到更多的利益。1860年6 月英清联军攻破北京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慑,于10月24 日跟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由于战败,清政府作出全面让步,完全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种种无理要求。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以逐步影响到清政府的活动。英国对华政策从此开始转变:即开始扶植支持清王朝的腐败统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国首相巴麦尊在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后公开宣布:“现在事情已经改变了,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清政府已经在极好的关系……如果借助找们友好的援助而能使中国内部进人正轨,商业前途将大有发展,这是可以预期的……中国的新政策是与世界各国通商,如果不援助这个开明的政府(清政府)以成,则在我们方而说,真是自杀了。”侵略者们感到:援助卖国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就能够保住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否则等于‘”自杀”。而且,《北京条约)给予外国侵略者以种种特殊利益,如开放长江及沿海商埠,(清)明知自己的力量不能管约或保护,而预期英中以全力得其所得之利益,由是其与太平天国相冲突,则势必助清平乱不可。吟喇认为:“北京条约签订,便是执行(爱国者)死刑的命令。”
尽管英国侵略者由于利益的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已成为必然,但是它并没有立刻去进攻太平军,撕毁“中立”的面具。因为从1860年的形势看:天朝仍占据大江南北沃野千里,上游据守安庆,下游则连下苏杭富庶之区,大有席卷江有之势。甚至在1860年英国领尔金专使仍主张用联军的力量,以洪秀全改易中国统治的“奇想”。透过额尔金的“奇想”,可以看出当时英国跟清政府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对于双方(清朝与天朝)能保留袖手旁观的沉着态度愈久,则他们双方对于我们的友谊与赞助当还要愈高的价钱。”⑿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外交国家利益——外交的出发点。
尽管太平天国的外交是软弱无力的,但他们绝没有以牺牲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尊严来作与英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太平军还严禁鸦片,有违令吸食者處死刑,如果太平天国成功必将完全废除鸦片。而英国两次跟中国交战的主要动因就是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清政府从《天津条约》开始已经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太平军对于英国与清王朝签订的条约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因此一旦太平军取得胜利,那么英国侵略者在中国主持海关、战事赔款将成为泡影。因而从这些利益来看,英国政府绝对不能容忍太平天国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势必要将之扼杀掉,而把它的走狗一一清政府捧上台,以攫取到更大的利益。因而,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政策由“中立”向镇压过渡。
三
尽管英国浸略者在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就已准备镇压太平天国,但还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尽管清政府进一步向侵略者屈服,但相互勾结的条约还没有完全成熟。
1860年咸丰帝仍说:“现在调集各路援军,自能办图规复,若借资夷力,使该夷轻视中国后患何可胜言?何桂清、工有龄所请,断难许可。”清政府与列强之间仍存芥蒂。对“洋兵助剿”亦有不同争议。奕诉、桂良在1861 年奏折中表示这样担心:“如果洋兵来了,那么经费任其开销,地方任其蹂躏;太平军还没有打垮,城池也没有恢复,而晌源已竭,要挟已涤,不顺洋人,势有难仔;顺从洋人,则祸更不测。’,英国侵略者公开帮助清王朝对太平军进行武装干涉之先,也仍谋求通过所谓“和平谈判”或”.和平交涉”要求太平天国作出让步。太平军如何答复英国浸略者的呢?下面再作交代。 恰在这个时候,咸丰驾崩,继而清廷发生了‘棋祥政变”.政权逐步转人接近外国侵略者的慈禧、奕诉等人手中。对此,上海《 北华捷报)发表社论表示热烈的欢迎。它说:“有利于外国的在华利益的恭亲王掌握权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久外国的代表将对此政府(清政府)发挥较大的影响。”慈禧、奕诉为扑灭农民起义,消除“心腹之患”, 一方面对内放手使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给他们以更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外则依靠外国侵略者“借師助剿”。上面分析过,列强为了攫取更多的在华特权,必须扶植清政府;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以扑灭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前提。英驻广州领事罗伯逊说:“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前途很黑暗,除非外边给它强有力的援助。否则,这座房子就会倒坍下去,而我们最好的利益就此埋人废墟。”这样,中外反动派公子于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条件成熟了。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侵略者从他的利益出发,曾表面上施展它的“和平外交”,从太平天国手中得到利益。太平天国在斗争中逐步成熟起来,义正辞严、一针见血地揭露侵略者的阴谋,拒绝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侵略者企图通过外交讹诈方式要求太平天国放弃主权失败以后,转过来采取武装干涉的方式,正式撕碎脸上的一层“中立”面纱。1862 年由外国侵略者与清王朝反动派组成“中外会防属”正式在上海成立。2 月8 日清同治皇帝发出一道上谕:“只要对镇压太平天国有裨,朕必不为遥制;其后事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反动王朝决心出卖国家主权“以资联络”,外国侵略者决心动用武力了。
外国侵略者发动武装干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不平等条约,奴役和宰割中国人民。巴夏礼公开供认:“我们防卫上海不是为了清皇帝的利益,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对于我们来说哪个统治中国并不重要。”普鲁斯在给戈登的信中招供:“我们也曾支持清政府,这是出于利益而非出于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干涉方式,都是根据侵略者本身的利益来考虑。
1862 年英国外交部的意见:“英国直接对叛乱的干涉范围上必须加以限制,从而防止自己陷人战争的旋涡。”7 月7 日罗塞尔训令普鲁斯说:……我们执行的合理方针是:保卫我们自己的商务利益,保护条约规定开放的港口,以及鼓励清政府建立一支有效率的炮兵、骑兵和步兵部队,以镇压太平军,使之就范。”英国侵略者看中了“洋枪队”,据l862年11 月士迪佛立报告:“最近‘常胜军’(即洋枪队)得到一万套武装,发射十二磅重炮弹的大炮十二尊,一百万发子弹。”从l862年2月高桥战役开始.“常胜军”就参与英法侵略军的镇压活动。8 月上海外国战争结束以后,常胜军和清军联合起来向内地太平军进攻。
面对外国帝国主义直接的、公开的、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太平军没有退缩,进行英勇的战斗。在浙江慈溪、太仓、嘉定等战役中,打得侵略者不敢应战。1863年戈登在给李鸿章信中招供:“前敌精锐受伤不少,其余兵头众勇亦已大半疲乏。”1864年3月太平军粉碎戈登向金坛的进犯,侵略军惊呼:“太平军勇猛难当,非常厉害。”
从英国对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的全程来看:“国家利益”是决定英国外交政策衍变的根本因素。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点都是“国家利益”。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19 世纪英国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从中可以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注释:
①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②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③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④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⑤米琪《英国人在中国》
⑥《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⑦《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⑧《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⑨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⑩《筹办夷务始末》
⑾《吟咧书》
⑿《吟咧书》
【关键词】对立;观望;中立;镇压
一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英国为了产品销售市场和鸦片贸易合法化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封闭的中国大门被打开了。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力,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销量很低。用当时驻香港总督府秘书密切尔的话说:“除了鸦片和极少数几种海峡殖民地土产外,我们运到中国的货物没有一样受到欢迎。”鸦片是一种毒品,然而英国侵略者为了牟取暴利,竟不顾什么人道、正义,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腐败的清王朝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尽管英国获得了一些利益,然而清王朝仍以“天朝大国”自居,视列强为蛮夷之邦,外国使节无权进驻北京。因此据当时大鸦片贩子亚历山大·易地臣说:“‘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①而且清政府迟迟不肯履行一些条约款项,故英国并未获得实际利益。直到1853年8月4日英国公使文翰给外交大臣克拉兰敦的报告书中还说:“和清朝皇帝打交道,我们会发现他和从前一样傲慢自大,反对和我们扩大中外关系。”②由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前后,清政府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仍处于对立状态。
1851 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并迅猛发展,但在1853 年以前即使情报最灵通的英国外交部对于起义者的情况也所知寥寥。最早反映英国外交官对于太平天国看法的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1853 年2 月26 日给驻香港的驻华公使文翰的一份机密报告。报告中承认太平军的胜利进攻,预测清王朝必然灭亡。为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阿礼国向文翰提出干涉中国革命的计划,他这样说:“……英国为了两千五百万英镑左右的商业投资和每年约达九百万英镑的英印税收,是否把当前的时机,看成一个机会,以无限制的进出最僻远的禁区为条件,把皇帝从迫在眉睫的瓦解情势之中挽救出来,从而扩张自己(英国)的活动领域,我是无从断言的……我以为这已经不是单纯地武装调停或武装干涉后可否扩张我们利益的问题,而是不及时地坚决地采取这类行动,则那些利益商业的、税收的一一会不会被政治的瓦解和无政府状态所彻底毁灭的问题,而只要及时行动,我们却又有力星扭转这种局势。”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礼国提出建议的一切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实行于涉,又要求清政府付出新代价―“以无限制进出最僻远为条件”。在稍后3月3日阿礼国又发出一份机密报告。阿礼国提出的代价更具体了’。他提出:“列强联合起来,或者是大列颠一国。”趁中国皇帝还共有能够缔结条约的地位时,从他那里取得以下让步:“无限制地进入内地和沿海一切口岸,在北京建立直接的外交关系,以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都是当前可以获得的利益,并且满可以在今后的两个月以内以正式条约获致之。”④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外国侵略者不会无条件地支持太平天国革命,也不会无代价地支持清王朝,它支持清王朝并不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而是为了它自身的利益。英国侵略者在准备武装干涉的同时,在舆论上大肆攻击太平天国。(北华捷报》 ― 英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喉舌报,在18533年1月15日社论中叫嚷:“叛乱活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如果我们外国不进行干涉,大清王朝被推翻,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⑤但英国侵略者干涉的美梦被太平天国革命的胜利击得粉碎。1853年3月25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密迪乐向阿礼国报告说:“清朝皇帝在中国南部之权力已完全丧失,无可恢复了。”文翰看到这个报告大为震惊。
面对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英国侵略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探明太平天国对外国的态度,是否尊重英国与清王朝签订的条约,以及太平天国的力量、组织、信仰等,文翰于1853 年4 月22日第二次乘“佳木斯”号由上海出发西上到达天京。英国打出“中立”的旗号,试探太平天国的态度,太平天国表示非常友好。北王答复对于英国人态度一问题云:“吾等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⑥对于英国人的“中立”政策则云:“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天父幫助我们,没有谁能与他作对的啊。”⑦(同上)显示出必胜的信心。而对于英国跟清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答复。关于通商方面,太平军宣布:“平定时,不(仅)准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又说:“准尔英酋尔人民自由出人随意进退……照常经营商业。”⑧(同上)由于太平天国一方面不了解近代国家应有的外交礼节,仍以传统的对待外夷观点对待外国列强,另一方面,不懂得作为一个近代国家应该拥有的主权,而允许外国船只“自由出人”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文翰随行人员密迪乐、威廉等会说中国话的趁机搜集情报,搞到了太平军北伐的情况,了解到目前太平军没有进攻苏州上海的意图。文翰描述出访天京的见闻时这样说:“设立国政,法律严密,又颁布新历,行军恒有法度,最为肃默。”太平军能否统一天下还不能准确地判断,而清政府是否能够平叛太平军还难以预料,因此文翰在1853年8 月4 日给外交大臣克拉兰敦信中老实说:在事态未明朗以前参加任何一方都是为时过早的,我看不出外国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援助皇军…… 从任何观点上看,‘中立’乃最为切要的方法。如果我们援助现在的政府,而最后叛党成功了,而我们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狼狈了……多等一些时候,如果不是惟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⑨
国际上1853 年英国与法国联合在近东跟沙俄对抗,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军事力量受到牵制。英国政府通过权衡利弊听取了文翰公使的建议,并开始对太平天国的策略由观望向“中立”过渡。 二
1853 年文翰提比· 扫立”政策,既是国际形势也是中国形势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英国对华政策的自卫方式。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英国不可能抽调兵力发动武装进攻来压迫清王朝进一步出卖主权,于是企图通过谈判方式,来迫使清王朝大量地出卖主权。这样“修约”谈判就突出起来。而且“修约”一开始就和太平天国运动联系在~起。英国把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他们要挟清政府答应条件的筹码。1854年10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包令等在大沽对清政府官员说:“贵国已处于革命的状态中,王朝自身岌岌可危……公使们将高兴地看到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和平秩序在他的国土上恢复,但是如果皇帝陛下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公使们,他们可以走问叛军方面。”⑩
清王朝对太平军革命运动恨之人骨,对英国侵略者也是满腹疑虑,既恨又怕。当时有许多关于英国支持太平天国的传说。如夏燮(粤氛纪事》 记述:“粤逆踞金陵,温(文翰)以火轮船二,携带火药由海道驶人下关,遂与粤逆联教通唉,受重赂而归。”等等不一而足。而且,由于英国标榜的“中立”拒绝了清王朝官员要求派军舰协助平叛的请求,因此清王朝与英国之间处于相互猜忌状态。对于英国提出的“修约”,清政府只允许“择其无碍大属者,酌量变通一二条”。等于拒绝了英国提出的要求,遂使英国侵略者恼羞成怒。
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以英法联军的胜利而告终,因而英国可以调动军队集中力量解决中国问题,以巩固其在远东的政治优势与商业利益。英国侵略者充分利用大清帝国内部的太平天国革命来胁迫清政府作出让步。1856 年12 月军机大臣密寄叶名深的谕旨说:“此次妄开兵衅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或先驶往各国诉冤,皆系逆夷惯技。此中原来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同上)因而英国侵略者蓄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年当英国侵略者攻陷大沽和天津,咸丰急派大学士桂良等到天津乞降。6 月跟英签订《天津条约》,满足了英侵略者提出“修约”的要求。但有一些条款是不能立即生效的。如长江中下游沿海大城市及北方港口均可通商;各省内地均许英人持有护照者自由来往,但因战争未停不能一一生效,然而,既允许其特殊利益,即使是“期票”,一旦到手,仍可牟取暴利。这也足以使英国政府垂涎三尺。也是后来英政变”‘中立”政策积极帮助清政府平“乱”的动因之一。故吟俐称:“此天津条约,从各个方面看来,无异是对于(中国)所有爱国者宣布死刑的判决书。”⑾然而,英国政府仍不满足于从中国夺取的种种特权,叫镶:“条约中有关商务的条款不能令人满意。”蓄意利用换约的时机重新挑起战争向清政府勒索到更多的利益。1860年6 月英清联军攻破北京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慑,于10月24 日跟英国签订《中英北京条约》。由于战败,清政府作出全面让步,完全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种种无理要求。公使进驻北京,使侵略者可以逐步影响到清政府的活动。英国对华政策从此开始转变:即开始扶植支持清王朝的腐败统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国首相巴麦尊在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后公开宣布:“现在事情已经改变了,从前中英如仇敌,今则我们与清政府已经在极好的关系……如果借助找们友好的援助而能使中国内部进人正轨,商业前途将大有发展,这是可以预期的……中国的新政策是与世界各国通商,如果不援助这个开明的政府(清政府)以成,则在我们方而说,真是自杀了。”侵略者们感到:援助卖国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就能够保住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否则等于‘”自杀”。而且,《北京条约)给予外国侵略者以种种特殊利益,如开放长江及沿海商埠,(清)明知自己的力量不能管约或保护,而预期英中以全力得其所得之利益,由是其与太平天国相冲突,则势必助清平乱不可。吟喇认为:“北京条约签订,便是执行(爱国者)死刑的命令。”
尽管英国侵略者由于利益的原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已成为必然,但是它并没有立刻去进攻太平军,撕毁“中立”的面具。因为从1860年的形势看:天朝仍占据大江南北沃野千里,上游据守安庆,下游则连下苏杭富庶之区,大有席卷江有之势。甚至在1860年英国领尔金专使仍主张用联军的力量,以洪秀全改易中国统治的“奇想”。透过额尔金的“奇想”,可以看出当时英国跟清政府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对于双方(清朝与天朝)能保留袖手旁观的沉着态度愈久,则他们双方对于我们的友谊与赞助当还要愈高的价钱。”⑿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国外交国家利益——外交的出发点。
尽管太平天国的外交是软弱无力的,但他们绝没有以牺牲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尊严来作与英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太平军还严禁鸦片,有违令吸食者處死刑,如果太平天国成功必将完全废除鸦片。而英国两次跟中国交战的主要动因就是使鸦片贸易合法化。清政府从《天津条约》开始已经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太平军对于英国与清王朝签订的条约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因此一旦太平军取得胜利,那么英国侵略者在中国主持海关、战事赔款将成为泡影。因而从这些利益来看,英国政府绝对不能容忍太平天国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势必要将之扼杀掉,而把它的走狗一一清政府捧上台,以攫取到更大的利益。因而,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政策由“中立”向镇压过渡。
三
尽管英国浸略者在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就已准备镇压太平天国,但还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尽管清政府进一步向侵略者屈服,但相互勾结的条约还没有完全成熟。
1860年咸丰帝仍说:“现在调集各路援军,自能办图规复,若借资夷力,使该夷轻视中国后患何可胜言?何桂清、工有龄所请,断难许可。”清政府与列强之间仍存芥蒂。对“洋兵助剿”亦有不同争议。奕诉、桂良在1861 年奏折中表示这样担心:“如果洋兵来了,那么经费任其开销,地方任其蹂躏;太平军还没有打垮,城池也没有恢复,而晌源已竭,要挟已涤,不顺洋人,势有难仔;顺从洋人,则祸更不测。’,英国侵略者公开帮助清王朝对太平军进行武装干涉之先,也仍谋求通过所谓“和平谈判”或”.和平交涉”要求太平天国作出让步。太平军如何答复英国浸略者的呢?下面再作交代。 恰在这个时候,咸丰驾崩,继而清廷发生了‘棋祥政变”.政权逐步转人接近外国侵略者的慈禧、奕诉等人手中。对此,上海《 北华捷报)发表社论表示热烈的欢迎。它说:“有利于外国的在华利益的恭亲王掌握权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久外国的代表将对此政府(清政府)发挥较大的影响。”慈禧、奕诉为扑灭农民起义,消除“心腹之患”, 一方面对内放手使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官僚,给他们以更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外则依靠外国侵略者“借師助剿”。上面分析过,列强为了攫取更多的在华特权,必须扶植清政府;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以扑灭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前提。英驻广州领事罗伯逊说:“事实上中国目前的前途很黑暗,除非外边给它强有力的援助。否则,这座房子就会倒坍下去,而我们最好的利益就此埋人废墟。”这样,中外反动派公子于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条件成熟了。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侵略者从他的利益出发,曾表面上施展它的“和平外交”,从太平天国手中得到利益。太平天国在斗争中逐步成熟起来,义正辞严、一针见血地揭露侵略者的阴谋,拒绝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侵略者企图通过外交讹诈方式要求太平天国放弃主权失败以后,转过来采取武装干涉的方式,正式撕碎脸上的一层“中立”面纱。1862 年由外国侵略者与清王朝反动派组成“中外会防属”正式在上海成立。2 月8 日清同治皇帝发出一道上谕:“只要对镇压太平天国有裨,朕必不为遥制;其后事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反动王朝决心出卖国家主权“以资联络”,外国侵略者决心动用武力了。
外国侵略者发动武装干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清政府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不平等条约,奴役和宰割中国人民。巴夏礼公开供认:“我们防卫上海不是为了清皇帝的利益,而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对于我们来说哪个统治中国并不重要。”普鲁斯在给戈登的信中招供:“我们也曾支持清政府,这是出于利益而非出于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干涉方式,都是根据侵略者本身的利益来考虑。
1862 年英国外交部的意见:“英国直接对叛乱的干涉范围上必须加以限制,从而防止自己陷人战争的旋涡。”7 月7 日罗塞尔训令普鲁斯说:……我们执行的合理方针是:保卫我们自己的商务利益,保护条约规定开放的港口,以及鼓励清政府建立一支有效率的炮兵、骑兵和步兵部队,以镇压太平军,使之就范。”英国侵略者看中了“洋枪队”,据l862年11 月士迪佛立报告:“最近‘常胜军’(即洋枪队)得到一万套武装,发射十二磅重炮弹的大炮十二尊,一百万发子弹。”从l862年2月高桥战役开始.“常胜军”就参与英法侵略军的镇压活动。8 月上海外国战争结束以后,常胜军和清军联合起来向内地太平军进攻。
面对外国帝国主义直接的、公开的、大规模的武装干涉,太平军没有退缩,进行英勇的战斗。在浙江慈溪、太仓、嘉定等战役中,打得侵略者不敢应战。1863年戈登在给李鸿章信中招供:“前敌精锐受伤不少,其余兵头众勇亦已大半疲乏。”1864年3月太平军粉碎戈登向金坛的进犯,侵略军惊呼:“太平军勇猛难当,非常厉害。”
从英国对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的全程来看:“国家利益”是决定英国外交政策衍变的根本因素。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点都是“国家利益”。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19 世纪英国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从中可以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
注释:
①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②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③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④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⑤米琪《英国人在中国》
⑥《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⑦《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⑧《太平天国典制通考》
⑨严中平《太平天国初期英国的侵华政策》
⑩《筹办夷务始末》
⑾《吟咧书》
⑿《吟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