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ansh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三个方面对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进行整理与分析,分别是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现状、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的观点。同时,本选题通过以皖江音乐教育为例的研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方法,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价值的挖掘和音乐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皖江音乐;音乐教育;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3-0034-03
  [收稿日期]2017-08-29
  [基金项目]2016—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553)。
  [作者简介]刘蕊(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安庆246133)在人类的进化史中,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不同民族及地域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一般主要出现在节日活动或者传统礼仪中,主要传播形式是口头传唱。[1]本土音乐是对某种地域性音乐的称谓,它如同方言一样,是某一地域特有的音乐语言,是具有该地域特色的地方性音乐。而“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2]。因此,如何使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音乐文化传递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认同和发展,避免因缺乏系统的传承带来下一代在音乐文化记忆上的断层,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作为担负着文化传承义务的现代学校教育,不仅具有承担文化教育的责任,更具有承担学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义务。我们应利用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将其具有代表性的皖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使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以体现和融合,也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教学理论依据。
  一、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种类及现状
  皖江民间音乐资源丰富,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影响力的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音乐艺术风格。其中包括:桐城时兴歌、繁昌民歌、铜陵牛歌、断丝弦锣鼓、全椒民歌、当涂民歌等传统民歌大约10项;十二月花神、花棒舞、莲湘舞、东至花灯、手龙舞、秧歌灯、跳和合等传统舞蹈大约8项;目连戏、黄梅戏、岳西高腔、池州傩戏、青阳腔、洪山戏以及曲艺等传统戏剧大约12项。以上这些种类表明,皖江民间音乐资源在中国具有漫长而连续不断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皖江音乐资源得到了搜集和整理。相继出版的有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曲等安徽卷本“集成”和“志书”。[3]这些搜集整理的曲集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出现与研究,对发掘和保存皖江音乐文化遗产提供了依据和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音乐的土壤也在逐渐“萎缩”。原本活跃在田间、地头、茶园等场所的本土音乐,逐渐被现代化场所替代。直到目前为止,皖江音乐除了部分戏曲剧种保留了社区化的演出形式,其他音乐种类的表现形式保留和传承得较少,其传承主要依附于民间艺人的口头传授或少量乐谱为参考。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来自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而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课堂缺乏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来看,对某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必须还原到它所存在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教育人类学则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学校最普遍的本质功能——文化传递。如果我们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在文化理解层面加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人类学视野下结合与之相依存的文化背景,通过留存的本土音乐资源,对其进行深刻的文化整体解读,才可真正体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皖江音乐文化是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体现皖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首先,将皖江音乐资源转化为适用于学校音乐课程的学科体系。这就必须对皖江音乐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通过调查研究后将皖江音乐资源列入音乐教学中,完善和补充学校音乐教学中皖江音乐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观察和评价。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理论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皖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计划。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如培养目标;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音乐课程资源分类众多,因此划分音乐课程资源类型时要注意避免交叉重叠,及时发现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使音乐课程资源的分类更为合理。合理地对音乐课程类别进行划分不仅为教育部门推动音乐地方课程建设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传承和发展皖江音乐文化,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了借鉴,亦可为音乐教育者、管理者、实践者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
  其次,将皖江音乐资源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皖江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依据课程理论,将皖江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通过课程开发使其适用于高校音乐教育,并进行传承。
  最后,将皖江音乐资源引入学校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起到对于本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能夠丰富当前的学校本土音乐教育。现有的学校音乐教材和课程安排中只有数量不多的传统音乐教学,对于本土音乐教学则重视不够甚至微乎其微。因此,要开展本土音乐进课堂,实现本土音乐资源开发与应用,增强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和学习,自觉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
  三、本土音乐文化之皖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音乐文化的传承指“特定文化主体特定心理体验在特定社会行为及其符号系统作用下的延续与累积”。 在音乐文化的传承中,文化主体的意识是核心,文化“认同”的结果,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从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皖江地区民间传统音乐具有悠久而有影响力的历史,在其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其融会多元的音乐艺术风格。而皖江音乐文化因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保护和研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外民族音乐师资的培训,构建有效的皖江音乐文化传承教学模式,开展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和教材的编制工作。
  第二,皖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和曲目繁多,音乐课程体系不可能将其全部包含其中,因此必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音乐课程的内容。通过文献分析,结合调查,对皖江音乐文化资源的种类和现存数量进行统计,运用课程理论及相关知识对皖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论证,并对皖江音乐文化的材料进行分类,说明分类的理论依据,论证其作为课程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进行分析,找到恰当的融合点。同时,注重对皖江音乐改编的研究,使其更加适用于学生阶段的学习。
  第三,撰写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的教材,积极尝试独特与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立交式教学结构。它是在基于现代教育对教与学双方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地符合高师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以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四、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的意义
  本土音乐属于地域性音乐,是社会文化产物。本土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积累、发展、传承、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我们民族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作为传承文化重要机构且具有普及性的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本土音乐教育,了解其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过程中感受本土音乐的独特魅力,使本土音乐文化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学内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对我们在新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己的位置,定位自己的身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文化,对研究其文化形态与现象以及现代音乐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本土音乐文化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五、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文化记忆是由一个社会建构起来的历时的身份。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文化服务于协调和组织不同的群体,但是它的历时性方面,即在时间长河中定位和促成身份的功能不容忽视,宗教、艺术和历史就属于这个范畴。我们把文化的这些方面和这个功能称为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呈现为一种机制,一方面,它借助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形式和媒体形成、传播和延续;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且难以驾驭,国界和语言等都很难限制它的发展。“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主要充当一种文化传递的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一系列复杂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期望,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一种作为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因此,在延续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承作用。
  本土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音乐文化记忆的延续中本土音乐文化的流失与断层。因此要有效利用学校这个延续文化记忆的机构,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价值,增强学生自觉保护、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营造浓厚的本土音乐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强学校音乐文化教育同本土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增强学校音乐教育中文化传承的可行性,才能使本土音乐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
  结语
  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接受地方性音乐文化教育,培养其热爱家乡地方音乐文化的感情,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使他们从小树立为传承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做贡献的自觉性。实施本土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文化认同有着积极的影响。
  将皖江音乐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是将皖江优秀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引向深入,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皖江音乐文化精髓,使音乐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的内涵,深化我们对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关系的认识;可以充分发挥皖江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我们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通过音乐教育使得音乐文化得到长远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丹阳.浅谈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172—173.
  [2] 柴世敏.本土音乐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J].音乐时空,2014(23):98,106.
  [3] 王安潮.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J].艺术家,2013(03):167,168—172.
  [4] 张娜.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D].赣南师范学院,2012.
  [5] 张廷凯,丰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 王勇華.论多元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J].教育与职业,2007(30).
  [7] 德国海德堡大学荣休教授,康斯坦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N].首都师范大学金寿福教授译.光明日报,2016.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兒女是爸妈的小棉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安阳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排练歌剧《党的女儿》实践活动,分析探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排演歌剧的常见问题及积极影响。  [关键词]音乐实践;歌剧;《党的女儿》;安阳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3-0027-02  [收稿日期]2017-08-27  [作者简介]丁鼎(1988—),女,河南长垣人,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
期刊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8·猜調
期刊
[摘要]20世纪以来,西方的音乐创作光芒四射、群星璀璨。在众多大作曲家中,俄裔德籍作曲家古拜杜琳娜是备受关注的一位。她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术语言所创造出的音乐音响更是受到西方音乐界的广泛推崇。音高思维是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些音高的组织方式在《领悟》第九乐章“我”中也有体现。本文通过《我》的音高分析,总结与论证作曲家音高思维特点。  [关键词]古拜杜琳娜;《领悟》;确定性音高;非确定性音高;
期刊
歌聲与微笑
期刊
[摘要]无论是小提琴教育还是语言教育,或者是普通的基础教育,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包含的理念、方法和编者想要传达给学生及教育者的教育观或美学观,都对受教育者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小提琴教育因为是一种包含了音乐、技能、修养、艺术,尤其还涵盖了早期教育的特殊教育,所以教材与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尤显重要。  [关键词]小提琴基础教育;基础教材;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藍天芭蕾
期刊
[摘要]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运用风箱的技能。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全方面立体化地了解手风琴的整体内部结构和发音原理,再有就是要明确该如何准确地与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习手风琴的学生更简捷地去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在原有的演奏基础上迅速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手风琴教学;风箱运用;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
期刊
[摘要]大庆的城市音乐随着文化产业的浪潮迅速发展,广场音乐作为城市音乐的窗口,彰显着城市的个性品格和文化底蕴。研究大庆城市音乐的特点、广场音乐的发展现状、广场音乐功能价值,对打造魅力城市、塑造城市精神大有裨益。  [关键词]城市音乐文化;大庆;广场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3-0098-02  [收稿日期]2017-09-12  [作
期刊
季惠斌,1978年11月参加工作,198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现任沈阳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党委委员。曾任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醫科大学副校长、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第六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评审学科组专家,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卫生计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