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浅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已经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兴趣 氛围 阅读能力 有机整合 搭建平台,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 “丰富语言的积累” 写进了教学目的, 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外阅读已经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在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入门的向导,也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生养成自觉读书习惯的首要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美文的熏陶激发学生。如:听读优美文章去感受;读中展示、感受意境;朗读比赛、编手抄报比赛、读书心得交流……
  二、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及时召开家长会, 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 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生共读。久而久之,教师身上的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三、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选择健康、 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四、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教师要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适当的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五、 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 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 ;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
  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 与家长交流、 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六、 搭建展示平台, 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实效, 我们还要举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 “我喜爱的名言” 交流会,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 欣赏。 “名人故事会” , 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 “课外阅读报”, 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 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 采稿、 写稿, 乐此不疲, 热情高涨, 读写能力得以增强; 参加 “读书知识竞赛” “红色经典诵读” “ 《弟子规》 精读” 等各种读书活动, 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 交流、 展示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表现, 我们还可以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 “书香少年” ,评选一次 “明星家长” , 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鼓励先进, 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本领也会加强,同时,学生也会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
  作者简介:刘守俭,中共党员,出生于1957年,1988年毕业教师进修学校,2007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工作兢兢业业,先后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课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计算机网络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教学领域。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数字化技术去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局域网环境下开展windows基础知识教学。  关键词:局域网 windows 数字化  windows基础知识主要包括windows的启动与
【摘要】《新标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去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
一、赞科夫实验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点,首先赞科夫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应该尽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般发展即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个全面的发展。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实际操作、抽象思维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则包括情绪、求知欲、意志、学习动机等。其次分析教学结构的内部逻辑性。发展的内部结构逻辑具有联系与区别两个特点,不能把发展的内部结构割裂开来看,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串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学生既是对疑惑的发问着也是问题的
虽然学生在小学,还有第七册数学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几何知识,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上册三角形全等这一单元内容应该是学生真正学习平面几何的开始阶段。比起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及点与直线的关系其难度一下子加深了,其表现是图形更复杂化了,推理更加严密了。这一章节内容学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思维的发展。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这一单元内容很容易,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
1 我的童年经历  1.1 家庭  我在一个非常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父母从小就对我非常疼爱,他们不希望我受到一点伤害。因此,他们习惯性地为我铲除所有障碍,使我能够几乎在不受挫折的情况下成长。这种看似疼爱的做法,实际上给我带来很多性格方面的缺陷。首先,这使得我思想比较单纯,像是被养在温里的花朵,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很多时候不敢于、不愿意去接受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这就造就了我性格中不坚强的一面。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观念已不再适应现阶段的客观要求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话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跃出教科书框架,学活书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聪明,这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亦即在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三物理缺腿学生如何进行集训,哪些方面知识进行补差。主要是从知识系统化,独创的公式大串联训练,受力分析,高中常见三个解题角度,分析综合法,审题训练,高考专题这些方面進行阐述。  [关键词]补差训练 公式大串联 分析综合法 审题 本文为全
摘要: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 思维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培养学生
摘要: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的读思写,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却不懂得如何利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本文就如何利用语言教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简单地探讨。  关键词:语言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应用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课堂“知识教学”的片面性造成了课堂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方式静态化以及教学与生活割裂的局面。然而,教育是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