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80例经手术确诊的小儿阑尾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性阑尾炎18例,化脓性阑尾炎37例,坏疽性阑尾炎8例,阑尾穿孔17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结论 早期确诊、早期手术,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手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96-01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5~12岁多见,5岁以下发病逐渐减少。但也有新生儿阑尾炎的报道,且男性多于女性。因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健全,不能起到局限炎症的保护作用,小儿阑尾开口较大,粘膜内淋巴滤泡少,阑尾壁薄,粘膜皱襞尚未形成,发病率低,发病易穿孔,年龄越小,穿孔率越高[1]。若对其估计不足以及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较多并发症。现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手术确诊的8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手术确诊的8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11岁,在6—9岁的患者共35例,在10—12岁的患者共45例,平均年龄7.2岁,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发病12h内就诊11例,24h内30例,24~48h 34例,48~72h 4例,超过72h 1例。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常有恶心、呕吐,部分病儿出现腹泻,偶可有便秘;早期多有中等程度发热,病情进展或阑尾穿孔时可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中性比率上升;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固定压痛,常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病程超过3天,右下腹触及肿块,可能为阑尾脓肿;B超检查探及肿胀阑尾或阑尾脓肿;经麦氏点的腹腔穿刺液有大量脓细胞和革兰阴性菌;盆位阑尾肛门指诊有侧壁触痛伴灼热感;本症需要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原发性腹膜炎、梅克尔憩室炎及各种引起呕吐、发热及腹泻的内科疾病相鉴别。本组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六版《外科学》诊断标准。
1.2方法 8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8例单纯性阑尾炎病例采取单纯阑尾切除;37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采取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25例坏疽、穿孔阑尾炎病例采取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腹腔引流。阑尾残端处理采用荷包缝合,术中用0.5%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腔和腹壁各层,对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及残端处理欠佳的病人,放置烟卷引流,术后常规应用广泛抗生素,发病48小时以上的患儿应注意脫水的纠正。
2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3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细菌感染及阑尾腔梗阻等为可能的致病因素。本症分为单纯性(卡他性)、化脓性、坏疽性和寄生虫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病势比成人发展快和严重,有报道穿孔性阑尾炎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高达80%[2],本组穿孔率为23%。因此,及时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是很重要的。
小儿对病史描述不清,体检多不合作,难以取得有诊断价值的病史及体征,给诊断、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儿阑尾炎最根本的诊断依据是持续性腹痛与右下腹痛,小婴儿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烦燥,、腹部拒压。细心的母亲常发现孩子哭闹时“拍打催睡”反而更哭。体检时应注意患儿的举止,患有阑尾炎的患儿行走时常有试探感并且很慢,弓身费力向前挪步。同时,小儿盲肠移动性颇大,加上患儿对压痛点的陈述欠准确,临床上压痛位置可表现为偏离右下腹,常见于右侧脐旁、右上腹、盆腔内等,因此,不可过分强调麦氏点固定压痛体征。(2)B超不能显示正常阑尾,但对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确认率很高。有学者报道阑尾B超下显影且≥6 cm则可确定阑尾炎诊断[3],诊断有困难时,应首先应用。(3)小儿阑尾炎诊断一经确诊,多主张手术治疗为主,对发热,腹痛,呕吐的患儿,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诊断,应动态观察体征的变化,对婴幼儿及异位阑尾炎等疑似病儿,如果经过6~12小时的密切观察仍不能排除阑尾炎者,则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需考虑手术探查,对病程超过24小时以上者,术前应注意患儿有无脱水、中毒及低钾等状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做静脉补液治疗以及应用抗生素。(4)在小儿阑尾炎诊治过程中,既要防止漏诊,又要防止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完善的术前检查是防止过度诊断的有效手段[4]。(5)儿科医生对小儿腹痛在诊断不明前,不宜滥用激素和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6)少数诊断困难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检查:穿刺点通常选择右下腹麦氏点,穿刺液须常规做镜检,镜下多能找到脓球。
参考文献:
[1]卫同林、师玲.席红卫.小儿阑尾炎234例临床诊治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793~794.
[2]金先庆.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特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62..
[3]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3.
[4]孙步明.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3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2):1839~1840.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手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96-01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5~12岁多见,5岁以下发病逐渐减少。但也有新生儿阑尾炎的报道,且男性多于女性。因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健全,不能起到局限炎症的保护作用,小儿阑尾开口较大,粘膜内淋巴滤泡少,阑尾壁薄,粘膜皱襞尚未形成,发病率低,发病易穿孔,年龄越小,穿孔率越高[1]。若对其估计不足以及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较多并发症。现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手术确诊的8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手术确诊的8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11岁,在6—9岁的患者共35例,在10—12岁的患者共45例,平均年龄7.2岁,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发病12h内就诊11例,24h内30例,24~48h 34例,48~72h 4例,超过72h 1例。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常有恶心、呕吐,部分病儿出现腹泻,偶可有便秘;早期多有中等程度发热,病情进展或阑尾穿孔时可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中性比率上升;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固定压痛,常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病程超过3天,右下腹触及肿块,可能为阑尾脓肿;B超检查探及肿胀阑尾或阑尾脓肿;经麦氏点的腹腔穿刺液有大量脓细胞和革兰阴性菌;盆位阑尾肛门指诊有侧壁触痛伴灼热感;本症需要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炎、原发性腹膜炎、梅克尔憩室炎及各种引起呕吐、发热及腹泻的内科疾病相鉴别。本组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六版《外科学》诊断标准。
1.2方法 80例均采取手术治疗,18例单纯性阑尾炎病例采取单纯阑尾切除;37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采取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25例坏疽、穿孔阑尾炎病例采取阑尾切除+腹腔抗生素冲洗+腹腔引流。阑尾残端处理采用荷包缝合,术中用0.5%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腹腔和腹壁各层,对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及残端处理欠佳的病人,放置烟卷引流,术后常规应用广泛抗生素,发病48小时以上的患儿应注意脫水的纠正。
2结果
本组80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3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细菌感染及阑尾腔梗阻等为可能的致病因素。本症分为单纯性(卡他性)、化脓性、坏疽性和寄生虫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病势比成人发展快和严重,有报道穿孔性阑尾炎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高达80%[2],本组穿孔率为23%。因此,及时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是很重要的。
小儿对病史描述不清,体检多不合作,难以取得有诊断价值的病史及体征,给诊断、治疗造成一定的困难,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1)小儿阑尾炎最根本的诊断依据是持续性腹痛与右下腹痛,小婴儿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烦燥,、腹部拒压。细心的母亲常发现孩子哭闹时“拍打催睡”反而更哭。体检时应注意患儿的举止,患有阑尾炎的患儿行走时常有试探感并且很慢,弓身费力向前挪步。同时,小儿盲肠移动性颇大,加上患儿对压痛点的陈述欠准确,临床上压痛位置可表现为偏离右下腹,常见于右侧脐旁、右上腹、盆腔内等,因此,不可过分强调麦氏点固定压痛体征。(2)B超不能显示正常阑尾,但对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的确认率很高。有学者报道阑尾B超下显影且≥6 cm则可确定阑尾炎诊断[3],诊断有困难时,应首先应用。(3)小儿阑尾炎诊断一经确诊,多主张手术治疗为主,对发热,腹痛,呕吐的患儿,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诊断,应动态观察体征的变化,对婴幼儿及异位阑尾炎等疑似病儿,如果经过6~12小时的密切观察仍不能排除阑尾炎者,则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需考虑手术探查,对病程超过24小时以上者,术前应注意患儿有无脱水、中毒及低钾等状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做静脉补液治疗以及应用抗生素。(4)在小儿阑尾炎诊治过程中,既要防止漏诊,又要防止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完善的术前检查是防止过度诊断的有效手段[4]。(5)儿科医生对小儿腹痛在诊断不明前,不宜滥用激素和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6)少数诊断困难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检查:穿刺点通常选择右下腹麦氏点,穿刺液须常规做镜检,镜下多能找到脓球。
参考文献:
[1]卫同林、师玲.席红卫.小儿阑尾炎234例临床诊治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793~794.
[2]金先庆.小儿阑尾炎的诊治特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62..
[3]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3.
[4]孙步明.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3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2):1839~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