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 创新无限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亚洲地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活动,历经15个月于2007年7月7日落下了帷幕。本次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创新奖1名、优秀奖5名、纪念奖8名,总奖金额为1.6万美元。
  


  本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积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激发和拓展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现和挖掘在商业空间活动中与众不同的设想,使未来空间商业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于人类。
  


  参赛选手的年龄均在30岁以下,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经由来自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以色列、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的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新颖性和原创性、技术依据和研究深度、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的商业价值和投资吸引力”四项评审标准,对报送到亚洲组委会的54件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选出了20篇优秀作品入围最终现场答辩阶段,其中中国17篇、日本2篇、印度1篇。
  


  7月4日~5日,来自日本、印度和中国的40多名选手聚集北京,展开了决赛答辩阶段的激烈角逐。最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选送的《“极速快车”空天飞行器》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理念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一等奖,同时赢得4000美元奖金。
  


  组委会中方主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先生出席了开幕式和颁奖仪式。
  


  


  2007年7月7日,是美国著名的航天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他,本次竞赛特设海因莱因创新奖,授予突出体现原创性和极富想象力的作品。海因莱因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人类空间活动所带来实际效益为主题,他清楚地认识到空间对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最终,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作品《充气式可展开空间反射聚光镜》获此殊荣。
其他文献
波音公司获得捕鲸叉Block III导弹升级合同  据简氏国际防务评论3月1日报道,波音公司获得美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NAVAIR)授予的价值7370万美元的系统设计和发展(SDD)合同,将使美国海军RGM-84D和AGM-84D捕鲸叉Block 1C反舰导弹系统升级为改进的捕鲸叉Block III标准型。  捕鲸叉Block III导弹提高了现有库存捕鲸叉导弹的精度。其具体改进包括:提供了GPS
期刊
军用通信卫星现已被誉为现代战争的生命线。为此,欧洲各国正竞相发展军用通信卫星,其中以英国最为突出:2007年3月11日,英国首颗第5代军用通信卫星——天网-5A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上天,其发射质量约4.7吨;同年的11月14日,阿里安-5又成功发射天网-5B卫星;英国军方还计划发射天网-5C卫星,从而完成地球同步定位。    天网-5采用欧洲星-3000平台制造,该平台是从1995年开始由阿斯特留
期刊
2007年11月12日清晨,晋北高原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静静地伫立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上,6点48分,随着“点火”的一声令下,火箭腾起熊熊烈焰,托载着遥感卫星三号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21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至此,2007年我国宇航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長征四号丙火箭和遥感卫星三号均是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为主研制
期刊
日本東京  日本东京的高分辨率照片  泰国曼谷的皇宫  韩国首尔的夜景  菲律宾马尼拉  柬埔寨金边
期刊
事情发生在2007年9月6日,这一天以色列某空军基地发动机轰鸣,数架F-15I及F-16I战斗机升空飞往叙利亚,执行对叙利亚军队的一个“核材料仓库”的空袭任务。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飞行员们知道,叙利亚防空部队使用的是俄罗斯的“道尔-M1”防空导弹,这种防空导弹绝不是样子货,要想躲过“道尔-M1”的攻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有必要走近俄罗斯的“道尔-M1”地空导弹,看一看它的真面目。   
期刊
继2007年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意大利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宇宙-地中海”之后,多次推迟发射的德国首颗军民两用雷达卫星——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也于2007年6月15日由俄罗斯第聂伯-1火箭送上太空。这标志着德国地球测绘技术达到崭新的高度。今后的5年中,该卫星将为德国提供高质量的地表雷达图像。    合作研制    该卫星是首颗由德国航天局和欧洲阿斯特留姆公司联合研制的,其中德国
期刊
大家还记得2006年那两位在“神箭神舟”杯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个人赛中获得二等奖的“老”航天迷——白石和孙思豹吗?时隔近一年,2007年10月23日,他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相聚,去实现他们共同的心愿——观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让我们再一次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追“月”记      2007年10月23日早晨,我终于来到了被誉为“月亮城”的西昌,去实现自己多年来一个最大的心愿——
期刊
2007年7月5日傍晚的西昌,晚霞消退,暮色渐浓。20点0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踏上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1次征程。火箭拖着长长的桔红色火焰,托举起中星6B通信卫星飞向浩渺太空。约26分钟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6千米、远地点高度50030千米、轨道倾角24.3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中星6B通信卫星由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设
期刊
2007年的世界航天活動总的来讲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也遇到一些挫折,但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尤其是在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方面,发射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新型航天器,促进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美国继续领跑    美国人造地球卫星在2007年呈现出一些新亮点,比如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分辨率达0.5米的全球观测-1商业遥感卫星和首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等。  2007年2月14日,美国航宇
期刊
□Richard A. Kerr 文 谢懿 编译    行星科学家们正在为下一代火星车寻找既安全又有科学价值的着陆地点,但是资料显示恐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第一次发射火星着陆探测器时,不可避免地看上去更像是扔标枪。对于1977年的“海盗”号而言,当时没有人知道火星上哪里是安全的、哪里又是有探测价值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在5次安全地着陆火星之后,再加上传回的几万亿字节的数据,美国航宇局(NAS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