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提出:要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中央企业重组和调整步伐,今年要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 这意味着至少有25家企业将失去央企的称号,也将时不少企业领导带来实质上的或形式上的冲击
在我们看来,100家这个数字其实没有实际意义99家也好、100家也好,对央企的整个格局不会有质的影响 那幺,即将到来的大重组背后有什么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呢?我们认为,让央企名副其实就是这种重组背后的深刻内涵这种名副其实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变
目前的央企名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许多历史因素形成的,或者说+是在改革进程中由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我们随使翻开一家历史悠久的央企简介,几乎无不脱胎于过去的部委所以拿企业的标:隹衡量,现在的央企名单中甚至有不少部赶不上同行业的民企而国资委通过重组、改革期望出现的央企名单,可以理解为名副其实的央企名单这个名单的特点是以企业价值为标准,不以出身论英雄
让央企名副其实的标准是什么?李荣融在讲话中重提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就是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来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个要求中有3个要素: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这就是衡量央企是否名副其实的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或者预期能够符合这个标准的,才有资格挂上央企的招牌,不符合而且无望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没有必要再自视为央企了。
拿这3个要素衡量,目前名不副实的央企可能还远遠不止25家,所以我们相信现在的整合还不是终点当以后所谓的央企都是名副其实的央企了,那么中国工业、中国经济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许多有关央企的争议也套自然平息,比如“国进民退”、“垄断”等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促进央企名副其实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央企的整合、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一方面不能名副其实的央企数量会减少,另一方面可能名副其实的新的领域的央企数量也可能增加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多涌现出几家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央企不是更好吗?
在我们看来,100家这个数字其实没有实际意义99家也好、100家也好,对央企的整个格局不会有质的影响 那幺,即将到来的大重组背后有什么真正值得关注的内容呢?我们认为,让央企名副其实就是这种重组背后的深刻内涵这种名副其实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变
目前的央企名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许多历史因素形成的,或者说+是在改革进程中由行政隶属关系形成的我们随使翻开一家历史悠久的央企简介,几乎无不脱胎于过去的部委所以拿企业的标:隹衡量,现在的央企名单中甚至有不少部赶不上同行业的民企而国资委通过重组、改革期望出现的央企名单,可以理解为名副其实的央企名单这个名单的特点是以企业价值为标准,不以出身论英雄
让央企名副其实的标准是什么?李荣融在讲话中重提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就是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来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个要求中有3个要素: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这就是衡量央企是否名副其实的标准 符合这种标准或者预期能够符合这个标准的,才有资格挂上央企的招牌,不符合而且无望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没有必要再自视为央企了。
拿这3个要素衡量,目前名不副实的央企可能还远遠不止25家,所以我们相信现在的整合还不是终点当以后所谓的央企都是名副其实的央企了,那么中国工业、中国经济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许多有关央企的争议也套自然平息,比如“国进民退”、“垄断”等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促进央企名副其实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央企的整合、看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一方面不能名副其实的央企数量会减少,另一方面可能名副其实的新的领域的央企数量也可能增加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多涌现出几家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央企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