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溯,向识字教学的更深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8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读、写”的基础,汉字作为识字教学的本体,识字教学不仅要从汉字的音形义出发,还应立足汉民族文化,将汉字的文化意蕴及语用价值有机结合,才能发挥识字教学的最大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汉字:石、山、川、泉、竹。
  2.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识字
  (一)出示“鸟”的古文字。
  1.猜字,说说怎么猜出来的。认读现代汉字。
  2.多媒体演示:看一群飞翔的鸟逐渐演变成一群“鸟”汉字。
  (设计意图: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其形态结构便包含了字义。图画不仅形象显示出“鸟”字的由象形到真体的演变过程,还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动态冲击,展现给学生“画中有字,字中有画”的意境,让学生印象深刻。)
  3.想跟鸟儿做朋友吗?自读课文。
  4.出示:
  要求:
  1.读一读:借助拼音、插图读准鸟儿的名字。
  2.想一想:从鸟儿的名字中有什么发现?
  (二)交流、汇报
  1.交上朋友的试试能不能读准鸟儿的名字?
  (出示文中词语,多形式认读。)
  2.它们有个小秘密,你们发现了吗?(点出带鸟、隹的生字,找相同之处)
  3.引导质疑:有没有什么疑惑想问问鸟儿?
  (设计意图:著名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说:“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本设计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激发识字的兴趣,使孩子主动地走进课本、走进知识,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本课知识。)
  (三)认识“隹” ,写好带有隹旁汉字
  1.出示象形字:隹(观察)。
  2.小结:古文字像一只鸟形,字形突出了鸟头、尖嘴和翅膀,多媒体展楷书:“隹”右边四横正是鸟翅的翎毛。“隹”指的就是——鸟。不过,现在的“隹”已不独立成字了,只作偏旁,也就是现代汉字的部首。(一起认读、师范写、书空)
  3.我们来看一个老朋友——出示:雀(引导发现“小”、“隹”合起来表示小鸟)。
  4.出示:集(引导说话:我看懂了这是一幅画:一群鸟儿聚集树上)
  出示:雁 (认读)
  猜猜老师画的是什么?(师画“厂”——像石头一样)这是岩石,山崖上的岩石,有一只鸟从上面飞过,人们看到它就知道时令了,也就是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
  出示:大雁南飞(轻轻读一读)。
  感悟:汉字里不仅有图画,还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5.出示楷体:雁(师范写,生观察、书空、指导书写)
  6.出示:(雕认读,观察,识记,书写)
  7.补充认识:推、堆、谁、崔。
  认一认、读一读、想一想,它们也与鸟儿有关吗?
  (设计意图:汉字起源于图画,又从图画扩展开来。孩子不仅把握了字形,了解了字义,还使得汉字在学生们的心中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它就是一幅画,而且还有丰富的情感。学生们不仅能感受到汉字的形意之美,还能逐步感悟语言,发展思维;同时他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字形,掌握了书写技巧,更受到了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创设语境,说话练习,强化识写
  (一)出示图片与对应词语:
  我最想和()交朋友,因为()。
  相机教学:
  例1:(播放杜鹃的叫声)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布谷)。
  出示:杜
  师解说:在最初造字的时候,杜,就是指一种木本植物,杜鹃鸟儿就落在上面唱歌。(指导书写)
  例2:乌鸦虽然长着乌黑的羽毛,叫声也不好听,但却有许多关于乌鸦的故事,听过吗?(讲故事:乌鸦反哺)
  出示:乌鸦反哺。 认读
  指导书写“鸦”。
  ……
  反馈、展示。
  (二)小鸟们个个长得有灵气,各有各的特点,你把书中的词语连起来读读试试。
  1.生自由朗读、个别读,提醒注意停顿。
  2.范读、生读。
  3.引导发现每行最后一个音节押an韵特点,再齐读。
  (三)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鸟朋友,一起来试着说说吧。
  出示: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儿,有(),有
  (),有()……我最喜欢(),因为()。
  自由练说,同桌练说。
  (设计意图:识字最终是为读、写即表达服务的。给学生用汉字来描绘自己的视听、表达,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们听听“杜鹃啼血”,看看“大雁南飞”,感受“乌鸦反哺”的爱的传递……可以使学生不仅领悟了汉语言的文化意蕴,还品味到了文字背后永恒的美。)
  
  四、诵读词串
  大自然因为有了鸟儿充满生机,我们的生活因为鸟儿充满了诗意。
  出示:
  秋风大雁南飞
  枯藤老树昏鸦
  杜鹃悲鸣啼血
  欢呼雀跃叽喳
  雕行长空万里
  海鸥相随浪花
  (设计意图:扩展新的语境,再现生字强化识字,将汉字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意蕴有机地融入其中,让识字变成一支歌,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给孩子以润泽,以灵气,以审美,它发展的不仅仅是识字能力、语言,更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如此,便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浓厚情感。)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新理念,不断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反思。借此,我把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以此共勉。  一、以读为本: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没有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汤姆和爸爸一起钓鱼,有生以来第一次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高兴之际却被爸爸要求必须放掉,因为还未到钓鲈鱼的时间。面对这一要求,汤姆不得不选择了服从,但却成就了他对“必须遵守”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情节简单,语言平实自然,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既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拷问,也是人生规则的一种教育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选编自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这一教学过程作一番寻绎。  先学:抵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本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想: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作适当的批注。  通过自学,学生很容易抓住王冕孝
语文教学与美育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美育,借助直观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学会用文字去再现美和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一、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古语云:“集字成句,集句成章。”词、句、章都是以字为基础的。张志公先生说过:“凡是读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的字少,不够用;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识字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低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并体现这些特性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以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广玉兰》为例,具体谈一谈阅读教
新教材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陌生的,可是第五、第六单元的课文却让我们倍感亲切。第五单元《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是老课文,如何老课新教,让学生品一杯清新的茶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具体课例分析  尝试一:感悟实践,诱发积极探索。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可以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能够超越文本阅读。  课例1:《乌鸦喝水》这篇课文
“犹记得那年,在一个雨天,那七岁的我躲在屋檐,却一直想去荡秋千……爷爷抽着烟,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这是歌星周杰伦《爷爷泡的茶》中的一段歌词。据说,前几年,上海一位参加作文竞赛的中学生在一篇怀念爷爷的作文中,先是引用了这段歌词,然后展开行文,作品竟获得一等奖,而类似的情况在那次作文竞赛中屡见不鲜,歌词对作文的影响可见一斑。确实,多年来,歌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尤其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必不
设计理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主旋律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把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培养自己的这种精神。《诺贝尔》这篇文章正是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本课时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诺贝尔身上这种可贵精神,启发他们学习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呢?笔者在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尝试,对于课堂有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