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实 谋划长远 精心绘制山西“十一五”农村发展蓝图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时期,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与目标
  
  “十一五”是山西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本着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抓住中部崛起机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这一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形成质量效益型农业增长方式,持续稳定型农民增收机制,城乡互动型和谐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到“十一五”期末,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农村整体实现小康;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明显见效,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显著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扩大,农村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具体目标为:“十一五”期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300万亩左右,粮食年产量稳定在90—95亿公斤。到2010年,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成为农业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全省特色农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年均增长6%。
  
  二、“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把水利建设作为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水利建设重点规划了五大工程。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张峰水库和横泉水库等要在“十一五”建成并发挥效益。力争新开工万家寨引黄北干线、坪上水库等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后备水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好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二是节水灌溉工程。把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点,把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引进现代节水技术,扩展示范效应,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年节水1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三是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继续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整治重点河道。大力发展干旱地区集雨灌溉工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人工增雨能力,建立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四是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为主,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相衔接,把耕地保护和土地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开发,提升土地质量。五是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民受益最快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把结构调整作为增产增效的战略工程。“十一五”时期,促进农民增收有效的途径仍然是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产业布局上,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太行吕梁两山干果杂粮生态经济区和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作物经济区的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的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在产业推进上,把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作为产业推进重点,使之尽快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大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建立标准化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把良种繁育、畜禽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作为建设重点,以体系建设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
  把科技推广应用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治本工程。“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现代农业示范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整合、重组或新建一批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农民科技培训基地,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科技支撑,切实促进山西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科技人员能够直接到户、良种良法能够直接到田、技术要领能够直接到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以产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发展主线,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在多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认为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发展主线,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山西的实际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四种形式,即龙头企业带动型、基地建设推动型、市场拉动型、行业协会组织型。从效益和活力看,龙头企业型最具有效率,效益较好。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点,纳入全省规划。具体的发展目标是,特色产业占到农业的65%,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培育100个龙头企业,使“百龙”真正变成“百强”。因此,“十一五”要真正探索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联动运转的新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把建立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作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以集聚辐射带动、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素质,促进产业成长。规划中严防借园区建设滥占耕地,把好项目审查、土地占用、环境保护关,力求使园区建设达到最好效益。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和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发展农村经济,县级政府成为实际的组织者。要从简政放权、改革财税体制入手,增强县级发展的实力,从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体。民营经济已占山西省的半壁江山,在发展快的县已达到80%,而且发展态势呈现出勃勃生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样要把民营经济作为主体。
  (三)坚持以骨干重点工程为引领,促进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加速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抓好“身边增绿”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生态建设将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发挥自然、人力和土地的潜力,在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等国家六大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加快建设“绿色山西”步伐,抓好山西省通道绿化、交通沿线平原绿化及荒山绿化、园林村镇绿化等“身边增绿”六大工程,形成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制度规范减少污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和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和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创建“生态乡村”,使“身边增绿”工程首先在农村收到成效。
  加快林业改革步伐,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是重要保证。因此,要加快以产权为核心的林业改革,探索政府收购公益林和政府补助的有效方式,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多元投入机制的建立。从山西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以煤补林的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建设有资金保障。
  (四)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构筑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和谐机制
  加强农村供水、道路、电网、通信等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污染水及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提高农村饮水的质量与标准。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全省有条件的行政建制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和县乡公路路面高、次级化目标,全面提升农村路网整体水平。完成全省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搞好新农村电网规划和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加强农村电信、邮电事业建设,增加邮政网点,提高邮政通达深度及邮政传递及时率。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户户通”,搞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乡镇医院和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设施完善,使一般性疾病能就地就医,使农民可以得到低成本和较好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全省建立较为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探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的有效实现形式。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大政府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五)加大农业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农业稳定投入的长效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倾斜支持“三农”。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要按照《农业法》的要求,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要统筹安排,协调增长,依法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完善支农政策。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山西能源优势,建立以电补农新机制。积极探索煤炭开采补偿机制,使煤炭优势更好地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探索建立农业投资新方式。改革农业投资方式,使民间、金融投资和政府投资有效结合起来,发挥效益。探索建立政策性的农业投资公司,扩展融资能力,推进农村发展。
  整合政府涉农资金。一是从项目上进行整合,以县为基础,加强项目的统一规划和资金的集中使用。二是从资金渠道上进行整合,从中央和省两个宏观层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三是建立农业投资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投资整体上符合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规划。探索资金直达项目的运转机制,杜绝跑、冒、滴、漏,防止流失。协调投资地点、投资方向、项目筛选、配套扶持政策,使各类支农资金协调统一,发挥总体效益。在整合的基础上,切实搞好项目监管。
  搞好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尽快建立起能为山西省农民生产和生活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探索低利率、快运转、审贷权限下放的新型农村信贷制度,完善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制度。建立农村资金外流的防范机制。
  (作者系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其他文献
经过2005年的房地产调控和各项政策的落到实处,我国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已开始显现,房地产价格也开始理性回归。2006年我国房地产业的走势将紧紧围绕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进入稳步前进、持续发展和总体平衡的新阶段。    一、2006年我国房地产业将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一)房地产市场预期开始回暖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和一年的宏观调控,进入2006年
期刊
衡量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最主要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就业弹性越大,表明一定的经济增长能够吸纳的就业就越多,反之则相反。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就业弹性的变化规律也很复杂。    一、我国就业与GDP增长的实际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期刊
按照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快报统计要求,全国2880家重点企业上报了2005年上半年技术创新活动的数据。其中,32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除了四川省的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外,共有331家企业上报了快报数据。除黑龙江、云南、海南和西藏四省区未上报数据外,共有2549家省级政府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上报了数据。根据数据的构成情况,分别对331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254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期刊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遭受的贸易限制日渐增多,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 条款”调查,截止到2005年5月,在USUS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案件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      一、 美国“337条款”及其特点     (一)美国“337条款”主要内容  所谓美国“337条款”,最初规定于《1930年关税法》的第337条,是美国贸易救济法的一种
期刊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为了遏制投资过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导向很明确,即通过控制信贷、管住土地、卡住项目等方式,达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并不殃及存量消费需求。从目前情形看来,行政法律措施的实施效果要明显好于货币政策效果。据此,有专家预测,2005年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样不可乐观估量。  那么,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提高货币传导机制的效率,须
期刊
近年来,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现象愈发明显,根本原因与我国现行的培养方法有关:技术工人的培训基本上是由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实施,但相当多隶属教育部门的职业学校,其教学内容往往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而少数由大企业办的技工学校,基础理论的教学力量明显不足,同时也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对技工的大量需求。工业发达国家培养技工的“双元制”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所谓“双元制” 模式,是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全市综合实力在江苏省县级市名列第一。在2004年全国百强县测评中位居第二,并作为全国惟一的县级市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昆山市紧紧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实施外向配套战略,充分利用外资溢出效应,注重在利用外资上做文章,积极组织内外资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外向配套协作已成为昆山外资生根、民资升级的一大特色。 
期刊
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与经济状况紧密联系。今年5月以来,欧美等国相继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启动了特保条款,制鞋业也连连遭遇反倾销调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摩擦升级,出口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等。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值得关注。    一、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    (一)我国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开始,以及
期刊
国务院把今年确定为改革攻坚年,并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把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改革,并陆续以政府或部门文件的形式出台改革实施意见,落实改革责任制。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了对改革的跟踪、督促、检查和协调。今年以来,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
期刊
“走出去”,还是“引进来”?  江苏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走出去,目前苏商的足迹已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2004年,我省有40家民营企业新增境外投资,同比增长150%,投资额6846万美元;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达98亿美元,其中出口64.7亿美元,增长109%,已有105家民营企业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但是整体上看,江苏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