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教育观念; 兴趣; 实验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科学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以下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观念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强调接受式学习,讲授往往是“满堂灌”,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新课标在内容上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又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物理科学的真谛。
二、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堂课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去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出“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出“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像原来的传统教学那样,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承担演示的任务,“唱了主角”,而学生则在课堂下成了“观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
三、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这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课堂,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很惊诧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为上课开了个好头!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注重观察实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五、理论联系实际,将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就能解决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以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土电话”“小孔成像”“纸锅烧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种科技制作品:水果电池、土水枪、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等。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只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能力; 教育观念; 兴趣; 实验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科学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以下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观念法则关注得较少或落实不够,强调接受式学习,讲授往往是“满堂灌”,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新课标在内容上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兴趣、动机、意志的培养。又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新课标中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物理科学的真谛。
二、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堂课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去实践、去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出“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出“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而不是像原来的传统教学那样,这些问题全部由教师们自己承担演示的任务,“唱了主角”,而学生则在课堂下成了“观众”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才能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
三、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这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课堂,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很惊诧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为上课开了个好头!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
1.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注重观察实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五、理论联系实际,将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就能解决的,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以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土电话”“小孔成像”“纸锅烧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种科技制作品:水果电池、土水枪、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等。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总之,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只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主动的探究意识,定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