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强调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取得教学的效益,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是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有无进步或发展。为此我们教师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谋划,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语;准确确定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教学过程;持之以恒的写好教学反思),做到善始善终。课堂中牢牢把握教学目的,使用浑身解数,调动起学生“听”的欲望,激发学生“学”的动力,在充满愉快、好奇的课堂氛围中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效益、“听”的欲望、"学"的驱动力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我非常喜欢《法律讲堂》这档节目。闲下来也常常思考:这档节目中的主讲人采取的授课方式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而就是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却在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中,拥有着众多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忠实观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各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继进入课堂,但试问有多少教师仍然发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感慨!教学是为了取得效益,这也就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有效教学。如果多媒体的引入、课堂讨论的设置只是为了形势的需求,那么这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事实上不是浪费时间就是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这只是一堂热闹的课绝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是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有无进步或发展。所以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下所提倡的现代教学,目的都是唯一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可是怎样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呢?
拿生物教学为例,在讲每一章前都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学习达到怎样的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听”的欲望,一旦调动起学生“听”的欲望那么也就开启了学生内在的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听”的欲望,进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呢?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听”的欲望
可以说导语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而赋有艺术魅力的导语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也正是学习动机勃发的时候。所以我们生物教师也应象小说家那样精心设计开场白。
其次准确确定授课内容,以“导”代“讲”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教师要在照应教材内容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而不要面面俱到,一点思考、活动的余地都不给学生留。
通过教师简短的“讲”能够恰如其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总是试图在“听”中寻求理想的答案,最终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快感。
再次,精心策划教学过程,激发并维持学生“学”的欲望
毕竟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而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使命。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的逻辑顺序,把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采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拓展思维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最后“善始善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每一节课的高效性
如果把孔子说的“三思而后行”看做是精心备课的话,荀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说的就是课后反思了。
不论你有多高的预见性,课堂中具体学习活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按着预想按部就班的进行,面对自己的疏漏之处或者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有的老师堂而皇之的敷衍过去,使有些学生悻悻然;也有的老师因灵感突现机敏的把失误转变成为诱发新一轮学习的亮点,在侥幸中内心自觉欣欣然。不论那一种结果,相信每位教师都不希望打没有把握的仗。于是如何减少课堂中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就成了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关注点。对此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调控应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做好反思。
毋庸置疑,错误是永远不可避免的,但是失误是完全可以杜绝的。虽然“君子日参省乎己,未必智明行无过”,但至少可以杜绝屡次三番的犯相同的错!只有通过认真反思,才能对自己在课堂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把优秀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把不足甚至败笔也记录下来进行反省和梳理,写出更完善的方案。一节优质课固然与课前的辛苦备课,精心设计有关,但我更认为决定一节课好坏的更重要的因素应是在这之前,几十节、上百节、甚至上千节课后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的应用,是它们使我们不断走向成熟,走向睿智!
当然影响有效教学的环节还有很多,诸如,教师情绪的把握,课堂管理的技巧,师生融洽关系的建立等等,在此我只想说,不论我们在课堂中说什么做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自然、和谐 ,努力在“有效”二字上做文章,恰如浴火而舞,得之则永生,失之责烟灭!
参考文献
[1]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苏)多布雷宁主编.课堂教学的心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1956.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效益、“听”的欲望、"学"的驱动力
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我非常喜欢《法律讲堂》这档节目。闲下来也常常思考:这档节目中的主讲人采取的授课方式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而就是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却在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中,拥有着众多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忠实观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新课改的推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各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继进入课堂,但试问有多少教师仍然发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感慨!教学是为了取得效益,这也就是新课改所强调的有效教学。如果多媒体的引入、课堂讨论的设置只是为了形势的需求,那么这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事实上不是浪费时间就是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这只是一堂热闹的课绝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是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有无进步或发展。所以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下所提倡的现代教学,目的都是唯一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可是怎样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呢?
拿生物教学为例,在讲每一章前都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学习达到怎样的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再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听”的欲望,一旦调动起学生“听”的欲望那么也就开启了学生内在的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听”的欲望,进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呢?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听”的欲望
可以说导语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而赋有艺术魅力的导语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也正是学习动机勃发的时候。所以我们生物教师也应象小说家那样精心设计开场白。
其次准确确定授课内容,以“导”代“讲”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教师要在照应教材内容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而不要面面俱到,一点思考、活动的余地都不给学生留。
通过教师简短的“讲”能够恰如其分地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总是试图在“听”中寻求理想的答案,最终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快感。
再次,精心策划教学过程,激发并维持学生“学”的欲望
毕竟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而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使命。也就是说新形势下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作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的逻辑顺序,把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采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拓展思维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
最后“善始善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每一节课的高效性
如果把孔子说的“三思而后行”看做是精心备课的话,荀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说的就是课后反思了。
不论你有多高的预见性,课堂中具体学习活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按着预想按部就班的进行,面对自己的疏漏之处或者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有的老师堂而皇之的敷衍过去,使有些学生悻悻然;也有的老师因灵感突现机敏的把失误转变成为诱发新一轮学习的亮点,在侥幸中内心自觉欣欣然。不论那一种结果,相信每位教师都不希望打没有把握的仗。于是如何减少课堂中突发事件出现的频率,就成了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关注点。对此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调控应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做好反思。
毋庸置疑,错误是永远不可避免的,但是失误是完全可以杜绝的。虽然“君子日参省乎己,未必智明行无过”,但至少可以杜绝屡次三番的犯相同的错!只有通过认真反思,才能对自己在课堂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把优秀的闪光点记录下来,把不足甚至败笔也记录下来进行反省和梳理,写出更完善的方案。一节优质课固然与课前的辛苦备课,精心设计有关,但我更认为决定一节课好坏的更重要的因素应是在这之前,几十节、上百节、甚至上千节课后总结下来的宝贵经验的应用,是它们使我们不断走向成熟,走向睿智!
当然影响有效教学的环节还有很多,诸如,教师情绪的把握,课堂管理的技巧,师生融洽关系的建立等等,在此我只想说,不论我们在课堂中说什么做什么,目的只有一个——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自然、和谐 ,努力在“有效”二字上做文章,恰如浴火而舞,得之则永生,失之责烟灭!
参考文献
[1] 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苏)多布雷宁主编.课堂教学的心理分析.北京师范大学,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