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年伊始,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公平分配是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考验。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成为完善住房保障工作机制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积极学习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规范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严格准入管理,完善审核程序,狠抓公平分配,加强后续监管,强化退出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实现住房保障资源公平合理善用,确保住房保障资源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
一、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约600万平方米8. 07万套,解决了约8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惠及市民约25万人。迈进“十二五”,2011年广州市筹集保障性住房91324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筹集84959套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7717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任务,如期兑现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承诺。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主要作法
(一)开展需求调查,明确保障目标
为摸清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及需求意愿,2007年,广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明确了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建立起该部分人群的住房档案和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2011年底,广州市顺利完成对 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任务,实现在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2010年,为准确掌握“夹心层”住房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广州市开展了“夹心层”住房现状和需求调查,基本摸清了保障对象的底数,为广州市科学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标准和建设计划等提供依据。
为实现住房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自2011年11月起,广州市开展保障性住房现量统计和需求调查工作,主要对现有和在建保障性住房(含单位存量公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直管房住宅、限价商品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市辖10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且对保障性住房有需求的五类人群(包括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新入职大学生、高层次人才、城市国有土地征收安置人员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摸清保障性住房现量情况,准确把握住房保障对象真实需求,将实际需求与住房保障计划管理和资源配置更科学、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实现保障性住房“以需定供”夯实基础。
(二)完善制度设计,坚持程序公正
1.优化保障资格审核流程
广州市住房保障资格严格实行市、区、街三级审核,街、市两级公示制度。针对部分申请对象“人户分离”的情况,重点加强了“异地公示”的执行力度。针对申请对象轮候期间可能发生的住房、经济状况变化,增加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前资格复核环节,进一步核实保障资格并及时调整轮候分数、强化资格审核。2011年,广州市在住 房保障资格审查阶段,共有732户家庭未通过审核;在资格复核阶段,共有173户家庭被取消资格或调整评分顺序。
2.建立部门联动审核机制
在与民政部门联手核查申请人收入状况的基础上,2007年底起,广州市住房保障部门实现与国土房管部门联网核查申请人住房状况;2011年,又开始与车辆管理部门联合核查经济适用住房申购家庭拥有车辆资产情况,在资格复核阶段发现了8户家庭拥有车辆资产净值超过规定标准,取消了其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为进一步提高资格审核的准确性,广州市已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状况核对协调小组,筹建由市民政局牵头,住房保障、公安、房管、人力资源、工商、金融、税务、证券等部门参与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实现跨部门居民经济状况信息共享,切实提高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的准确性。
3.评分轮候体现困难优先
区别于国内多数城市通过摇珠方式确定保障性住房入住顺序的做法,广州市综合申请人住房困难程度、收入情况、家庭人口、轮候时间长短等各方面因素对轮候人进行打分,根据分数高低确定轮候选房顺序,分数相同的通过公开摇珠决定。评分标准既有加分,也有减分:为鼓励多代同堂,促进家庭凝聚力,申请家庭每增加一代加10分;为鼓励组建家庭,促进美满婚姻,按申请人婚龄每户、每年按1分累加,每户最高分为20分;为防止滥用住房保障公共资源,父母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住房,子女单独申请租住廉租住房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扣10分。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评分轮候制度,充分体现了“困难优先”的原则,确保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三)实现过程公开,坚持阳光操作
1.接受社会监督
住房分配全过程公开透明,是实现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以来,广州市每次公开分配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大媒体和轮候家庭代表全程参与、见证并监督,分配及排序结果由公证员进行公证。2010年,广州市制定出台《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办法》,从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后续管理到物业服务全过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目前,广州市已实现房源信息、审核结果、分配结果和后续监管情况“四公开”,即所有保障性住房房源推出时,均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并以书面通知和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轮候家庭;保障资格复核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性住房分配结果,在网站予以公布,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调查邀请人大、政府、新闻媒体参与,查处结果通过媒体和网站向社会公布。
2.加强信息化管理
根据住房保障业务需要和管理要求,广州市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建立住房调查、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新社区住宅管理、保障性住房房源管理、商铺管理、廉租住房摇珠分配、经济适用住房评分排序、住房保障语音查询等9个子系统,以及覆盖 市辖10区2县级市的统一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电子档案。通过以上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网审核住房保障资格,准确核查申请家庭拥有自有产权情况和房产交易情况,自动发布住房保障资格公示和公告信息,保障对象自助查询住房保障申请审批进度和评分情况,实时了解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情况等,大大提高了广州市住房保障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四)创新扣分管理,坚持后续监管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范畴从对“人”的资格监管扩大到对“房”的使用监管,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手段,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后续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两年一次的住房保障资格年审制度,创新采取拉网式调查、不定期巡查、开通语音查询系统、设立举报邮箱、开设办事窗口、委托第三方机构(律师行)独立调查等方式,查处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行为。2009年、2011年,广州市先后两次联合街道、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举行保障性住房小区拉网式入户调查,逐户核对资料,检查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同时邀请新闻媒体代表参与监督,对调查发现的37户违规家庭进行了严肃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后续监管,广州市学习借鉴香港公共房屋管理先进经验,2009年在内地率先出台《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试行)》,对涉及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安全、文明卫生、房屋使用等26项行为进行扣分管理。为配合扣分管理,政府设立派驻保障性住房小区工作站,加强违规行为巡查和物业服务指导,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据调查,扣分管理实施后,保障房小区居民满意度提高了20%。
通过多管齐下,2011年,广州市8万多户已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中,因经济情况变化、保障性住房违规使用以及骗租、骗购等原因,共有3155户家庭被取消住房保障资格,有8217户被调整租赁补贴金额。
(五)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以人为本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服务,由住房保障部门下属物业服务企业和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为提高保障性住房小区自治水平,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机会,住房保障部门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聘用小区保障对象。以金沙洲保障性住房小区为例,该小区除技术和主要管理岗位外,其余服务人员均聘用小区保障对象,聘用率近90%。
为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满足保障对象生活、出行和其他需要,广州市近年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配置了较为齐全的教育医疗、文体娱乐、商业金融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公建配套及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直接为保障对象提供心理咨询、身体康复、技能培训、邻里交流等针对性服务,不断提高小区住户的归属感、幸福感。
一、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约600万平方米8. 07万套,解决了约8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惠及市民约25万人。迈进“十二五”,2011年广州市筹集保障性住房91324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筹集84959套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完成7717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任务,如期兑现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承诺。
二、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主要作法
(一)开展需求调查,明确保障目标
为摸清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及需求意愿,2007年,广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明确了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目标任务,建立起该部分人群的住房档案和住房保障信息管理系统。2011年底,广州市顺利完成对 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任务,实现在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2010年,为准确掌握“夹心层”住房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广州市开展了“夹心层”住房现状和需求调查,基本摸清了保障对象的底数,为广州市科学制定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标准和建设计划等提供依据。
为实现住房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自2011年11月起,广州市开展保障性住房现量统计和需求调查工作,主要对现有和在建保障性住房(含单位存量公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直管房住宅、限价商品住房、拆迁安置住房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市辖10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且对保障性住房有需求的五类人群(包括户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新入职大学生、高层次人才、城市国有土地征收安置人员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摸清保障性住房现量情况,准确把握住房保障对象真实需求,将实际需求与住房保障计划管理和资源配置更科学、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实现保障性住房“以需定供”夯实基础。
(二)完善制度设计,坚持程序公正
1.优化保障资格审核流程
广州市住房保障资格严格实行市、区、街三级审核,街、市两级公示制度。针对部分申请对象“人户分离”的情况,重点加强了“异地公示”的执行力度。针对申请对象轮候期间可能发生的住房、经济状况变化,增加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前资格复核环节,进一步核实保障资格并及时调整轮候分数、强化资格审核。2011年,广州市在住 房保障资格审查阶段,共有732户家庭未通过审核;在资格复核阶段,共有173户家庭被取消资格或调整评分顺序。
2.建立部门联动审核机制
在与民政部门联手核查申请人收入状况的基础上,2007年底起,广州市住房保障部门实现与国土房管部门联网核查申请人住房状况;2011年,又开始与车辆管理部门联合核查经济适用住房申购家庭拥有车辆资产情况,在资格复核阶段发现了8户家庭拥有车辆资产净值超过规定标准,取消了其经济适用住房购房资格。为进一步提高资格审核的准确性,广州市已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状况核对协调小组,筹建由市民政局牵头,住房保障、公安、房管、人力资源、工商、金融、税务、证券等部门参与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实现跨部门居民经济状况信息共享,切实提高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的准确性。
3.评分轮候体现困难优先
区别于国内多数城市通过摇珠方式确定保障性住房入住顺序的做法,广州市综合申请人住房困难程度、收入情况、家庭人口、轮候时间长短等各方面因素对轮候人进行打分,根据分数高低确定轮候选房顺序,分数相同的通过公开摇珠决定。评分标准既有加分,也有减分:为鼓励多代同堂,促进家庭凝聚力,申请家庭每增加一代加10分;为鼓励组建家庭,促进美满婚姻,按申请人婚龄每户、每年按1分累加,每户最高分为20分;为防止滥用住房保障公共资源,父母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住房,子女单独申请租住廉租住房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扣10分。广州市保障性住房评分轮候制度,充分体现了“困难优先”的原则,确保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三)实现过程公开,坚持阳光操作
1.接受社会监督
住房分配全过程公开透明,是实现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的重要手段。自2009年以来,广州市每次公开分配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大媒体和轮候家庭代表全程参与、见证并监督,分配及排序结果由公证员进行公证。2010年,广州市制定出台《广州市住房保障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办法》,从住房保障政策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后续管理到物业服务全过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目前,广州市已实现房源信息、审核结果、分配结果和后续监管情况“四公开”,即所有保障性住房房源推出时,均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并以书面通知和手机短信的方式告知轮候家庭;保障资格复核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性住房分配结果,在网站予以公布,确保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调查邀请人大、政府、新闻媒体参与,查处结果通过媒体和网站向社会公布。
2.加强信息化管理
根据住房保障业务需要和管理要求,广州市积极推进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已建立住房调查、廉租住房保障、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新社区住宅管理、保障性住房房源管理、商铺管理、廉租住房摇珠分配、经济适用住房评分排序、住房保障语音查询等9个子系统,以及覆盖 市辖10区2县级市的统一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电子档案。通过以上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网审核住房保障资格,准确核查申请家庭拥有自有产权情况和房产交易情况,自动发布住房保障资格公示和公告信息,保障对象自助查询住房保障申请审批进度和评分情况,实时了解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情况等,大大提高了广州市住房保障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四)创新扣分管理,坚持后续监管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的范畴从对“人”的资格监管扩大到对“房”的使用监管,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手段,积极探索建立保障性住房后续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两年一次的住房保障资格年审制度,创新采取拉网式调查、不定期巡查、开通语音查询系统、设立举报邮箱、开设办事窗口、委托第三方机构(律师行)独立调查等方式,查处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行为。2009年、2011年,广州市先后两次联合街道、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举行保障性住房小区拉网式入户调查,逐户核对资料,检查保障性住房使用情况,同时邀请新闻媒体代表参与监督,对调查发现的37户违规家庭进行了严肃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加强保障性住房后续监管,广州市学习借鉴香港公共房屋管理先进经验,2009年在内地率先出台《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试行)》,对涉及保障性住房小区居住安全、文明卫生、房屋使用等26项行为进行扣分管理。为配合扣分管理,政府设立派驻保障性住房小区工作站,加强违规行为巡查和物业服务指导,切实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据调查,扣分管理实施后,保障房小区居民满意度提高了20%。
通过多管齐下,2011年,广州市8万多户已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中,因经济情况变化、保障性住房违规使用以及骗租、骗购等原因,共有3155户家庭被取消住房保障资格,有8217户被调整租赁补贴金额。
(五)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以人为本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小区物业服务,由住房保障部门下属物业服务企业和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为提高保障性住房小区自治水平,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机会,住房保障部门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聘用小区保障对象。以金沙洲保障性住房小区为例,该小区除技术和主要管理岗位外,其余服务人员均聘用小区保障对象,聘用率近90%。
为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满足保障对象生活、出行和其他需要,广州市近年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配置了较为齐全的教育医疗、文体娱乐、商业金融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公建配套及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引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直接为保障对象提供心理咨询、身体康复、技能培训、邻里交流等针对性服务,不断提高小区住户的归属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