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的初期的经典作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展现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老爷无处不在的至尊地位。通常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的,而不是单纯的将原故事一字不差搬到电影中。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民俗仪式的运用,人物塑造的多样化,视听造型的多元化,用视听艺术构建一个封闭、稳定的时空牢笼对《妻妾成群》进行寓言化改写。
关键词:小说改编;民俗仪式;人物塑造;视听造型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的初期的经典作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展现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老爷无处不在的至尊地位,女主角由女学生到四太太的性格转变与心理活动,最终精神失常等多方面,多视角的表现女性的悲剧,封建制度的腐朽,对命运抗争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等多个主题。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菊豆》改编自刘恒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电影《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灯火》,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走的是文学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路线。通常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的,而不是单纯的将原故事一字不差搬到电影中。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多种技巧。
一、中国传统民俗仪式的运用
张艺谋把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小说抽象语言到具象的声画语言转换是顺畅连贯的。影片比小说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添加并大量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俗仪式,并强化了其存在的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的不可侵犯性,造成某种仪式感。比如影片中颂莲(巩俐饰)与陈老爷的洞房花烛夜之前的一系列准备。让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颂莲第一次见识到有钱人家的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点灯,捶脚,点菜,这些规矩都是封建富人家里的民俗仪式。
张艺谋是有名的电影色彩行家。他偏爱红色。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已经幻化为中国符号。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鞭炮,红色的盖头,甚至于结尾处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画面出现的也是黑红色调,去渲染颂莲悲伤无奈被深宅大院囚禁其中的哀怨。红就红的热烈,黑就黑的悲壮,红灯笼的挂起,在电影中已经作为陈老爷的象征,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的本身已经大于超过它的本质,成为一种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对人性的束缚。点了灯就能享受捶脚的待遇,才能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那些丫环、下人就不敢轻视你、糟践你,点了灯在这个院里才有老爷庇护下的所谓的发言权。所以,点灯成为在深宅大院里唯一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颂莲出嫁十天后,要按规矩守门。四房太太都要站在门口,等着听老爷的吩咐。各太太守门停吩咐这件事在小说里是没有的。导演把妻妾之间的斗争外化出来,四个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上层人物有挑选权,妻妾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发泄性欲的工具。四个太太间的勾心斗角,心照不宣都在门口等老爷吩咐住哪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在饭桌吃饭时候的争风吃醋这一场景的展现,也是紧扣主题,女人被争宠的欲望彻底拴住成为规矩的奴隶,点灯,捶脚,点菜,守门在原小说里面是没有的。张艺谋巧妙的添加这写场景,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运用,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张艺谋为了突出封建压抑的氛围加上的“祖上规矩”。这是比原小说精彩之处,使电影剧情更加紧凑富有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人物塑造的多面性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塑造上,陈老爷的形象安排处理上是与小说中不同的。在剧本中陈老爷是陈佐千,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只是让陈老爷一个代称,去名留姓的称谓,体现出对陈老爷只是封建大家族中的一员,封建家长制度下老爷群体中的一员具有代表性,符号化还体现在陈老爷在电影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却掌控着整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小说中陈佐千与颂莲第一次在咖啡馆见面和陈佐千过五十大寿生日等情节都被筛除,电影考虑的更细致,把陈老爷这样处理是非常巧妙的。点灯,捶脚,点菜都牵动每个太太的争宠的心,就是小丫环也在自己房里偷点灯,也坐在床上抬起腿,即使享受捶脚的声音,都觉得舒服。因为这是陈老爷宠爱的表现,更是陈老爷本人的代表。电影把陈老爷虚化成一个符号,却又无处不在的,高高在上的去压迫、控制、奴役整个家庭。
围着一个男人转的太太们,在渴盼着男人的宠幸,打发着无聊孤寂的生活。这些嫁入有钱人家的女人又是怎么样刻画的呢。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二太太的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的不甘寂寞的戏子之心,都表现的有血有肉,各有特点。而作为影片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的塑造更是生动形象,由青春靓丽的女学生转变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四太太。嫁入陈家短短一年的变化让人十分同情。
小说中颂莲失宠的标志是在床上给陈老爷脸色使小性儿,满足不了陈佐千的性需求。发现自己始终没有怀孕,而冲雁儿发火让她吃马桶里的草纸后致使雁儿死亡。电影对小说的最大改变的地方是颂莲假怀孕。例假来了弄脏了裤子,被雁儿发现,告发她假怀孕事实。结果被封灯,至于惩罚雁儿与醉酒后无意说出梅珊与高医生的偷情完全是被封建礼教压抑背后沉默太久的爆发。
在影片中,颂莲不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特立独行者,更是一个普通女人和封建礼教抗争最终的失败者。当她得宠时,规矩围着她制定,当她失宠时,规矩就是牢笼束缚住她的行为,压垮她的精神。颂莲人生的起落变化,或许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地方。或许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注定是失败者,男人是胜利者的一方制订着游戏规则。另一方面,颂莲和梅珊用疯狂和死亡,来反抗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死亡和疯狂或许是抗争失败的结果,或许是胜利是对这种封建吃人生活的一种解脱。
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服装是蓝紫暗色花纹,手里拿着一串长长的佛珠,头发盘起来像个道姑。早已看破这个家族的生存法则,封建社会正房太太的形象。二太太卓云表面看起来是面慈心善,见谁都笑嘻嘻的,实际上人心隔肚皮,表面姐姐妹妹的和颂莲相称着,背地里却扎小人诅咒她,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位心机颇深的处心积虑想在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人。三太太梅珊是不甘寂寞的戏子心。一方面在家里娇宠使性子,另一方面和自己的医生在勾搭调情。梅珊是不甘于寂寞的,是叛逆的女性,是不满足现有的生活,起开反抗,但是最后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偷情是伤风败俗绝对不允许的,梅珊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丫环雁儿的人物设置,这是妻妾之间斗争蔓延到下层群体。丫环心里装着太太梦。雁儿利用老爷对自己身体的喜欢,一心想着往上爬,借着老爷的宠爱,改变自己在这个家庭的下层地位,从而改变命运。雁儿是这个家庭的最末等的阶级,老爷并不会履行自己的诺言让她当四太太,五太太,即使以后娶了六太太也不会是雁儿。这就是命运的可悲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上层阶级把玩于股掌之中。最后被命运编排致死也是早晚的事。
飞浦作为封建家庭年轻英俊的少爷。小说中颂莲与飞浦的关系还是相当暧昧的,听萧学萧,重阳赏菊,送行临别对话等等事件,特别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夸赞自己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对颂莲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遇到懂自己的知音了。最后颂莲过二十岁生日在独自喝酒,与进门找她的飞浦的对话这一情节的设置,便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影片中则大量删减了颂莲与飞浦之间的戏份,故意弱化了两人暧昧的关系,也没有详细的描绘飞浦在这个家庭中的懦弱,没有展示飞浦怕女人,与男人顾少爷关系交好这一软弱可欺无主见的性格特征。导演删去小说中繁琐的情节点,找出头绪以一根主线颂莲一位少女沦为怨妇的过程讲述故事,其他额外的情节点不必旁外节枝。改变后的电影比原小说情节设置更加紧凑,戏剧性更加强烈突显。
管家陈百顺这一人物设置是原小说没有的。小说中是陈老爷带着颂莲拜访三位太太,而影片中改成管家带着她去,省去陈老爷出面,管家只是一个传声筒,在其背后是陈老爷的意志,所有人的命运的宣判,都是出自管家之口,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所有这个新增加的人物是必要的,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视听造型的多元化
影视剧独有的优势是运用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叙述。这是比小说剧本单纯的文字叙述的优势。张艺谋导演当然对此更了熟于心。《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量运用固定镜头展现深宅大院的闭塞,沉闷。许多静止的画面与大院融合营造出陈旧、压抑的气氛,使得颂莲变疯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
从电影名称上就能看出导演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观众冲击,让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其中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最后只剩下,黑色的灯罩,灰色的砖墙,灰蒙蒙的天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拍摄,红黑色调的强烈对比,刺激观众视觉,由风光无限的点灯一片光亮,到黑色灯罩封灯一片凄清。灰色的调子给人以无限的凄凉哀怨之感。
色彩的运用还体现在各位太太们的穿着打扮上。大太太已经是人老珠黄,出场就是年老色衰的大太太穿着深紫色的以暗色系为主要的衣服。符合正房太太严肃死板、不苟言笑的的形象。被颂莲称之为老古董。二太太的着装不抢眼也不扎眼,一副好好先生的温顺样子。三太太则美艳动人,房间的装置也是按照她嫁过来前曾是戏子的身份布置的,像个大戏台,这与她被处死前夜的素白色有着强烈的对比冲击。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声音的运用十分传神。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塑造。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空旷,凄清,幽静。影片颂莲独自走着去陈家,导演运用结婚喜庆的吹吹打打的音乐,对比颂莲一人的孤落寞,声画对立在影片开头就奠定了本篇的感情基调,这段婚姻注定不幸。而影片中的捶脚声的反复出现,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成为争宠的标志。当雁儿和梅珊死的时候的背景音乐是相同的,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悲凉的情绪,准确生动的将颂莲的恐惧和悲伤传达出来。
影片中颂莲继母和陈老爷没有正面镜头,却又无处不在的效果是通过画外音来传达他们的意志的。画外音的使用,在开场颂莲和继母的问答之间,虽然继母没有出现,但是通过画外音把爱慕钱财的继母刻画的非常鲜活。而作为封建家长陈老爷更是幻化为一个符号,一个统治一切的符号。这样的设置无形中把他的统治地位确立起来。不得不说,这是比原着更高明的地方。
综上所述,对于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遵循这种“创造性”的改编策略是可行的。张艺谋导演与苏童原着所探讨的除了封建的恶,更多的是这封建恶的来源,这来源是人心,所以,封建并不源自礼教,而是人心,因为所谓的规矩,不过是由争斗的胜者所制定。张艺谋的独特审美趣味大量民俗仪式的运用,人物塑造的多面性以及视听语言多样化的运用是改编成功的策略,完成对《妻妾成群》二次创作。
关键词:小说改编;民俗仪式;人物塑造;视听造型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的初期的经典作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展现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老爷无处不在的至尊地位,女主角由女学生到四太太的性格转变与心理活动,最终精神失常等多方面,多视角的表现女性的悲剧,封建制度的腐朽,对命运抗争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等多个主题。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菊豆》改编自刘恒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电影《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灯火》,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走的是文学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路线。通常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的,而不是单纯的将原故事一字不差搬到电影中。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多种技巧。
一、中国传统民俗仪式的运用
张艺谋把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小说抽象语言到具象的声画语言转换是顺畅连贯的。影片比小说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添加并大量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俗仪式,并强化了其存在的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的不可侵犯性,造成某种仪式感。比如影片中颂莲(巩俐饰)与陈老爷的洞房花烛夜之前的一系列准备。让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颂莲第一次见识到有钱人家的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点灯,捶脚,点菜,这些规矩都是封建富人家里的民俗仪式。
张艺谋是有名的电影色彩行家。他偏爱红色。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已经幻化为中国符号。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鞭炮,红色的盖头,甚至于结尾处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画面出现的也是黑红色调,去渲染颂莲悲伤无奈被深宅大院囚禁其中的哀怨。红就红的热烈,黑就黑的悲壮,红灯笼的挂起,在电影中已经作为陈老爷的象征,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的本身已经大于超过它的本质,成为一种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对人性的束缚。点了灯就能享受捶脚的待遇,才能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那些丫环、下人就不敢轻视你、糟践你,点了灯在这个院里才有老爷庇护下的所谓的发言权。所以,点灯成为在深宅大院里唯一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颂莲出嫁十天后,要按规矩守门。四房太太都要站在门口,等着听老爷的吩咐。各太太守门停吩咐这件事在小说里是没有的。导演把妻妾之间的斗争外化出来,四个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上层人物有挑选权,妻妾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发泄性欲的工具。四个太太间的勾心斗角,心照不宣都在门口等老爷吩咐住哪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在饭桌吃饭时候的争风吃醋这一场景的展现,也是紧扣主题,女人被争宠的欲望彻底拴住成为规矩的奴隶,点灯,捶脚,点菜,守门在原小说里面是没有的。张艺谋巧妙的添加这写场景,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运用,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张艺谋为了突出封建压抑的氛围加上的“祖上规矩”。这是比原小说精彩之处,使电影剧情更加紧凑富有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人物塑造的多面性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塑造上,陈老爷的形象安排处理上是与小说中不同的。在剧本中陈老爷是陈佐千,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只是让陈老爷一个代称,去名留姓的称谓,体现出对陈老爷只是封建大家族中的一员,封建家长制度下老爷群体中的一员具有代表性,符号化还体现在陈老爷在电影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却掌控着整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小说中陈佐千与颂莲第一次在咖啡馆见面和陈佐千过五十大寿生日等情节都被筛除,电影考虑的更细致,把陈老爷这样处理是非常巧妙的。点灯,捶脚,点菜都牵动每个太太的争宠的心,就是小丫环也在自己房里偷点灯,也坐在床上抬起腿,即使享受捶脚的声音,都觉得舒服。因为这是陈老爷宠爱的表现,更是陈老爷本人的代表。电影把陈老爷虚化成一个符号,却又无处不在的,高高在上的去压迫、控制、奴役整个家庭。
围着一个男人转的太太们,在渴盼着男人的宠幸,打发着无聊孤寂的生活。这些嫁入有钱人家的女人又是怎么样刻画的呢。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二太太的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的不甘寂寞的戏子之心,都表现的有血有肉,各有特点。而作为影片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的塑造更是生动形象,由青春靓丽的女学生转变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四太太。嫁入陈家短短一年的变化让人十分同情。
小说中颂莲失宠的标志是在床上给陈老爷脸色使小性儿,满足不了陈佐千的性需求。发现自己始终没有怀孕,而冲雁儿发火让她吃马桶里的草纸后致使雁儿死亡。电影对小说的最大改变的地方是颂莲假怀孕。例假来了弄脏了裤子,被雁儿发现,告发她假怀孕事实。结果被封灯,至于惩罚雁儿与醉酒后无意说出梅珊与高医生的偷情完全是被封建礼教压抑背后沉默太久的爆发。
在影片中,颂莲不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特立独行者,更是一个普通女人和封建礼教抗争最终的失败者。当她得宠时,规矩围着她制定,当她失宠时,规矩就是牢笼束缚住她的行为,压垮她的精神。颂莲人生的起落变化,或许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地方。或许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注定是失败者,男人是胜利者的一方制订着游戏规则。另一方面,颂莲和梅珊用疯狂和死亡,来反抗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死亡和疯狂或许是抗争失败的结果,或许是胜利是对这种封建吃人生活的一种解脱。
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服装是蓝紫暗色花纹,手里拿着一串长长的佛珠,头发盘起来像个道姑。早已看破这个家族的生存法则,封建社会正房太太的形象。二太太卓云表面看起来是面慈心善,见谁都笑嘻嘻的,实际上人心隔肚皮,表面姐姐妹妹的和颂莲相称着,背地里却扎小人诅咒她,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位心机颇深的处心积虑想在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人。三太太梅珊是不甘寂寞的戏子心。一方面在家里娇宠使性子,另一方面和自己的医生在勾搭调情。梅珊是不甘于寂寞的,是叛逆的女性,是不满足现有的生活,起开反抗,但是最后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偷情是伤风败俗绝对不允许的,梅珊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丫环雁儿的人物设置,这是妻妾之间斗争蔓延到下层群体。丫环心里装着太太梦。雁儿利用老爷对自己身体的喜欢,一心想着往上爬,借着老爷的宠爱,改变自己在这个家庭的下层地位,从而改变命运。雁儿是这个家庭的最末等的阶级,老爷并不会履行自己的诺言让她当四太太,五太太,即使以后娶了六太太也不会是雁儿。这就是命运的可悲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上层阶级把玩于股掌之中。最后被命运编排致死也是早晚的事。
飞浦作为封建家庭年轻英俊的少爷。小说中颂莲与飞浦的关系还是相当暧昧的,听萧学萧,重阳赏菊,送行临别对话等等事件,特别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夸赞自己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对颂莲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遇到懂自己的知音了。最后颂莲过二十岁生日在独自喝酒,与进门找她的飞浦的对话这一情节的设置,便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影片中则大量删减了颂莲与飞浦之间的戏份,故意弱化了两人暧昧的关系,也没有详细的描绘飞浦在这个家庭中的懦弱,没有展示飞浦怕女人,与男人顾少爷关系交好这一软弱可欺无主见的性格特征。导演删去小说中繁琐的情节点,找出头绪以一根主线颂莲一位少女沦为怨妇的过程讲述故事,其他额外的情节点不必旁外节枝。改变后的电影比原小说情节设置更加紧凑,戏剧性更加强烈突显。
管家陈百顺这一人物设置是原小说没有的。小说中是陈老爷带着颂莲拜访三位太太,而影片中改成管家带着她去,省去陈老爷出面,管家只是一个传声筒,在其背后是陈老爷的意志,所有人的命运的宣判,都是出自管家之口,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所有这个新增加的人物是必要的,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视听造型的多元化
影视剧独有的优势是运用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叙述。这是比小说剧本单纯的文字叙述的优势。张艺谋导演当然对此更了熟于心。《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量运用固定镜头展现深宅大院的闭塞,沉闷。许多静止的画面与大院融合营造出陈旧、压抑的气氛,使得颂莲变疯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
从电影名称上就能看出导演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观众冲击,让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其中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最后只剩下,黑色的灯罩,灰色的砖墙,灰蒙蒙的天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拍摄,红黑色调的强烈对比,刺激观众视觉,由风光无限的点灯一片光亮,到黑色灯罩封灯一片凄清。灰色的调子给人以无限的凄凉哀怨之感。
色彩的运用还体现在各位太太们的穿着打扮上。大太太已经是人老珠黄,出场就是年老色衰的大太太穿着深紫色的以暗色系为主要的衣服。符合正房太太严肃死板、不苟言笑的的形象。被颂莲称之为老古董。二太太的着装不抢眼也不扎眼,一副好好先生的温顺样子。三太太则美艳动人,房间的装置也是按照她嫁过来前曾是戏子的身份布置的,像个大戏台,这与她被处死前夜的素白色有着强烈的对比冲击。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声音的运用十分传神。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塑造。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空旷,凄清,幽静。影片颂莲独自走着去陈家,导演运用结婚喜庆的吹吹打打的音乐,对比颂莲一人的孤落寞,声画对立在影片开头就奠定了本篇的感情基调,这段婚姻注定不幸。而影片中的捶脚声的反复出现,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成为争宠的标志。当雁儿和梅珊死的时候的背景音乐是相同的,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悲凉的情绪,准确生动的将颂莲的恐惧和悲伤传达出来。
影片中颂莲继母和陈老爷没有正面镜头,却又无处不在的效果是通过画外音来传达他们的意志的。画外音的使用,在开场颂莲和继母的问答之间,虽然继母没有出现,但是通过画外音把爱慕钱财的继母刻画的非常鲜活。而作为封建家长陈老爷更是幻化为一个符号,一个统治一切的符号。这样的设置无形中把他的统治地位确立起来。不得不说,这是比原着更高明的地方。
综上所述,对于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遵循这种“创造性”的改编策略是可行的。张艺谋导演与苏童原着所探讨的除了封建的恶,更多的是这封建恶的来源,这来源是人心,所以,封建并不源自礼教,而是人心,因为所谓的规矩,不过是由争斗的胜者所制定。张艺谋的独特审美趣味大量民俗仪式的运用,人物塑造的多面性以及视听语言多样化的运用是改编成功的策略,完成对《妻妾成群》二次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