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与雄心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庞羽有一种异常亲近的熟识感,那段悄然已逝的学习时光突然再现。少年时代的阅读,没有任何职业的机心,全部的托付、等待和接受,对作品的态度,就像身处一种旧的伦理关系,清澈又用力,以真心和信任为底色。在那样的契机里,我有很长时间以研究的名义阅读了一批当时与我同龄的文学新人。这期《阳光下》和《有大片云朵燃烧的夜晚》,“熟识感”却是以令人不安的“疼痛”和“震惊”被唤起。好奇驱使我寻找庞羽已出版的小说集《一只胳膊的拳击》。面对这样一位年轻又强悍的作者,我不停自问,作家的努力能够在写作中实现什么,她是否知晓下一步叙事所面临的深渊,创作的雄心到底能够提供多大能量在揭开、窥探那些连量子科学、弦理论都还未揭开的可感与不可感、存在与不存在的黑暗世界。庞羽借用着青春的絮语叫人物内心的伤痕学习主动叙述,叫“无言”去“自白”,童贞的语言似滴血般地浸染日常生活的纹理,尤其在那些结束的时刻,她的小说像是在声讨现代、后现代社会中主流的、强硬的对于“生命脆弱质地”的无视、否定和遮掩。
  庞羽的创作某种意义上缩影了文学中此时的新生力量。他们不同于世纪之交崭露文坛的那代作家,好像早已训练有素,尤以短篇小说出手不凡。他们跳过了那种我们以往观察一个作家成长时常常“考古”的“青涩时期”,作品里少见技术层面的不自觉的、试探的学徒痕迹。轻盈、空灵形式的艺术性往往给人一种好小说的心理暗示。他们在短篇小说中不再拘泥于线性的时间逻辑关系和现实情节复刻,创造了独特的“时空”观念,像一个水晶球一样“心灵棱镜”人物的精神状态。是接受自文学杂志的教育、阅读的时代进益,还是内生于短篇其历史的自我藝术探求,短篇小说在这一代文学新人的书写中已不再是“生活的横截面”。他们不约而同地由形式而内容,“横截心灵”,实现了短篇小说的某种艺术革命。
  在这种漂亮的短篇艺术形式中,庞羽显示了专注于人物“不可名状的心理创伤”的兴趣。“疾病”常在现代文学中角色化地参与小说情节,如郁达夫笔下“忧郁的人”、巴金作品中的肺病患者。不能说“疾病”在文学中形成传统,它作为角度和方法,常常用来关心那些边缘的、无声的小人物,书写人的现实生存、孤独处境、悲剧宿命,像美籍印裔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在文学的理解中,疾病、创伤又都是“生命存在的某种精神常态”,一种“真实”。以“疾病”来关心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生活,就如鲁敏多年前创作的短篇《暗疾》,作家往往采用旁观的姿态,给读者预留“观看”的距离。庞羽取消了这种距离。
  《阳光下》用英语的时态语法,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写出了一座“折叠的”立体的小说供读者“窥探”。一个立体的可折叠的空间结构对应和理解现实生活中一位中学女生真实的、复杂的生存处境。在她不自知的状态中,叙事“展开”那些被折叠了的暗面。“我的一匹马失眠了。我把煎鸡蛋翻了个面。”这是我曾经非常熟悉的青春小说的话语方式,向内的,近景的,自白式的。《阳光下》不是被叙事的,不是自叙,不线性,而是建模之后,在一个立体结构中给你“窥探”。她跟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被数学老师引诱、性侵,并且正努力为没有生育能力的英语老师代孕。怀孕的继母,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的婚姻,做不完的数学题——一切全由“我”以一种常态的、不经意的方式无意地透露出来。小说没有具有情节功能的对话,人物的自白不等同于自叙,不是物质的机械性动作,像是一种空白的、没有真实发生的内心独白,它们被创造、串联,间隙地生长在现实的叙事空间中。没有叙事的欲望,没有心理的挣扎,没有呼救。庞羽在云雾缭绕、风平浪静之时,安抚好雷公,请出电母布下一道光明:女生对自己想象中孩子的母爱。对一个严重匮乏爱的孩子,小说做了一件大事,呼唤神力去给予她创造爱的能量。于是我们读到,在有一天跟同桌聊天的时候,这个没有叙事能力的、悲剧而不自知、自知而又听命的女孩突然讲了一个文学故事,她“穿越”到人生的“将来时态”,看到了她女儿的悲剧性命运,痛苦不堪。过去与未来,不过都是此时内心恐惧与伤痕的投影。像是一个戏中戏,“虚构”帮助人物以精神生活的方式自救,继母腹中的胎儿,十几年后的人们,还有她的“马”——至此,《阳光下》具有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丰富饱满,在时间、空间和心灵的多维中,触及女性的共通的悲剧性的性别命运。
  一股力在她的小说中背向角斗,一边拉你进黑暗的深渊,一边又不断用光明的文学意象提醒你不用太担心。她好像在努力证明着,小说到底能做些什么。短篇小说是一个很高的文学起点,题材、形式,好的短篇多有点天成的意味。当短篇的艺术形式已经如此轻灵时,它留给我们可讨论的余地有限。我以一种阅读平常心第一次读庞羽,发现她的作品激烈但不任性,她自觉地在细节方面负责解释“人设”的合理性。《有大片云朵燃烧的夜晚》中的博泽,黑色的女性内衣物化、情节化着他的内心,是他与社会“关系”的证物,他一定要在与“他人”建立关系以证明自己的历史存在。
  庞羽的小说不止于青春,它似乎在触碰更宽广的世界,显示着思想的雄心。对于年轻的短篇小说创作者来说,“重复”虽会制造复调的情感氛围、塑造独特的个人风格,但因其太具有角度,也会阻碍更多的信息进入文本,限制小说的容量,还可能会带来文本接受层面上的被错过、被误读。像雷蒙德卡佛《大教堂》这样的本子,枯瘦的形象,太过透支作家的精神世界。站在一个文学历史的观察者角度,我始终认为在文学中控制速度,慢跑,享受创作中的松弛感,吸收,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诸如一句类似“对自己好点”的叮咛和嘱咐。
其他文献
灯 塔  航路上的守护神。这是个美名  每次独闯海上,我都会多看几眼  用温柔的目光  抚平它满身的疼痛  无疑,它是这世界上最孤独的  它孤独得,很想犯罪  想一把拉住经过身边的无数巨轮  聊一会儿,就聊一会儿  它知道,它的想法极其危险  它的脚下,是贪婪的漩涡,是  面目狰狞的暗礁  有众多冤魂突变而成的厉鬼  只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坚强的修炼者  把“哗哗”的涛声当作音乐  把闪电当作警告,把
期刊
中秋夜  坐在父亲的病床前  一米月光在不远处徘徊  可是,父亲没有看见  他忙着和我认识的以及不认识的  人聊天  妈,我身体痛啊!  巧珍,你为什么去了这么久?  我从没见过我父亲的妈妈  我只在他无数次的描述中认识了她  巧珍是我的母亲  她在我记忆的田野里收割麦子  父亲喃喃自语,我知道他去了山上  那是他做石匠养家糊口的地方  刚过一会儿,他又和邻居吵起架来  为了一块自留地的边界线  
期刊
灾难来临  我刚上初中的那年,太阳发出的光芒变得越来越黯淡。一眼望去,它像一个烧红了的铁饼挂在天上。我起初以为太阳也会刮起沙尘暴,但自从站上巨型的天文望远镜那一刻起,我才知道,人类比恐龙更凄惨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在小小的镜头下,只见位于银河系“三千秒差距臂”的位置上,有一片白茫茫的大雾。大雾中翻滚着一簇簇边界异常清晰的黄朦朦的云朵,云朵有种被烧焦的感觉。它形状千奇百怪,像魔鬼又像幽灵。它的背后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在没有枫树的国家里,所有的树一年四季都长着绿色的叶子。矮小的冬青树长在山麓,摇曳着树枝,把经过她身旁的风都染成嫩嫩的豆瓣绿。香樟树像一朵巨大的蘑菇,把盛暑的阳光都收藏起來,只投下一片阴凉的浓绿。云杉树长在高高的山坡上,细细的叶子叠成了一座座圣诞塔,绿得总带一点轻浅的灰白,像是沾染了浓云和雪花的颜色。柏树和松树站在更高的地方,笔直的树干蔓延出一片离天空很近的墨绿。  这些深浅不一的绿美
期刊
海 景  不老的海景。易老的是沧桑。  我在时光的隙缝中占了一束光辉。  像卑微的植物,占了山冈上  不起眼的一个位置。  像泥沙,在滚滚的波涛中  慢慢退却到最后一隅。看起来  一切无序、混乱、颤栗的  还未把心绪安顿好  阴暗的光线犹如一头狮子已长驱直入。  此时,我站在暗红色的礁石上  有它粗糙的表面,有它  菱角的锋芒,斑驳的磨损。  于是人生的一幕幕,  如出一辙。  故事的涛声依旧。 
期刊
一  麦子黄梢了,眼看要收割了,老韩心里犯起了嘀咕。今年收麦也不知打不打电话,问候一声。  老韩虽然一辈子没有办过大事,可是,小事小节上挺认真。  他知道孩子们工作忙,可工作忙,你打一个电话也耽搁不了几分钟呀!打一个电话按老韩的意思就是,心里装着你这一百多斤。不打电话就说明他们心里根本没有你这个人。  可不能惯他们这个毛病。老韩坐在饭桌前吃饭时,不只一次地重复这句话,老伴都听麻烦了。老伴心烦地说,
期刊
1  母亲跟我诉苦似乎是一种习惯,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怎么对待父母生活的,但我除了安慰她没有别的选择。  结婚前,在村里大榕树下荡秋千时的母亲和许多年轻女孩一样,有着月光般光滑的额头,湖泊般安静的目光,而现在我看着她凸起又肿胀的眼睛,在想是谁把她变成这样的,仅仅因为父亲吗?他真有这么大能量吗?我一直怀疑这一点。  初二那年暑假,我常在梦里被母亲唤醒,她声音不大,透着些不舍,和许多母亲在早上叫孩子起床一
期刊
王安忆曾在一篇小说的开头,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外滩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我在那儿的“颐和茶馆”喝茶,在E咖啡小酌,在风味小店品尝“日本料理”,并在美术馆开张的时候去观摩画展。我总是这样容易接受并热切地关注着甬城带给我的新鲜而时尚的东西,却从没想过江北有着怎样关于宁波的深切的历史。现实的日常生活是如此的缜密,甚至是纠缠的,它渗透了我们的感官,感性接纳了大量的散漫的
期刊
随着气温的急剧下降,江南的宁波将迎来一个湿冷的初冬——毕竟小雪已近。古人解读这个节气:“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北方的中国,新疆与陕西等地已陆陆续续进入飞雪漫天的时候了,雾凇的景观,也频频在东北大地出现。  我赶在江南的雨雪之前,在深秋的小区散步,在慢慢地行走中,竟然也邂逅了几抹深秋的乱红。池畔的美人蕉依旧娇艳,红花檵木在雨水后还残留着晶莹的水滴,但最令人激动的,却是南天竹饱满如豆
期刊
鸟鸣穿透薄雾,河对岸的远山之巅悬升起了一道黑色长带。  寒风扑向废亭,像涌荡的潮水,和隐藏在林间的蛙叫一起搅乱了雨后的清寂。湖面如褶皱的镜,有蜻蜓爬上瘦荷,在镜面折射出一幅飘摇不定的水墨画。紫槐花早已凋谢,但芦苇依旧青翠,不远处的竹群高低起伏,一片飒飒之音萦绕在耳畔。他立于亭柱之侧,面朝脚下的湖面久久发呆,只有头发在动。长长的发丝向后飘扬,像散开千万条线。风减速的间歇,有几绺会软下来堵在耳廓边,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