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得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we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如文学作品:跌宕起伏,虚实相映,意味深长;似影视作品:新颖别致而又韵味深长,极尽铺垫、映衬、蓄势、呼应之能事,可见语文教学之精妙。
  如果课堂仅仅是知识的铺叠、输灌而无语言艺术的表现,仅仅是教学板块之叠构、并排而无转承、环扣的巧设,那么这样的课堂将是灰色的、死水般的、机械的工业流程。
  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知识与艺术于一体,行云流水、“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在四十五分钟里,它的行进速度是慢板与快进的精心安排,是设伏与回应的环扣,是层层铺垫而至高潮的喜悦,是品味语言、感情朗读的会心,是人文思考余味无穷的邃远。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通体的舒畅、感觉的盛宴。
  我试以《老王》为例详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三位老人,大家猜一下是哪三位?
  (学生很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
  引出三位老人:老王、杨绛、钱钟书。
  首先,介绍杨绛、钱钟书夫妇。得出他们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名”老人。而第三位老人呢——是老王。
  板书:王老。
  (故意出错,以激发学生辨析“老王”和“王老”字面意义下的区别。)
  师生在辨析中明确老王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老头。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还可以创设这节课的情趣气氛,对于学生进入文本打下基础。我的这一导入则是选取三个老人既相同又不同的特点,同时又直指文章主旨的关键问题入手,为下面的教学设伏。希望能勾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过渡:两位“名”老人与一个平凡老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语句看一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老头。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语文课必须有学生的阅读。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不在其中穿行、涵咏不能知其味。学生只有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思想才能和文本共鸣、碰撞,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品悟。)
  预测:1.瞎眼老头,身有残疾。
  2.贫困——生活在大杂院里,靠一个破三轮车过活。
  3.孤苦无依。
  4.老实厚道。
  5.善良。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回答较混乱、无序,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一)1.身体状况;2.生活状况;3.性格品质。(二)1.直接叙述;2.直接描写;3.暗示性叙述描写;4.具体事件中的体现。)
  (设计说明:这两种指导视课堂学生的表现而定。总之,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来,一切皆来自文本。)
  穿插引导:品味语言
  (在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味语文之妙,涵养“语文味”。)
  思考:
  在语言这好似冷冰冰的外壳下你有没有感受到温度,领会情感?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如:“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有出息。”一句体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
  教师指导学生:1.观察这一句话在使用标点符号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两个逗号强调了“死了”和“没有出息”。
  2.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让读者感到老王多么的孤苦无依和可怜。
  指导:试着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孤苦无依的可怜。
  学生在文章中再找出一些能体现感情的句子自己读。
  小结:总体看来,老王是一个生活贫困、孤苦无依,但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我们一家不是一类人。
  (设计意图:如何读“语言”?这里做了个尝试:读其“变化”处。一句本就简短,又被作了切分,用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寻常必有深意,细加体会必能感受其中的情意。)
  三、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对于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呢?
  (1)人都不愿坐他的车——看不起他。
  (2)有人说,这老光棍……——蔑视他。
  (3)晚了一步,没进组织——没人要他。
  (4)“早埋了”——漠视他。
  在分析中,请学生试着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这些感情。
  2.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
  再次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闲聊”——“常”字说明有照顾之意。
  (2)“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吃,晚上就看得见了”——“大瓶”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晚上就看见了”补充说明很有必要,不可删去,让人看到了杨绛女儿是真心地帮助老王。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二种尝试:读其“动词”、“修饰词”。语言本是生硬、冷冰冰的,可用了不同的修饰词就有了味道和情感,琢磨它,品味它,也就走进了文本和作者内心。)
  (3)我经常问老王的情况。
  小结: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那么老王又是怎样回报我们对他的同情、关心的?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引导: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
  四、深入品味细节:8—22节。
  1.老王送鸡蛋时是什么样的状况?
  ——品析人物形象:“直僵僵地”“镶嵌”等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老王的病很重,状况很差。
  追问:读到这一段时,给人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把老王写得这么“丑”,令人害怕,望而生畏?
  学生思考、发言。
  ——这是以丑衬美的写法。外表丑与内心美形成强烈反差。杨绛特有的“冷幽默”笔法。
  2.老王的突然造访,送鸡蛋、香油,我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找出答案。
  ——“我强笑着说:老王……”“强”字透露了我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引导:这一句中“强”能否去掉?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教师范读:
  ——(1)去掉“强”字,用夸张语气读出惊喜、高兴之情。
  (2)和上一种读法对比,加上“强”字,语速迟缓,哽住嗓音,疑问式朗读,读出酸楚和感动。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范读是语文教师必练的基本功,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所表现的情感,给了学生以范例,学生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悟,有进步。)
  3.我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回答:我转身拿钱给老王,老王说“不是要钱”,可我坚持给他。
  追问:老王来此的目的是要钱吗?我为什么坚持给他钱?
  ——老王不是为钱送鸡蛋,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我坚持给他钱是为了“心安”。
  4.把老王送走后,我又有什么反应?
  ——自责忘记了请老王坐,忘记了请老王喝茶。
  引导:杨绛是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作家、名人,为啥连这起码的礼仪都忘了呢?
  学生深度思考,回答。
  ——有这个反应,我们读出了杨绛对自己的内心剖析:她感觉自己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关心还不够,和老王之间还有距离。她感到了“惭愧”。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三种尝试:课堂“追问”。大家的文章多含蓄,阅读就要有层次和深度。教师要循着文本思路铺垫、引导,让学生顺利的进入文本内部领会情感主旨。)
  5.理解“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的涵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对老王的关心不够。作者认为自己作为幸运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关心、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人。
  教师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莱莎修女说:这个世界贫困的根源就是缺少爱,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中国人讲究临终关怀。老王离开之前多想体味人间的温情,少一些金钱关系,多一些人间温暖,老王希望自己得到真正的关怀而不仅是同情,但没有实现。这是老王的遗憾,也是作者的愧怍之处。可敬的是,作者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无情的解剖、深刻的反省。她希望:人与人的交往应多一点关怀,少一点自私。
  教学反思:
  1.语文课堂姓“语”,应当充满“语文味”——有琅琅的读书声,有浅吟漫唱的“咬文嚼字”。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2.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之“得”决定教学成效,应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由课堂所学习方法、能力向课外迁移、创造。
  3.教师要锤炼语文基本功
  (1)自己读懂文本之功
  懂其整体思路、懂其思想感情、懂其语言之妙、懂其写法之巧。
  (2)朗读文本之功
  (3)课堂设计之功
  ①构建针对文本的知识。
  ②设计教学思路:切入点——推进线——训练面。
  ③设计注重整体性、实效性、语文性。
  4.让文本走进心灵
  实施恰如其分的学习法,让学生在“读—思—悟”过程中挖掘文本的语言意义、人文情怀和思想情感。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认为,要提高主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感悟与体验,即要注重自主选择,促进主动构建;要实现三性统一,促进动态生成;要周密组织安排,确保活动秩序;要关注过程考察,实施激励评价。  关键词: 自主 历史与社会主题探究活动 有效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综合探究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因而我们可以称其为主题探究活
“在喧嚣的应试氛围下,作为考试机器的教师与学生整日在追逐分数和考试名次的名利场中摸爬滚打”,[1]当缺乏个性与人文关怀的课堂,严重脱离言语实践的语文“伪能力”、“伪经验”的考试评价,开始侵犯学生言语生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时,学生便和语文渐离渐远,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如何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奏响和谐之曲——生
摘 要: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按照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高校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重要措施与必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应试型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转化,高校的社会实践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英语教材新增的“Integrating skills”板块提供了以听和读为主的综合性语言材料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语法、词汇,并通过读达到有效的“输出”。该板块的阅读部分,旨在扩充文化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听力作铺垫。听力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并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空间。但是,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该部分时,
摘 要: 本文基于对问题型、操作型、应用型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绿色数学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绿色数学 情境 新课标 创设    绿色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数学美,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地学数学和享受数学。无疑,绿色数学教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10年的建设,至2010年正式启动。建成后的自贸区,7000多种商品减免关税,惠及19亿人。广东作为出口大省,其机电产品在东盟广受欢迎。如何正确面对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东盟市场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困难,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广东机电产品 影响 对策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摘 要: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兴趣,从而真正走入音乐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期,但是,现实中的课堂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音乐欣赏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静听、
说到英语,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家长更是头疼。有时候我很羡慕其他学科的老师,因为他们上课讲的是普通话,学生还能听懂,而我们上课要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整节课下来,学生时不时会出现那种迷茫的眼神,那种不知所云的眼神,那种想要放弃的眼神,很多学生都怕学英语。英语是一门累积学科,它要积累单词、短语、词法等,如果初一没有打下基础,甚至放弃了,那么到了初二、初三就更加难学,放弃的人将更多。所以在英语考试中,
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小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小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干的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我觉得这话有一定道理,说其小是因为它的工作繁杂、琐碎、平凡、“微不足道”;称其伟大是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是塑造人的事业,从事的是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宏伟事业,任重而道远,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当今形势下,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而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做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但需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和个人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