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认知肤浅处、学习错误处、课堂生成处追问,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追问;落点;认知肤浅处;学习错误处;课堂生成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85-01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追问则是学生在回答第一次提问后,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提问。追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更深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追问的三个“落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
一、在认知肤浅处追问,推进思维进程
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看待事物时经常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深入探究其本质,而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肤浅处进行有效追问,则能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简单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生1:如果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个人,现有4辆这样的小汽车,问一共能坐多少人?列出算式:5×4=20(人),或者是4×5=20(人)。
生2:我们班上有4个组,第2、3、4组分别有8张桌子,第1组只有7张桌子,如果可以增加一张,便能够用“4×8=32”进行计算了。
师:那么,对于生2说的情况,你会用什么算式表达?
生3:可以是3×8 7 1=32。
师:我们是否可以从别的教室借一张桌子,之后再还回去?这样是否能合并算式呢?
生4:4×8-1=31。
师:非常好,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教师通过在学生的认知肤浅处追问,循序渐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在学习错误处追问,引发数学反思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错误性资源,通过及时的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少犯或不犯错误。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进行以下引导。
师:对于2x=x2,你觉得对不对?是否可以举例证明?
生1:是对的,如果x=0,那么2x=0,x2=0;如果x=2,那么2x=4, x2=4。
生2:我觉得是不对的。如果x=3,那么2x=6,x2=9;如果x=4,那么2x=8, x2=16。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3:2x实际上就是2个x,可以表示为2×x;x2代表的是两个x相乘,可以表示为x×x。它们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刚才生1提出的只是这个方程中的两个特例,并不能代表2x=x2。所以,只有当x=0或2时,2x=x2才能够成立,而其他情况下,2x=x2都是不成立的。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纠正,而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通过反思、交流,自主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在课堂生成处追问,回归数学本质
课堂生成是學生独立思考后的真实想法,是个性的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契机,及时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充分彰显课堂的魅力。
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在课前准备好圆柱体,在课上要求学生滚动圆柱体,并仔细观察。
师:通过观察圆柱体的滚动过程,你发现圆柱体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1:可以滚来滚去,很好玩。
生2:如果将书本倾斜一定的坡度,让圆柱体从书本上滚下,它能滚得更远。
生3:如果把它竖立放置,就滚动不了了。
……
学生的回答花样百出,但偏离了我的预设,如果此时打断学生的发言,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当生3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及时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全体学生回答:“因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平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圆柱体能滚动呢?你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吗?”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将目光转移至圆柱体的特征上,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把握有效追问的三个“落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编 钟伟芳)
[关键词]追问;落点;认知肤浅处;学习错误处;课堂生成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85-01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追问则是学生在回答第一次提问后,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提问。追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发掘知识的更深层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追问的三个“落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
一、在认知肤浅处追问,推进思维进程
受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看待事物时经常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不能深入探究其本质,而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肤浅处进行有效追问,则能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乘加乘减”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简单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生1:如果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个人,现有4辆这样的小汽车,问一共能坐多少人?列出算式:5×4=20(人),或者是4×5=20(人)。
生2:我们班上有4个组,第2、3、4组分别有8张桌子,第1组只有7张桌子,如果可以增加一张,便能够用“4×8=32”进行计算了。
师:那么,对于生2说的情况,你会用什么算式表达?
生3:可以是3×8 7 1=32。
师:我们是否可以从别的教室借一张桌子,之后再还回去?这样是否能合并算式呢?
生4:4×8-1=31。
师:非常好,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教师通过在学生的认知肤浅处追问,循序渐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在学习错误处追问,引发数学反思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错误性资源,通过及时的追问,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少犯或不犯错误。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进行以下引导。
师:对于2x=x2,你觉得对不对?是否可以举例证明?
生1:是对的,如果x=0,那么2x=0,x2=0;如果x=2,那么2x=4, x2=4。
生2:我觉得是不对的。如果x=3,那么2x=6,x2=9;如果x=4,那么2x=8, x2=16。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3:2x实际上就是2个x,可以表示为2×x;x2代表的是两个x相乘,可以表示为x×x。它们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刚才生1提出的只是这个方程中的两个特例,并不能代表2x=x2。所以,只有当x=0或2时,2x=x2才能够成立,而其他情况下,2x=x2都是不成立的。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批评纠正,而是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通过反思、交流,自主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
三、在课堂生成处追问,回归数学本质
课堂生成是學生独立思考后的真实想法,是个性的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契机,及时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充分彰显课堂的魅力。
例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在课前准备好圆柱体,在课上要求学生滚动圆柱体,并仔细观察。
师:通过观察圆柱体的滚动过程,你发现圆柱体具备怎样的特点?
生1:可以滚来滚去,很好玩。
生2:如果将书本倾斜一定的坡度,让圆柱体从书本上滚下,它能滚得更远。
生3:如果把它竖立放置,就滚动不了了。
……
学生的回答花样百出,但偏离了我的预设,如果此时打断学生的发言,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当生3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及时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全体学生回答:“因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平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圆柱体能滚动呢?你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吗?”这样的追问促使学生将目光转移至圆柱体的特征上,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把握有效追问的三个“落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