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第一个专题性的雕塑展,“回顾与展望
湖北雕塑艺术展”在热切的期盼中,于2009年11月21日在湖北省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通过作品和文献的方式,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艺术在湖北的发展脉络。据展览学术主持人孙振华指出:“这是一个在中国雕塑界开风气之先的展览。现有资料表明,在国内以省为单位,追踪雕塑艺术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的学术整理和总结,较为系统地展现这个省份雕塑的历史成就和现实状况,尚属首次。”
孙振华同时对展览所指的“湖北雕塑”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展览中的“湖北”并不是一个籍贯的概念。在参展的70余位艺术家中,有些并不是湖北人,但在湖北生活和工作,或者曾经在湖北生活和工作;有许多是湖北籍,曾在湖北生活和工作,但后来到了外地。因而“湖北雕塑”是空间和时间相统一的概念,指的是雕塑家在湖北生活和工作那段时间,所创作完成的雕塑作品。
根据孙振华及展览策展人之一项金国的梳理,这些参展艺术家,可大致被划分为具有师承关系的五代人。
第一代以张祖武、蒋翅鸣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湖北雕塑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最大的贡献是把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以人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雕塑艺术体系引入湖北,并在艺术院校培养出大量人才,奠定了湖北雕塑发展基础。
第二代以王福臻、刘政德、汪良田、李正文、朱达诚、安志今等人为代表。他们都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接受雕塑教育,在创作中,面貌更加多样,有更自觉的个人追求;通过对民族传统雕塑资源的借鉴和利用,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中走向社会和基层的经历,扩展他们的创作空间。
第三代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包括傅中耀、项金国、黄雅莉、孙绍群、陈育村、李三汉、张晓莉、于小平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活跃在当代雕塑的领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代雕塑家广泛开展了抽象雕塑、构成雕塑、现成品雕塑的创作实验,力图在雕塑的形式语言上有所创新;他们还拓展了陶瓷、木头、金属焊接等多种新的雕塑材料领域;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尝试将外来的西方现代雕塑的观念和语言,植入到民族文化的内部,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
第四代大致属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崭露头角的一代。这一时期雕塑家的作品更加轻松,更加随意,更加感性。他们的兴趣更放到日常的、普通的、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语言和材料上也更加综合和多样。这一代雕塑家开始让雕塑从高蹈转向平凡,使之成为了一种世俗化的艺术。其代表人物包括史金淞、李鹏程、李险峰、田喜、张松涛、余景学、郭雪等。
第五代是2000年以后涌现出来的最年轻的一代,包括黄勇、王升、高胜寒、易乐平、谭炜、裴磊、夏品阳、项一、李磊、李小君、刘义忠等人。他们的创作和当今社会的图像化现实、互联网络、消费主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基本特征,色彩艳丽,谐谑调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乐观幽默的心态,印证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问题。
项金国认为:本次展览,旨在从湖北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凸显中国雕塑的湖北特色,并在肯定已有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不断明晰湖北雕塑的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
对于展览在梳理地域性文化方面的意义,孙振华谈到:“在一个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当时尚和流行越来越具有强大同化力量的今天,注重地方性知识,关心当代艺术的地域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名动一时的“黄陂农民泥塑”在展览中则以文献的形式被展出,对湖北雕塑历史的独特性做出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展览艺术总监、湖北省艺术馆馆长傅中望也提出:“作为一座地域性的美术馆,在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对特定的艺术群体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与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湖北省艺术馆更是将此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他衷心地希望,通过这批作品的展示,能够引起大家对湖北雕塑的关注。同时,湖北省艺术馆也计划将“回顾与展望”办成一个系列展。
本次展览由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协办,将持续至12月20日。关于展览同时举办的同名专题研讨会,在后文中将有所报道。
湖北雕塑艺术展”在热切的期盼中,于2009年11月21日在湖北省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通过作品和文献的方式,试图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艺术在湖北的发展脉络。据展览学术主持人孙振华指出:“这是一个在中国雕塑界开风气之先的展览。现有资料表明,在国内以省为单位,追踪雕塑艺术的历史轨迹,进行系统的学术整理和总结,较为系统地展现这个省份雕塑的历史成就和现实状况,尚属首次。”
孙振华同时对展览所指的“湖北雕塑”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展览中的“湖北”并不是一个籍贯的概念。在参展的70余位艺术家中,有些并不是湖北人,但在湖北生活和工作,或者曾经在湖北生活和工作;有许多是湖北籍,曾在湖北生活和工作,但后来到了外地。因而“湖北雕塑”是空间和时间相统一的概念,指的是雕塑家在湖北生活和工作那段时间,所创作完成的雕塑作品。
根据孙振华及展览策展人之一项金国的梳理,这些参展艺术家,可大致被划分为具有师承关系的五代人。
第一代以张祖武、蒋翅鸣先生为代表。他们是湖北雕塑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最大的贡献是把以写实主义为基础,以人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雕塑艺术体系引入湖北,并在艺术院校培养出大量人才,奠定了湖北雕塑发展基础。
第二代以王福臻、刘政德、汪良田、李正文、朱达诚、安志今等人为代表。他们都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接受雕塑教育,在创作中,面貌更加多样,有更自觉的个人追求;通过对民族传统雕塑资源的借鉴和利用,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中走向社会和基层的经历,扩展他们的创作空间。
第三代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包括傅中耀、项金国、黄雅莉、孙绍群、陈育村、李三汉、张晓莉、于小平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活跃在当代雕塑的领域,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代雕塑家广泛开展了抽象雕塑、构成雕塑、现成品雕塑的创作实验,力图在雕塑的形式语言上有所创新;他们还拓展了陶瓷、木头、金属焊接等多种新的雕塑材料领域;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尝试将外来的西方现代雕塑的观念和语言,植入到民族文化的内部,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
第四代大致属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崭露头角的一代。这一时期雕塑家的作品更加轻松,更加随意,更加感性。他们的兴趣更放到日常的、普通的、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语言和材料上也更加综合和多样。这一代雕塑家开始让雕塑从高蹈转向平凡,使之成为了一种世俗化的艺术。其代表人物包括史金淞、李鹏程、李险峰、田喜、张松涛、余景学、郭雪等。
第五代是2000年以后涌现出来的最年轻的一代,包括黄勇、王升、高胜寒、易乐平、谭炜、裴磊、夏品阳、项一、李磊、李小君、刘义忠等人。他们的创作和当今社会的图像化现实、互联网络、消费主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视觉文化时代的基本特征,色彩艳丽,谐谑调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乐观幽默的心态,印证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问题。
项金国认为:本次展览,旨在从湖北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凸显中国雕塑的湖北特色,并在肯定已有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不断明晰湖北雕塑的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
对于展览在梳理地域性文化方面的意义,孙振华谈到:“在一个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当时尚和流行越来越具有强大同化力量的今天,注重地方性知识,关心当代艺术的地域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名动一时的“黄陂农民泥塑”在展览中则以文献的形式被展出,对湖北雕塑历史的独特性做出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展览艺术总监、湖北省艺术馆馆长傅中望也提出:“作为一座地域性的美术馆,在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对特定的艺术群体进行历史性的梳理与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湖北省艺术馆更是将此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他衷心地希望,通过这批作品的展示,能够引起大家对湖北雕塑的关注。同时,湖北省艺术馆也计划将“回顾与展望”办成一个系列展。
本次展览由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办,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协办,将持续至12月20日。关于展览同时举办的同名专题研讨会,在后文中将有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