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探究式学习”实效性的探索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性要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多样化、多层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中来,使探究学习真正探究出实效。
  我们选取“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尝试验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究形式。
  层次一:在观察中发现。这一层次主要针对学困生,让他们通过对具体学具的观察,直接发现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取新知。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长方体模型(可以将6个面拆下观察棱的情况)。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比一比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可以拆下6个面进行重叠比较)数一数它有几条棱?量一量哪几条棱的长度相等?摸一摸它有几个顶点?通过这些观察活动,最终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提供表格让学生填空)。
  层次二:在操作中发现。这一层次提出了探究的“过程性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自己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规律性认识。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6个长方形塑料片(外加一卷透明胶),12根小棒(相互之间有连接的小孔)。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长方体,在组装过程中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等方面的特征。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将会发现要搭建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必须要用到12根小棒,并且同一个方向的4根小棒要一样长,这样就发现了棱的特征;同样会发现两个大小和形状都一样的面要在相对的位置上才能组装起来,这样的面有3对,从而发现了面的特征;组装好之后,通过数一数发现3条棱交于一个顶点,共有8个顶点。
  层次三:在试验中发现。这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相比,探究活动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挑战性,它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开放性探究材料中进行选择,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试验,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材料,通过推理等思维活动,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供给他们的探究材料有:长方形塑料片(须多于6个),透明胶一卷,塑料小棒(须多于12根)。探究过程如下:请同学们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所需材料,组装成一个长方体,你能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这样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所需材料的数量,然后提出假设,确定试验的范围,接着逐一进行试验,通过试验、筛选,最终完成长方体的组装。虽然组装有多种方案,学生拼接成的长方体形状可能不同,但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长方体的共同特征。
  以上三种层次的探究形式都运用了观察、操作、试验、猜想、验证、归纳等教学手段。三种层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富有成效,教师的指导体现了“扶——半扶——放”的思想。
  我们将这三种方案分别放到三个基础相当的班级中去试教,另外再抽一个人数较少的班级,将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实施上述三种层次即三种方案实施教学。专门设计了一张“探究式学习实施情况调查表”(见下表),首先组织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课堂观察并在调查表上做记录,课后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同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结果检测,然后按上、中、下三个层次分别从上课的四个班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我们对上述调查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分层探究”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如果选择挑战性大的方案来教学,中下学生开始很感兴趣(觉得操作学具好玩),但随着探究难度的加大,他们会逐渐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果采用“层次一”来教学,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不如后面两种层次更值得探究。而采取分层探究,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比较浓厚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探索方式的难易度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向。在座谈和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分别有什么特征”。但也有不少中下学生(指知识层次中等或下等的学生,以下同。)对比较开放的探究形式拿不准探索的方向。如在运用“层次三”进行教学的班级中,一个学生说:“我在上课时把小棒插来插去,还没组装好,老师就叫我们停下来了。”(从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生,很难按正确的方向探索下去)而在“分层探究”的班级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找到研究的方向。
  第三,“研究味”浓的探索方式不适合中下学生,但对能力强的学生有较大的价值。“层次三”的教学方案具有较浓的研究味,更能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因为它有一系列的假设、试验、筛选过程。但我们在课堂观察以及与学生座谈中发现,如果采用“层次三”进行全班性教学,不少中下学生提不出假设,不能把握试验的范围,呈现出无从着手的状态,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但这种研究方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下面是我们记录的一些学生座谈的对话。
  师:请谈谈你当时是怎样发现长方体“棱”的特征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确定组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我从观察其他长方体物体中感觉应该是12根,然后再确定这些小棒的长短,又观察了一下其他物体,发现这12根小棒应该分成三组,每组4根,同一方向的4根是相等的,我按照这种方法挑了12根小棒,很快就组装出了一个长方体。
  生2:我是采取“排除法”探究的。我先拿一部分小棒进行组合,发现不适合的,再换一根,这样不断地调整,最后把长方体拼接起来了,拼接完后数了数一共有12根小棒。我还发现这12根小棒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有4根,这4根叠在一起比较,发现是一样长的。
  生3:我先随手拿3根长短不一样的小棒连接起来,发现和这3根小棒相对应的应该各还有3根,也就是同一个方向的应该有4根,而且这4根应该是一样长的,否则围起来的就不是长方体,而是不规则物体了,我按照这样的想法试验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我从中发现长方体应该有12条棱,并且同一方向的4条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第四,“分层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交流时都能“有话可说”,但交流的内容和深度不一样。在四个班的教学中,我们都给学生布置了合作交流的任务,从课堂观察中发现,采用难度较大的探究形式时,不少学生由于“探究受阻”,交流时“无话可说”。而“分层探究”的班级里,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到交流与讨论之中,同时由于探索形式的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和结果都有明显的区别,如同样是交流“面的特征”,不同的小组汇报交流时有不同的表现(选取典型发言并经过整理):
  小组1(层次一方案):我们数出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把上面和下面重叠比较,前面和后面重叠比较,左面和右面重叠比较,发现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是长方形。
  小组2(层次二方案):我们组用小棒组装成一个长方体,把“面”贴上去后,发现一共用了6个面,这6个面分成3组,每组大小形状都一样,而且每组中的两个面必须贴在面对面的地方,而不是相邻的地方。我们在贴的时候还发现,这些面只有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才能组成长方体,如果是梯形或平行四边形,就围不成长方体了。
  小组3(层次三方案):我们组在贴“面”的时候,进行了讨论:需要用到几张纸片?这些纸片的形状是怎样的?相同大小的纸片会有几张?讨论后我们进行了试验,发现一共需要6张纸片,他们的形状有些是长方形,也可能用到正方形(2个),这两个正方形要贴在相对的位置上而且大小相等,其他四个面是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如果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只有相对的面大小才相等。
  第五,“分层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探究的结果。我们对四个班的学生都进行了学习目标的检测(包括笔试和部分学生代表面试),从测试结果统计中发现,“层次一方案”和“分层探究”的班学生基础性目标掌握得比较好,“层次三方案”班的中下学生基础性目标掌握得不大好。“层次一方案”班中的学生拓展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没有凸显出来。“分层次探究”班的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上对学习结果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性目标落实得比较好。
  第六,“分层探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从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没有分层教学的班中,如果采取难度较大的探究方式,中下学生由于探究活动受阻,知识目标难以落实,他们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而采用难度较低的探究方式,由于对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缺乏挑战性,他们探索的兴趣不是很高,也难以体验到挑战成功的喜悦。而在“分层探究”的班中,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满足了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需求,使大家都享受到了获得成功的快乐。
  通过对该课例的研究,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对于优秀学生来说,他们只有经历了“披荆斩棘”式的探索之后,才能满足挑战的欲望,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帮扶”式的探究活动,哪怕是教师给他们铺好了路,搭好了桥,但只要是他们自己“走过”的,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获得的,问题是自己解决的,就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采取“分层探究”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来说,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作者单位
  浙江省武义县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一、说教材,揭示课文主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篇优美散文是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台湾作者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个,飞蛾求生的事,揭示了生命既是一碰就碎的美丽纤细之物,又是执著地朝向光明和永恒的伟大个体;第二个,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向我们述说,任何生命都会在冥冥之中坚守着被称为生命的任务,那就是萌芽,成长,向上,向上;第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编的,主要讲了(吴)周瑜妒忌(蜀)诸葛亮的才干,借口作战所需,要赶造十万支箭,以此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则巧妙地用草船向(魏)曹操“借”十万支箭,挫败周瑜的阴谋。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教材特点  1 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是情节完整生动。本文虽是《三国演
期刊
“儿童的智慧出在指尖上”,新课改倡导的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学生只要通过动手操作,就能自然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将通过操作获得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与概念进行必要的整合,没有充分发挥表象在认知发展中的桥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架设从操作到结论的桥梁,实现操作活动内化”的教学策略。
期刊
“10000以内数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例4和例5及相关练习)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10000这样的较大数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较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际教学和反思,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正向迁移  在教学“万以内数
期刊
教材简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叙写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宫刑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耗费13年时间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课堂
期刊
一  ——“我”衣锦还乡,特地去看望年迈的启蒙老师。其时,老师正在办公,“我”不经意翻到邻桌上一篇三年级学生的作文:  “阿爹还没有走的时候,他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警察,说这样就啥都不怕了。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警察。我的梦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期刊
教师如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我对三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进行了调研。  一、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某日下午,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正在讨论明天准备上的“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t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教学重点一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火车、电梯、缆车和风扇、螺旋桨、钟摆运动的(实例)图片作为素材,让学生结合实际,观察和想象它们的运动特点,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二是要求学
期刊
教材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课文先叙述了圣诞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景,最后讲小女孩冻死街头。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写实与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使这种种幻象
期刊
林冲一生,总是不敢。《水浒》中,从第七回到第十二回,写到林冲“不敢”的就有6次。其他:怎敢1次;如何敢,3次;哪里敢,2次;岂敢,1次;敢道怎地,1次。加起来,足足有14次。其实,谁又不怕呢?《水浒》写出了林冲的怕,写出了林冲同时代人的怕。而且,林冲怕的就是我们怕的。古代的林冲,怕着现代的我们的怕。在权力社会里,谁能不怕?有多少人能够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男孩,眼看他的妹妹滑进
期刊
课堂巡视要注意些什么?一是要有针对性,一节课学习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直接了解中下等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推测全班的学习效果。二是要有指导性,及时发现捕捉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做到当堂内容当堂解决。三是要有敏锐性,及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奇思妙想,选择重点问题在全班进行研讨。四是要有预设性,寻找预设问题的不同结论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流程等。课堂巡视我们还要关注些什么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