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作品之“虚”,发展学生素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jian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中都有一些所谓“虚”但不可不探究的意象,可延伸,可反证,可拓展。如:“拉远”与“拉近”:恰是“补虚”的契机;生成性问题:正是“补虚”的资源;转换角色:也是“补虚”的路径。而在这样的“补虚”中,孩子们收获不仅仅是技能技法,诸如“人文积淀、审美情趣和道德成长”也同步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拉远  拉近  生成性问题  转换角色  補虚  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121-01
  不得不说,《父亲、树林和鸟》(统编本三上第22课)一文蕴含着沉甸甸的语文味、情感味和人文味,其中包含着一些所谓“虚”但意蕴十足的意象,如“父亲”和“鸟”之间一定有更多的默契值得开掘;还比如,“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一句蕴含着颇多象征意味,引领孩子们揣摩这些“虚”,弥补这些“虚”,拓展这些“虚”,必将发现更美的语言的风景。
  一、“拉远”与“拉近”:恰是“补虚”的契机
  曾经听一位专家说,怎样才算一个有眼光的人——能把远的拉近了看,又能把近的推远了看。《父亲、树林和鸟》恰恰是运用“拉远”与“拉近”的典型课例。
  例如,“‘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个孩子说,“我”是为鸟儿翅膀潮湿飞不起来而“沉重”。然而,这里的“沉重”仅仅是因为“鸟儿飞不起来吗”?显然不是。此时此刻,需要教师“拉近”:“再读读随后的这一句‘因为父亲不是猎人’,然后结合全文想想:如果父亲是猎人,那么会不会发生一些‘沉重’的事情?父亲不是猎人,但不意味着其他人也不是猎人。那么,当一些猎人进入到这片树林,会不会发生一些‘沉重’的事情?”
  这样的“拉近”让孩子们更细腻地触摸“我”以及“父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然而,仅仅这样“拉近”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拉远”:更远处的树林、人类和鸟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和谐吗?别处,或者中国乃至世界各处的鸟儿的生存现状如何呢?……于是,通过上网查询、看书或向长辈打听等方式进一步触摸“人与自然”,就成为“拉远”的一种应有的策略之一。
  小语学习中需要这样“拉近又推远”的眼光,以便“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引导学生从“此鸟”到“彼鸟”,从“此处”到“别处”,“近的推远,远的拉近”,补充”作品之“虚”[1],——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二、生成性问题:正是“补虚”的资源
  听过一节《父亲、树林和鸟》的公开课,教师抓住父亲和“我”的“对话”,或体会父亲“看形”知鸟,或体会父亲“闻味”知鸟,或体会父亲“听歌”知鸟,对话中父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让我感受到了“父亲”和“鸟”是知音,感受到了“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鸟之深。
  正当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之时,一个孩子抛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这片树林里的鸟儿不怕父亲?”她的质疑立即引来一片附和:“是啊,我们经过有鸟的地方,鸟儿就飞走了。”“鸟儿都怕人,为什么不怕父亲呀?”“是呀,现在是两个人,鸟儿都不怕吗?”……
  窃以为,这个“为什么这片树林里的鸟儿不怕父亲”的生成性问题,恰恰是丰富孩子们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极好的契机。的确,现实中,人们见惯了鸟儿见到人类就远离、就敌视的情景。而现在,一大群鸟儿和父子二人能够和谐相处,一定有原因。教师应该顺势而导引发多重对话,比如:“父亲从未用猎枪对准过鸟儿,所以鸟儿信任父亲。”“人类不惊动鸟儿,鸟儿自然就信任人类。”“父亲和鸟儿之间已经建立了和谐关系,所以鸟儿不怕父亲。”……这样的生成性拓展对话,不正是为作品补“虚”极好的资源吗?抓住并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师生必将步入到更美的天地中。
  三、转换角色:也是“补虚”的路径
  引领学生转换角色,将心比心,让孩子们从不同角色体验、想象、拓展,也是补充作品之“虚”的路径之一。比如,假如父亲是猎人将会怎样……换个角度,也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种思维,也许就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且看以下教学情境:有的说:“假如父亲是猎人,我们就听不到那么动听的鸟叫声。”有的说:“假如父亲是猎人,我们就不会闻到鸟儿特有的鸟味。”有的说:“假如父亲是猎人,鸟儿早就跑远了。”……
  捧读《父亲、树林和鸟》,在与长者对话的同时,也与大自然对话,与宇宙对话,也与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对话,如此,作品中“虚”的那一部分,才会渐渐显现、实质、丰满。如此,文学作品才能以一种整体的轮廓和饱满的细节扎根在孩子们的心底,从而带给他们更好的体验、更深的浸润和更好的滋养。
  参考文献:
  [1]王馨.补充作品之“虚”,洞开学生的多重视域[J].小学语文教学,2016(12):28.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知识和力量的基石。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对文本的精准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文本特点 课文标题 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112-02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可以说对文本的解读是进行
期刊
【摘要】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人才的主战场之一,培养的是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为此社会各界对中职阶段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两者都容不得半点忽略。但是反思当前的教育形式,职业道德以及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不理想,这同时也成为了阻碍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鉴于此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强化意识,明确对一个中职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公文写作课程开设情况,分析公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而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作业布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点评——学生完善”,旨在为公文写作课程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升学生公文写作知识水平。  【关键词】公文写作 教学模式 写作知识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难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广大语文教师也在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方法,希望能够以此来优化授课环节与成果,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阅读教学活动当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阅读教学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其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有创意地阅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意阅读,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使其达到高层次阅读,最大化地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同时促进其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创意阅读充分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从而促使阅读
期刊
【摘要】教育理念在不断革新也使得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去提高他们自身的学科素养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而在高中英语的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两项比较基础的学习技能才能算得上掌握了英语的学习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在英语核心素养的影响下如何去有效的开展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120-02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也是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如何将朗读变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领语文学习走向更深远的新意境,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讲多读,以读代讲。  一节优秀的语文课,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就显得生硬而枯燥。所以,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精
期刊
【摘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途径。阅读教学工作的完成,与学生们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的取得紧密挂钩。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阅读教学的作用的体现更多仅仅停留在教师们的教案、论文和教学大纲之上,并未走到实处,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对阅读的重视仍然只是纸上谈兵的空话。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作者将从自身实际教学工作出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在不断推进和发展,其学科地位日常明确,学科规模得到拓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其学科研究范围初步形成,立场坚定,且内容丰富明确;其学科建设得到推进,研究方向和队伍日趋稳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 改革开放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90-01  中国在改革开放4
期刊
【摘要】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公民能力实则需要在公共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但儿童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公共生活中,他们参与的主要是学校、班级准公共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通过聚焦校园、班级准公民生活培养学生初步的公民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班级准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既十分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