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诉悲情 微露心声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扛鼎之作,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文章追忆了作者往昔的读书生活,再现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生活片段,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如泣如诉。物是人非、苍凉萧瑟之感潜藏在无声的文字中,言有尽而悲无穷,同时隐隐表露了作者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之伤。
  一、家庭破败之悲
  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宗宣德年间担任太常寺卿,一度荣耀显贵,声威并重。但人世沧桑,归门子辈官运不济,科举无望,未能延续祖上的光荣,光耀门楣。曾经人丁兴旺、风光无限、完整和谐的大家庭日趋衰败寥落,各房独立门户,偌大的一个庭院变得四分五裂,凌乱萧条。作者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寥寥数语,以极简约的笔墨描绘出先前大户人家的祥和安宁,又以“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简练的细节描绘出业已破败衰颓、支离破碎的世家门第的迟暮景象。在平淡的对比中,抒发了“繁华落尽皆苍凉”的世族之悲。身为这个破落家庭的子孙,归有光怎能不黯然至于泣下呢?一砖一瓦总关情,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悲痛哀伤之情抑不可止。
  二、亲人早逝之悲
  (一)慈母辞世之悲
  母爱如空气,当它弥漫在你身边时,也许你并未细心觉察到它的存在,可是就在你蓦然回首去追寻它的一刹那,你才发现,原来那悲伤的泪水已经在心中悄然落下。当同龄的孩子还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只有八周岁的归有光已迎来了人生的暴风雨,承受了生命中之不能承受之重。年仅二十六岁的母亲便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她心爱的孩子,留给作者的只是绵延无尽的悲恸。因为母亲去世时,作者还小,对母亲的记忆不很清晰,而那位老妪曾经服侍过两代人,对祖母和母亲甚是了解,借助老妪来追忆母亲,是自然贴切之笔。“儿寒乎?欲食乎?”, “娘以指叩门扉”。作者以极平淡之笔撷取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语和平常动作,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关切之情。着墨不多,话语平常,只勾勒出人物粗疏的身影,虽已隔世,但恍如昨日,依稀可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悲切。林纾在选评《古文辞类纂》中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二)爱妻离世之悲
  对归有光而言,母亲和妻子是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女人。母亲给了他博大的母爱,妻子给了他脉脉的温情,但命运似乎在故意捉弄他。先夺走了他慈爱温和的母亲,后又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爱妻。流年似水,小轩尚在,而伊人安在哉?追忆往昔,作者和妻子琴瑟相合,感情甚笃。文中虽没浓墨重彩地描绘夫妻恩爱情深的画面,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和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的细节,貌似平淡,但字字含情。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当他沉浸在甜美幸福的婚后生活,还未尽情消受时,这种夫唱妇随,情意绵绵的欢乐生活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而不复返”了。“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爱妻离世后,自己又身染疾病,生活中一连串的不测风云,沧桑变故,怎能不让作者悲不自抑呢?此后,作者又常年漂泊在外,陷入了生活的困顿、寂寥、落寞和悲苦。文章末尾,作者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在当年爱妻亲手栽植的一棵枇杷树上。而今枇杷树 “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日俱长,缠绵不尽。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爱之最深,痛之最深。“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语)“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方苞语)。
  三、功名未就之悲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日趋衰败的世族家庭,自幼聪颖绝人。九岁能文,自束发,便日复一日地在轩中闭门苦读,“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承载着振兴家业,光耀门楣的重任。惨淡经营,苦心孤诣,行走在求取功名的路上。因其才情,年迈的祖母对这个孙儿无比疼爱:“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也因其才情,因其祖上在朝中做过官,因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看到了希望,祖母对这个孙儿又寄寓了厚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个渴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并孜孜以求的读书人,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未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上的显贵与荣耀,完成中兴家庭的重任,这才是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回顾自己多年来的科举之路,内心的期望和现实的反差让作者悲痛欲绝、悲不能已。因此怀才不遇、功不成、名未就,才是作者心头最深的伤。
  (作者单位:如皋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深谙医理,精心研究宫廷秘方,时常为自己和他人开方下药。他热衷以热熨疗法救急治病,深受其益,并在日記中屡屡记述自己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诸如“午后发热,以砖炙两足,稍舒”“夜积食,胃脘胀,以热砖熨之”“腹痛,以盐熨之”“胁痛,以醋炒麸皮熨之,稍定”。此外,有一年,翁同龢双目受风,痒而痛,“以桑叶加朴硝熏洗”,后又以夏枯草洗,目疾稍愈。“受寒,胸闷口腻,头痛脚酸,以
我体检做B超时发现了一个7毫米×4毫米大小的胆结石,可是5年前我已手术切除了胆囊。请问,胆囊切除后为何还有胆结石?  浙江绍兴 罗 丽  胆囊已切除,残余胆囊再次产生结石的现象虽不多见,但也不可忽视。这种残余胆结石,往往已经充盈了整个胆囊管或者残余的小胆囊,发生癌变的风险较高。此类患者若有不适或有类似胆囊炎症状,更须引起重视。  胆囊切除后,胆结石从何而来呢?原因大致如下:①患者本身为胆结石易患体
摘要:这里的“互文性”是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由法国文艺批评家提出,认为:没有绝对“原创”的作品,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合,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这种“互文性”文本解读的策略,找到和发现与课文相关联的文本,进行比较閱读,“以诗解诗”,使我们的教学从过去狭隘的“就文解文”中,得到自然而然的开放和提升。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解读;课堂教学;比较阅读  这里所谓“互文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现代社会中,有很多老人非常独立,认为自己即使老了,自己也能照顾好自己,不需要麻烦子女。  八十多岁的李姨前日突发胸闷,晕倒在医院门口,医护人员立刻将其送往急诊室。經检查,医生建议立即手术,此时李姨已经清醒,医生赶紧询问其家人的联系方式,但李姨拒绝了,称担心打扰儿子工作。但手术需家属签字,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增加李姨的生命危险,最终在医护人员的多番劝说下,医生终于与李姨的儿子取得
摘 要:以小说《贝芬的森林》为例,针对学生在文本解读时出现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抛开文本的一厢情愿式的“过度解读”与另起炉灶式的“个性化解读”均属不适度的阅读姿态,提出紧扣文本、字斟句酌、品词析句地进行文本细读,方为尊重与聆听文本及作者的适度的阅读姿态。  关键词:文本阅读;适度解读;过度解读  进行小说单元教学,我为学生补充了女作家立夏的一篇小小说《贝芬的森林》。我特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小说中
【摘要】文章从高校内部结算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我国高校内部结算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高校内部结算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期通过加快高校内部结算信息化建设研究,全面推进高校内部结算现代化建设进程,更好地为数量到质量转变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服务。   【关键词】高校;内部结算;信息化    为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作为 “十一五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横向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在战略定位、空间互动、区域协调上形成事实性并列。然而,从历史演进和现实运行来看,作为“极核”的成都和重庆,竞争特征突出、“一枝独秀”“双核独大”的问题十分明显。发展模式趋同性、产业结构同质性、外部辐射弱质性等问题,使
一、教学定位  (一)新课标要求  1.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写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了解事物的特点,照纹劈柴、对症下药方能斧落柴开,药到病除。读诗也一样,先要把握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依据特点有针对性地解读。下面是笔者归纳的古代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阅读对策。  1.出于诗歌押韵和平仄规则的要求,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常出现词序、语序的颠倒,所以我们读诗时要注意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理顺倒装句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多处词序语
王士雄,浙江海宁人,曾移居杭州、上海。少时家贫,潜心研究医学,著有《随息居饮食谱》等十多部著作。“随息居”是作者晚年客居上海时的斋名。《随息居饮食谱》是作者几十年的临证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王氏不但擅长治疗温病与内伤杂病,而且受其曾祖父王学权的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饮食疗法,根据前人理论与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编纂成《随息居饮食谱》,全书共收集日常饮食物品330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