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t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拓思路,要抓“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三个问题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知,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论历史现象、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等能力。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贯通”,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抽象与概括水平,能够“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中随机应变,不为习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设计问题时应注意:①设问的角度要灵活。②问题要含有多个答案或具有多种解决方法;寻找这些答案或方法需要学生作发散性思维操作。③问题具有迁移价值。具体可设计“发散式”,“辐集式”,“变换式”等历史问题。
  1,发散式问题。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
  2,辐集式问题。辐集式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
  3,变换式问题。即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例如,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人超的原因有A,中国封建生产方式落后B,英国工业革命完成c,大机器生产的商品占优势D,英美商人的鸦片走私。此题如果是多项选择,答案为ABCD;如果加上“根本原因”这个限定词,则答案为A;若改为“直接原因”,那答案为D。这样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结论就不同,从而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和方法来学习历史,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通过它可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它是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精神支柱。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共有的思维类型之一,是每个人或高或低,或显或隐都具有的一项基本素质。历史教学中设计带有创造性思维问题时应注意:①学生需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依据,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多在总复习阶段进行。②设计问题必须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之中。③必须以探索性的问题为切入点。
  1,联想与综合。联想就是对历史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流动,并引导学生把部分和个别的历史现象,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总结,明确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认识。
  2,分析与比较。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列出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通过分析可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战争胜败不完全取决于军队多少,有时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3,归纳与推理。归纳推理就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例如:汉高祖刘邦采取哪些“休养生息”政策来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学生在启发下答出:汉高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看到农民战争的巨大力量,“以亡秦为鉴”,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汉初的繁荣。而封建王朝到了后期,统治阶级日趋腐朽,生产关系又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又会导致农民起义,致使旧政权垮台,开始新的王朝。由此得出结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也是封建社会周期性震荡的根本原因和客观规律。
  
  四、历史问题设计与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的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应立足于对已知的事物敢于质疑、探索和提高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自我检查和监控能力。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应经常提出“是非判断式问题”和“自我监控式问题”。
  1,是非评判式问题。指能够质疑置疑,靠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勇于探索。例如:唐代诗人胡曾在《汴水》一诗中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让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隋亡原因史实的认识,
  2,自我监控式问题。指能够使学生客观衡量问题中限制因素或条件,养成不断反省自己思维的习惯,基本着眼点在于使学生能正确地矫正自己思考线索或方向。帮助学生注意分析问题的条件,矫正思维方向,以形成正确的思路。
其他文献
学数学需要有个好记心,概念要记,定理、性质要记,公式要记,但更得有介好记法。如此,才能记得牢,记得活。很多人都说,数学公式、定理记不住。我想其主要原因是记忆不得法。那么,学数学都有那些好的记忆方法呢?就此,谈一谈我的体会:
期刊
化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师生间动态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对教育目标作出积极的应答,从思想、情感和行动上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准绳,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相应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多向传递和互相作用,以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动态活动的过程,是师生间最直接、最有关效、最有影响力的交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智
期刊
数学活动离不开观察,敏锐的观察力能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容易产生联想,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并能启发和开发创造思维活动。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的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观察的对象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并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作法。
期刊
讨论法是间接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真正的讨论中,学生应该比教师说得多,但在讨论中并不是不断地说“废话”,而应是有特定目标和各自独立思想、观点的。笔者就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讨论方法的应用。    一、任务组式讨论法    任务组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或完成某个项目的小组,它不像其他类型的讨论,任务组中的学生都处在任务和活动中,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和任务。在化学实
期刊
我们知道: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长久以来,由于政治课理论性强,且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使学生感到政治难且空而无用,所以对学习思想政治少有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思想政治课以其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贴近学生生活、实用且有很强的时代感,但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依然存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
期刊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有时候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学上的脱胎换骨和创新是形势的需要,我想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舍”与“得”。  首先我觉得就是教学理念的舍与得。“舍”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得”就是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不仅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的问题,传统总是有它根深蒂固的
期刊
有些学生认为:初中地理不好学,不好记。的确,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时有限,要想全记住,如果采用一般记忆硬背形式的简单机械记忆法,那就太耗费精力了,效果也不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而不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多想办法,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克服记忆中的困难。下面是几种有效的记忆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趣味记忆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
期刊
《少年闰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下面,我们以此文为例,具体谈谈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抓住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训练项目。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人物特点”,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因为外貌描写是静态描写,而动作和语言则是动作描写,这样便很好地揭示
期刊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授之以渔。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职责。    一、教师范读,用真情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