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行善,达至三赢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现今餐后打包,已成习俗,如若剩余一大桌菜扬长而去,反遭人白眼:“乱摆谱”“不环保”。
  其实上海人早有这种食物回收意识,否则觉得太罪过。早几十年外出就餐,餐厅无打包服务,就餐时就带上一饭盒、广口杯之类,请客的主人家还会带上钢精锅子,又得掩掩遮遮,怕客人见了不好意思——人家不敢吃呢!但事实是上席后汤汤水水总会剩下一大半,不带走太浪费了。
  
  一、英国食物回收日惠2.9万人
  说到食物回收,是低碳生活很重要一个方面。其实食物回收不仅体现在餐桌上,其牵涉面可以很广。最早正式打出食物回收(Fare Share)计划的是英国,成立于1994年。该计划从各地食物供应商那里收集供应过剩、包装不符标准及即将过期并预料在这期间不一定会销得出,且肯定没有变质的食品,转送至全国12个地点逾530个受惠慈善团体,再由团体为露宿者、孤儿院、孤老院及低收入者提供热餐。至今,每天受惠人数达2.9万人。
  此举主要是为社会弱势群体供应现煮热餐,热餐供应吸引弱势社群成员聚集在慈善团体机构,让他们互相间可有交流沟通互勉互励的机会。
  
  二、港慈善团体“食德好”
  推出十元六菜扶贫餐
  去年5月开办的位于九龙太合的“食德好”职工盟培训中心是全港首个推行食物回收计划的慈善公益团体。
  该机构每天派员去菜市场或食物供应商收集即将过期或因包装不合要求而滞销及卖剩的新鲜食物。广东人爱吃新鲜蔬菜,一般街市收档前摊主为求脱销,总会低价将卖剩的鱼蛋蔬菜出售,再脱不了手,就扔了(可能香港天气太潮热的原因),次日再进新鲜的货。这些食物收集后经过严格分类仔细筛选,入冰箱次日再煮成新鲜热菜,每日为60名低收入者提供收费仅十元的六菜一汤午餐。拣剩的食材再分送到流浪动物收容所,实在不能再用的才入桶送往有机堆肥,真正的物尽其用!
  “食物回收”远不仅限于菜市,超市、杂货铺、水果店甚至西饼店都为回收对象。香港西饼店下午五点起全部打七折,再销不完,到晚上七八点,就全部扫入垃圾袋扔了。食物回收人员就会在六点前说服店老板捐赠给慈善机构,再送往相关养老院或有关慈善机构,还赶得上作他们晚餐的饭后甜品。
  其实“食物回收计划”受惠的不仅是弱势人群及获发食物的慈善团体,也制造了一批就业机会。他们多为低学历中年人,从事这项富有爱心的工作,既令他们得心应手,也因同病相怜而倾入更大的工作热忱:同是天涯沦落人嘛!众多捐出剩余食物的商家既做了好事,也省却了每天清理倾倒的麻烦。特别超市,经常要为过期食品销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今一些超市(包括西饼店及一些商家)与食物回收计划团体有长期合作关系。香港环保局副局长潘洁表示,食物回收计划有助减轻香港的固体废物处置。因为现今每日送往三个堆填处的厨余已近3000吨,这将造成堆填区四五年内便会填满!食物回收计划还可监督超市必须将过期食品送至专门地销毁,这是一项十分庞大而繁琐的工作。有的超市老板嫌麻烦,就随便将其丢弃,容易被不法之徒拿去更换过期日期倒卖,坑害大众健康。
  
  三、“食德好”计划迄今
  令1.4万人受惠
  “食德好”计划受惠对象多为低收入居民,起先担心这是收来的“垃圾食物”,怕吃了不健康,但凡尝过都赞不绝口。
  其实食物回收并非残菜剩饭,食材都经认真筛选,其中有35%因不宜食用而转送至有机农场做堆肥。
  因为每日回收的食物无法预计,所以工作人员要到每晚8时后才能定下翌日餐单,还得花心思搭配。例如水果店里多收了杨桃一下吃不完,就做成杨桃酱作饭后甜品,哈密瓜多了就切好撒些许盐,次日做餐后水果。
  初时来“食德好”计划吃十元六菜一汤套餐的低收入者爱面子,觉得没有尊严,好像来讨残菜剩饭。工作人员就鼓励他们:“你们也是施予者,为减少固体废物污染出一份力,也在参与低碳生活。”计划至今,已有逾1.4万人次受惠。
  
  四、“四朵金花”不辞劳苦
  被称“美女厨房”
  前文已述,食物回收的工作量十分大,全靠义工去各街市收菜。初时有些菜档老板以为他们收了菜再做转售,也有因义工们操作不熟稔而将收在箩筐里的菜倒泻一地弄得马路上交通堵塞……一些义工觉得自己犹如“捡垃圾”的,除了狼狈,还得面对歧视和羞辱,工作量又大,回到中心后还要筛选分类和设计菜单,十分辛苦。特别中心四名五十开外的中年低学历妇女,她们是受薪的,初时是为解决失业有点收入进中心的,十分不适应这份工作。晚上忙完归类筛选后已至午夜,次日早上9时还要来上班准备午餐。时日久了她们与周边菜市卖蔬果摊档的都建立友好关系,连猪肉摊主都会主动把肉骨头油氽猪皮给她们,并为“食德好”这四位常驻的中年妇女起名“四朵金花”。而常在附近的拾荒婆更称她们为“美女厨房”,因她们心好,常常免了拾荒婆的饭钱。她们认为,拾荒婆也在帮助清洁城市,协助低碳生活的推广,城市如果没有她们拾荒,资源的巡回使用及物尽其用的推广受相当影响。她们也在为环保出力。
  香港人虽然饱受金融危机之累,但一众小百姓仍尽其微力为社会送温暖,这就是香港为什么能在短短60年间腾空飞跃而成公认的发达地区。这就是香港精神。
其他文献
茶来源自中国,后传入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并为世界所了解、接受和发扬。其实早在百年前,中国茶就已与世博结下情缘,特别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茶品有数十类之多。信阳毛尖获得了金奖,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在很久以前,信阳这个地方并没有茶叶茶树。有一年,这里的乡亲们患上了一种名为“疲劳痧”的怪病,这种瘟疫传播迅速。附近的村庄里住着一位善良美丽又勇敢的姑娘,她踏遍群山,寻求草药,希望能
期刊
江礼: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长期担任美食评委,还写了不少美食著作。现为法国美食会会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海派饮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语》、《老馋游记》。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乐于网上烹饪,以食会友,自得其乐。    老汉去年六十六  老汉我去年六十六,按沪俗,要吃女儿做的六十六块肉,然我命中无女。思虑之下,邀请六十六位大厨,每人做一个以荤料为主要食材的菜。  宴毕,我对提调全
期刊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上海作协会员。陆续出版《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屡登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广泛转载。    “疗愈”在日文中有解除痛苦、伤痛复原之意。爱媛虽然目前在中国国内知名度不高,但其特殊的日本风情就像天生具有抚慰人心的功能,让人在旅途中不断发觉自己的生命原力,身心都能得以抚慰,痊愈。  我曾在爱媛呆过一周。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吸引着大批都市人远离喧嚣的钢筋水泥,走近淳朴自然的近郊乡村。当你品尝着地里刚采摘上来的新鲜蔬果,闻着农家大灶烧出的独有菜根香,呼吸着清新舒畅的泥土气息,生活带来的压力变得遥远,身心得以休憩。返璞归真的“农家乐”让你放飞心情之余,也感悟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春暖花开,到崇明住几日  (沈嘉禄,男,作家)    如今,田园景色越来越为都市人所向往,它时时在
期刊
对每个热爱户外旅游的朋友来说,一顿丰盛野餐,将是户外活动中最美好的时刻,它对保证团队饮食和参与人员的体力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野餐,或在荒野郊外,就地取材,或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口菜点搬到野外去,将都市文明丰硕的成果与大自然原生态完美结合,这是多么令人陶醉!    下期话题:黄梅天,“蒸笼”里的美食主张  “东方厨情”互动栏目升级至网络版博客,读者留言可至博客:http://blog.sina.
期刊
孔明珠:上海女作家,杂志编审。已出版《东洋金银梦》、《上海闺秀》、《孔娘子厨房》、《七大姑八大姨》、《上海妹妹》、《煮物之味》等著作。作品以小说、散文、随笔创作为主,近年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    净菜既没什么黄叶需要拣净,也没什么泥土需要洗了又漂,漂了又浸,可是炒了以后吃在嘴里却有些索然无味。缺少了什么呢?现代蔬菜业基地,想来阳光是隔着棚的,肥料是化学的,水是计划供应的,泥土是专门配置的。一切都
期刊
王芸洁: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务外资企业。现定居美国,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职业女性成功转换角色为全职妈妈,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饮食健康。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是朋友们的“育儿宝典”。    已故艺人肥肥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起她怀上女儿欣宜后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导致一天要验血糖八次。那种个个手指都被戳成红豆沙的造型,在一些谈话节目里,骗倒过很多女人的眼泪。我也是那段经历的过来人,却说啥也哭不出来,
期刊
如今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外出赏花时别忘了捡几朵落下的桃花,对付身体的小毛病,它可有特殊的本领。  落地桃花泡水可润肠  现在很多人由于久坐缺少运动,造成了代谢缓慢,体内废物堆积,往往腰腹部臃肿,脂肪堆积,长期下来还可能导致肤色暗沉、精神不振。桃花中的微量元素可有助人体排出毒素,通便消肿。每天不妨用自然落地的桃花泡水喝,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积极地代谢,还能化解腰腹部赘肉,恢复苗条腰身。  桃花瓣面膜美肤
期刊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一、  啖早茶,广东话中“啖”意为“享受”。笔者在香港长大,上世纪90年代始又移居香港十来年,真的佩服了香港人一个“早”字。说起来香港是个不夜城,大部分百姓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清晨五点天刚透亮
期刊
薛理勇: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闲话》、《食俗趣话》、《说鱼道虾》等。现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植物出生的嫩苗长在顶端,因而汉语中的“头”也可以指植物的嫩芽或嫩叶,最常见的就是苜蓿的嫩叶——草头。除此之外,当推马兰头、枸杞头和香椿头了。    马兰头  李时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