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播报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的国外乐团并不多,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算是正宗的交响乐团(另外都是歌剧乐团)。17日晚,该团与世界小提琴演奏家中的“当家花旦”希拉里·哈恩合作,在保利剧院举行了音乐会。
杰弗瑞·瑞安的《光的线性》是一首不错的现代作品,音乐听起来奇异但不艰涩。用作曲家的话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念是受了视觉感观的影响,即可见到的光的造型、明暗和色变。他把这一切视觉上的感受转换为听觉,用交响乐的音色调控及和声变化,将光的直射、散射和折射效果展现出来。我认为瑞安的想法和实际效果都挺好,这样的作品听起来能使人联想到科幻影片的音乐,或是什么悬念大片中的经典插段。
希拉里·哈恩当晚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位小提琴才女名气极大,但却是第一次来中国。记得看过国外的评论说她的演奏沉稳冷静,而我的感受则是冰冷沉重。当晚音乐会过后,我对她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印象,其一,她的功力很深,技巧扎实、音色漂亮。整部协奏曲拉得严谨规范,就连细节上都做到了音准和音色的到位。她的左右手技术均衡,左手手指颗粒性强、音准把握大,右手运弓扎实饱满、松弛自然,因而奏出的声音圆润透明且晶莹亮泽。其二,哈恩可能是最没有“音乐感”的冷派演奏家,她拉的“老柴”除技术到位、音色纯正外,毫无激情可言,第一二乐章的抒情段落,她的演奏就像一个古典淑女的娓娓叙述,冷得让人无法接受,至于俄罗斯音乐大起大落的感情流露,忧郁与辛酸、甜蜜相融的歌唱性,就更与她不沾边儿了。有好几次我真的昏昏欲睡了。然而哈恩在返场中却给我带来了惊喜,她拉了两首巴赫无伴奏片断和一首意大利小品。都是极古典的音乐,那真是棒极了,尤其是第二首巴赫的吉格舞曲,她的演奏如行云流水,音乐既严谨又漂亮。看来,哈恩选“老柴”作正式曲目是个失误,她根本不适合演奏那种风格的作品。
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在上半场的表现像个“温良恭俭让”的绅士,演奏上很文但并不雅。为哈恩协奏时音响的力度把握得不错,不“压”独奏且与独奏有所融合。这都与指挥布拉姆维尔·托维的掌控有关。
音乐会的下半场,托维手下的温哥华交响乐团立刻变成了一个活跃的绅士,且粗犷、激烈而勇猛。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是他们当晚的重头戏,实在地讲,乐团的演奏很不错。托维好像是一个善于掌控和平衡音响的调配师,整个乐团被其调理得厚重而富有立体感。“普罗”的舞剧音乐对比很强烈,抒情段落、诙谐段落和激烈段落加在一起,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温哥华交响乐团在托维的指挥下,将作品中的特点表现得生动流畅,一些著名的技术困难片断也都基本完成得干净到位,应该说,乐团的真实水平在这部作品的演奏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作为闻名已久的,加拿大三大乐团之一的温哥华交响乐团,此次给人的总体印象却是二流的水准(返场时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和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水”得不行)。首先,乐团的演奏缺乏严谨,没有统一而有个性的声音特点,各声部的音色以“散”居多,整体上显得粗糙。与欧洲优秀乐团相比,在精致上有着一定差距,技术上虽能到位却不能说精湛,况且还有着像小号这样令人担心的声部。
托维的表现很洒脱,控制乐团的能力也不错,但总感觉难以赋予乐团一种威严的震慑力,这也是致使该团欠缺欧洲顶尖乐团强大凝聚力的原因之一。“绅士”的乐团与“冰冷”的哈恩,这就是我对温哥华交响乐团音乐会的印象。■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的国外乐团并不多,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算是正宗的交响乐团(另外都是歌剧乐团)。17日晚,该团与世界小提琴演奏家中的“当家花旦”希拉里·哈恩合作,在保利剧院举行了音乐会。
杰弗瑞·瑞安的《光的线性》是一首不错的现代作品,音乐听起来奇异但不艰涩。用作曲家的话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念是受了视觉感观的影响,即可见到的光的造型、明暗和色变。他把这一切视觉上的感受转换为听觉,用交响乐的音色调控及和声变化,将光的直射、散射和折射效果展现出来。我认为瑞安的想法和实际效果都挺好,这样的作品听起来能使人联想到科幻影片的音乐,或是什么悬念大片中的经典插段。
希拉里·哈恩当晚演奏的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位小提琴才女名气极大,但却是第一次来中国。记得看过国外的评论说她的演奏沉稳冷静,而我的感受则是冰冷沉重。当晚音乐会过后,我对她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印象,其一,她的功力很深,技巧扎实、音色漂亮。整部协奏曲拉得严谨规范,就连细节上都做到了音准和音色的到位。她的左右手技术均衡,左手手指颗粒性强、音准把握大,右手运弓扎实饱满、松弛自然,因而奏出的声音圆润透明且晶莹亮泽。其二,哈恩可能是最没有“音乐感”的冷派演奏家,她拉的“老柴”除技术到位、音色纯正外,毫无激情可言,第一二乐章的抒情段落,她的演奏就像一个古典淑女的娓娓叙述,冷得让人无法接受,至于俄罗斯音乐大起大落的感情流露,忧郁与辛酸、甜蜜相融的歌唱性,就更与她不沾边儿了。有好几次我真的昏昏欲睡了。然而哈恩在返场中却给我带来了惊喜,她拉了两首巴赫无伴奏片断和一首意大利小品。都是极古典的音乐,那真是棒极了,尤其是第二首巴赫的吉格舞曲,她的演奏如行云流水,音乐既严谨又漂亮。看来,哈恩选“老柴”作正式曲目是个失误,她根本不适合演奏那种风格的作品。
加拿大温哥华交响乐团在上半场的表现像个“温良恭俭让”的绅士,演奏上很文但并不雅。为哈恩协奏时音响的力度把握得不错,不“压”独奏且与独奏有所融合。这都与指挥布拉姆维尔·托维的掌控有关。
音乐会的下半场,托维手下的温哥华交响乐团立刻变成了一个活跃的绅士,且粗犷、激烈而勇猛。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是他们当晚的重头戏,实在地讲,乐团的演奏很不错。托维好像是一个善于掌控和平衡音响的调配师,整个乐团被其调理得厚重而富有立体感。“普罗”的舞剧音乐对比很强烈,抒情段落、诙谐段落和激烈段落加在一起,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温哥华交响乐团在托维的指挥下,将作品中的特点表现得生动流畅,一些著名的技术困难片断也都基本完成得干净到位,应该说,乐团的真实水平在这部作品的演奏中得到了体现。
然而,作为闻名已久的,加拿大三大乐团之一的温哥华交响乐团,此次给人的总体印象却是二流的水准(返场时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和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水”得不行)。首先,乐团的演奏缺乏严谨,没有统一而有个性的声音特点,各声部的音色以“散”居多,整体上显得粗糙。与欧洲优秀乐团相比,在精致上有着一定差距,技术上虽能到位却不能说精湛,况且还有着像小号这样令人担心的声部。
托维的表现很洒脱,控制乐团的能力也不错,但总感觉难以赋予乐团一种威严的震慑力,这也是致使该团欠缺欧洲顶尖乐团强大凝聚力的原因之一。“绅士”的乐团与“冰冷”的哈恩,这就是我对温哥华交响乐团音乐会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