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甲骨文中的“ 1 ”字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wish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殷墟甲骨文“ ”在卜辞中的考释众说纷纭,以致对其内涵莫衷一是。基于穷尽式检索,通过分析字形与卜辞用例、对比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考释出卜辞中的“ ”应释为“籥”,本义是“排箫”,在卜辞中用为一种辅助祭仪,指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同时结合古文献说明籥祭的原始宗教含义,其实是源自古人对声音的崇拜,常使用音乐迎接神灵降临,祈求获得佑助。最后,从籥祭的目的、主体、对象、所辅助的祭祀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殷商时代籥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甲骨文; ;籥祭;宗教含义
  中图分类号: J609.2;H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087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12
   墟甲骨文中的“ ”过去一些甲骨文字典、词典或有关论著都有所涉及,但是各家对“ ”的考释众说纷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甲骨文中的“ ”作进一步的讨论,这不仅有助于弄清甲骨文“ ”的内涵,同时对殷商时代的宗教文化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一、甲骨文“ ”字考释
   卜辞中的“ ”字,主要有两种形体: 、 ,一般隶定为“龠”。从《新甲骨文编》的收录情况来看,卜辞“龠”以作“ ”形为常,主要出现在出组卜辞中,作“ ”形者只出现在宾组卜辞中。{1} “ ”是对原形“ ”的繁化,古文字繁化现象常见,如 (《合》 4885)— (《屯》 4885)、 (《合》 31022)— (《合》 12939反) {2} ,由此 、 应是一字异体。那么对“ ”应该如何考释呢?对此主要有五种说法:一是释为“单”, {3} 持这种说法的是柯昌济;二是释为“战”,持这种说法的是商承祚;三是释为“ ”,持这种说法的是陈梦家;四是释为“禴”,意思是“夏祭”,持这种说法的有陈邦福、李孝定;五是释为“籥”,意思是“编管乐器”,持这种说法的有郭沫若、李孝定、赵诚、孙海波。{4}
   我们认为,“ ”肯定不能释为“单”。这是因为甲骨文中已有“单”字,作“ ”形,像弹弓之形,与“ ”相差很远,不能释为同一个字。把“ ”释为“单”,从字形字义两个方面都讲得通,这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释为“战”也不可从。从字形上看,甲骨文“ ”字从没有以“戈”作形符的。从意义上看,“龠”是祭祀动词,指吹奏排箫以助成某种祭祀的辅助祭仪,可以出现在“宾”后,如“王宾龠,亡 ?(《合》 25752)”, {1} 它与“攻伐战斗”的意义完全不同。释为“ ”也不可从。从字形上看,甲骨文“ ”字从没有以“走”作形符的。从意义上看,“龠”是一种辅助祭仪,“ ”是“向前登”的意思,二者意义完全不同。释为“禴”也值得怀疑。传世文献中“禴”是“夏祭”的意思,如《说苑·修文》:“春祭曰祠,夏祭曰禴,秋季曰尝,冬祭曰蒸。” {2} 但是甲骨卜辞中“龠祭”有在十二月举行的,如“……大甲彡龠祡,亡尤?在十二月。(《合》 22789)”,还有在十月举行的,如“王宾中丁彡龠亡 十月。(《合》 27178)”由此可知,卜辞中的“龠祭”与传世文献中的“禴祭”不同,“龠”不应释为“禴”。
   郭沫若以为“ ”像“编管乐器”,释为“籥”,疑為排箫,但未找到“汉以前箫为编管的证据”;李孝定亦以为像“编管之器”,在卜辞中用为“用乐祭祀”。我们以为将它释为“籥”是可信的,从其形体所表示出来的意义来看,“ ”像两个空头管并排用以吹奏的排箫。
   从字形上看,“ ”像两个空头管并排用以吹奏的乐器。芦颖以为:“排箫是把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用粘接、捆绑、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乐器,在音管的内部用蜂蜡或软木塞堵住。” {3} 甲骨文“ ”的形体与排箫的形制十分吻合,由此 “龠”应释为“籥”,指排箫。
  “籥”字,《顽石卢经说·说籥》云:“管如笛而小,并两而吹之。” {4} 《顽石卢经说·乐器杂说》又云:“籥本古器,遭秦灭学入西凉。羌人得之,欲神其事,托为龙吟水中之说。然得其器而不知其名,但裁以当笛而已。逮君明加孔为笛,世人赞笛之妙,而不复求籥之制。” {5} 从上述材料可知,籥本是排箫,由于秦始皇暴政,籥传入西凉,经羌人裁开变成羌笛,人们爱笛声之美妙,不再使用籥。由上述材料可知,籥的演变关系如下:
  籥(编管)?邛羌笛(两管)?邛汉唐笛(单管)竖箫横笛
  因。“籥”本义为排箫,“ ”正像排箫之形。
  结合考古学成果来看,王子初说:“骨排箫最多由13根骨管组成(见图1),从长到短依次排列,其中有三根短管仅存一部分,在完整骨管中,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 {6} 岳冰以为:“出土时有明显的人字形带束痕迹,可知骨管是由宽带束在一起的。” {7} 可见,排箫的考古实物与甲骨文“ ”的形体十分相似,甲骨文“ ”正像用束带固定住的并排的空头管之形。
  图1 商晚期排箫
   从卜辞辞例来看,甲骨文“龠”在卜辞中,常与祭祀动词“彡”搭配使用,这与“鼓”的用法相同,例如:
  (1)乙酉卜,即贞:王宾龠,亡 ?(《合》 25752){1}
  (2)戊戌卜,尹贞:王宾父丁彡龠,亡 ?(《合》 23241) {2}
  (3)乙巳卜,旅贞:王宾戔甲彡龠祡,亡尤?(《合》 22882)
  (4)王宾鼓,亡 ?(《合》 25238)
  (5)辛亥卜,出贞:其鼓彡告于唐九牛?(《合》 22749) {3}
  对比辞例可知,“龠”与“鼓”语法位置相同,二者语法意义应该相类,“鼓”是一种祭仪,击鼓奏乐以助成祭祀 {4} ,那么“龠”也应该是一种用以助成祭祀的奏乐活动,因此“龠”应释为“籥”,在卜辞中是动词用法,意义是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   下面再从“籥”的写法与使用频率两个方面对殷代籥祭进行历时考察。第一,“籥”字的写法因时而异(见表1)。
  由表1可知,甲骨文“ ”主要出现在出组、何组、黄组卜辞中,也就是殷商中晚期,这说明甲骨文“ ”的文字记载材料与太清宫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
  第二,各个时段举行籥祭的频率不同(见表2)。
  从表2出组、何组、黄组三组可知,籥祭主要在殷商中期举行,占86.3%。直到殷商晚期,籥祭还在举行,这主要是因为排箫成为了殷商中期以后的主要乐器,而且演奏日益成熟。
  文章首次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全面考察了甲骨卜辞中的“ ”,卜辞中“ ”应释为“籥”,是指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的辅助祭仪,不仅弄清了殷墟甲骨文“ ”的字形与含义,同时对殷商时代的宗教文化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二、从甲骨文“ ”字看殷商宗教文化
  上文的考察指出,甲骨文“ ”字应释为“籥”,指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古人要用奏乐祭祀神灵呢?
  前文对“ ”字的考察结果,使我们倾向于释为“籥”字说,这一观点主要是来自于字形分析及与传世文献对比的结果。其实,还有一些古文献资料可以进一步支持这一观点,并可以从中找到奏乐与祭祀神灵之间有联系的解释。例如:
  《礼记集说》:“乐由阳来,则凡声皆阳也。盖人之死也,魂气归于天,非求诸阳不足以报其魂也……鬼神处于天地之间而不可度,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之而已。” {1}
   《北堂抄书·郊祀十九》:“作乐降神。” {2}
   《大学衍义补》:“吴澂曰:‘礼神者,始告神时,荐于神座也,荐之在于作乐迎神。’之后郑氏云:‘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是也。’” {3}
   这些例子证明,古人奏乐以祭祀神灵的原因是古人认为乐声与神灵都属于阳,用乐声可以与神灵通话,达到诏告神灵的目的,并用音乐欢迎神灵的降临,使神灵心情愉悦,进而满足人们的祈愿。以上的分析说明了甲骨文“ ”字含义以及与祭祀神灵的关系。但这种分析只是表层的,还可以作一些深层的分析。一般说来,在没有出现更早的文字前,只得认为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的文字,因此也不能否定“ ”字很有可能只是在商代时才造的字。然而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得出“奏乐祭神”这个概念是商代时才出现这样的结论, {4} 也就是说,先民应该先有奏乐祭神的概念,后采用不用方式奏乐,有鼓祭,有籥祭等,最后用文字记录每一次的祭祀情况。奏乐祭神的观念在创造“籥”“鼓”“庸”等字之前就已经存在。但要证实中国在什么时候有了奏乐祭神的观点还是十分不易的,之下我们的考察也仅仅是一种审慎的推度。
   从有限的文献资料来看,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时期应该已经有了奏乐祭神的观念。如《尚书集注述疏》中有记载云:“舜命诸臣而夔独有言者,舜言乐感神人,其义至微,夔不言无以发明之也。” {5} 又如《乐书·磬师》中说:“舜命夔典乐,击石拊石以象上帝之玉磬之音。” {6} 再如《乐书·商颂》:“凡尚声为众乐所依而已,商乐以磬为主,故言依我磬声;舜乐以箫为主,故言箫韶九成。” {7} 这说明远古时期已经有奏乐祭神的事情了,而且排箫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三、殷代籥祭的相关问题考察
   下面本文在上文的基础上,从籥祭的目的、主体、对象、所辅助的祭祀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殷商时代籥祭的相关问题。
  (一)籥祭的目的
   殷商时代的人为什么要向神灵举行籥祭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人间的祸福是由神灵掌握的。在殷人看来,奏籥欢迎神灵降临,使神灵心情愉悦,神灵就不会降祸。例如:
   (6)王宾彡籥,亡尤?(《合》 22748)
  (7)乙卯卜,出贞:王宾籥,不遘雨?(《合》 24883)
  例(6)是贞问:王将为籥祭与彡祭举行迎导神灵的仪式,会有灾祸吗?宾,通“傧”,迎导神灵的仪式。{1} 本文以为“籥”是吹奏排箫以迎神的辅助祭仪,这也为读“宾”为“傧”提供了一个旁证。例(7)是贞问:王将为籥祭举行迎导神灵的仪式,不会遇到雨吗?例(7)是祈求不会下雨,在殷人眼中降雨不当也是一种灾祸。从例(6)(7)可知,举行籥祭的目的是祈求神灵降福。
  (二)籥祭的主体
   籥祭是由谁举行的呢?考察有祭祀动词“籥”出现的卜辞,可知所有籥祭都由殷王主持,例如:
  (8)乙酉卜,即贞:王宾籥,亡 ?(《合》 25752)
  (9)乙卯卜,出贞:王宾籥,亡尤?(《合》 25753)
  卜辞中所有籥祭都由殷王主持,表明殷王不但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的最高首领和祭祀活动的主祭者。
   (三)籥祭的对象
   从现有卜辞来看,受到籥祭的主要是殷代先王,有大丁、外丙、中丁、戔甲、南庚、小乙、兄己、父丁。如例(2)(3),再如:
   (10)戊辰卜,旅贞:王宾大丁彡籥祡,亡尤?(《合》 22762) {2}
  (11)王其宾中丁彡籥,亡害?(《合》 22855) {3}  (12)王宾南庚彡籥祡,亡尤?(《合》 23079)  (13)王宾小乙彡籥祡?(《合》 23112)
   (14)庚子卜,行贞:王宾兄己籥祡,亡尤?(《合》 41003)
   从以上卜辞来看,受籥祭的对象主要是殷代中晚期的先王,这与排箫这种乐器在殷商中晚期得到广泛使用有关。殷代人认为人类所得到的一切都归功于神灵的赐予,那么排箫在中晚期能够得到广泛使用,可能是因为是殷商中晚期的先王的恩赐,所以吹奏排箫迎接殷代中晚期的先王的降临,使神灵心情愉悦。
   (四)籥祭所辅助的祭祀
   籥祭所辅助的祭祀有彡祭、祡祭,例如:
   (15)王宾大乙彡籥祡?(《合》 22730)
   (16)壬申卜,大贞:王宾籥祡,亡尤?(《合》 25749)
   卜辞中“籥祭”与“祡祭”的举行,是为了助成“傧礼”,即“迎神之礼”。《通典·乐七》:“殷以乐降神,周以鬯降神,殷尚质,据天而起,先声乐乃灌地;周尚文,据地而生,先灌地乃击乐。” {4} 从材料可知,殷人先奏乐,然后燔柴,最后杀牲,都是为了迎接神灵的降临。
  结 论
   综上,甲骨文“ ”字大致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初民们出于对声音——这一能够与神灵通话之物的崇拜和迷信, {5}根据不同的乐器创造出了不同的音乐祭祀名称。也就是说,奏乐祭神概念的产生来自于初民对声音的崇拜。以上我们通过对“ ”字的考释,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原始社会气味奏乐祭神的来源:声音崇拜的问题。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一,甲骨文“ ”字,释为“籥”,意思是吹奏排箫以助成祭祀。
   第二,从对古文献的分析中得出,古人之所以奏乐祭神主要是由于对声音的崇拜,即古人认为乐声与神灵都属于阳,用乐声可以与神灵通话,达到诏告神灵的目的,并用音乐欢迎神灵的降临,使神灵心情愉悦,进而满足人们的祈愿。
   第三,从上文可知,籥祭的主体主要是王,这反映了殷王不但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的最高首领。受籥祭的对象主要是殷代中晚期的先王,具体说来是从祖甲到帝辛时期,這与排箫这种乐器在殷商中晚期得到广泛使用有关。殷代人认为人类所得到的一切都归功于神灵的赐予,那么排箫在中晚期能够得到广泛使用,可能是因为是殷商中晚期的先王的恩赐,所以吹奏排箫迎接殷代中晚期的先王的降临,使神灵心情愉悦。{1}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19-11-15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殷墟甲骨文译注与语法分析及数据库建设”(17ZDA299)。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0— ),女,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广东广州 510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从钢琴教育者的视角出发,结合新冠疫情期间给老年群体线上授课的经历与心得,分析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期线上教学的利弊,提出钢琴教育者应对“云教学”模式的策略,对疫情常态化下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老年钢琴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思路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线上钢琴教学;老年学员;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1 - 0090 -
期刊
2020年5月28日晚,由川音主办的“行走天府——大地艺术季”活动的首场演出在学校定点扶贫点广元市昭化区的昭化古城葭萌关城楼精彩上演。学校党委书记周思源,党委副书记侯钫,党委常委、副院长文云英,党委常委雍敦全、胡咏梅,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壮,学校宣传部、学工部、艺术处、成都美术学院和昭化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学校下派广元昭化区扶贫干部等参加了活动。   28日上午,在昭化区
期刊
2020年6月5日晚,四川音乐学院围绕抗击新冠疫情而创作的一部大型交响音诗《生命之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激情奏响。该音诗塑造了在疫情期间以医务工作者为代表,坚守抗疫一线各行各业奋斗者的群像,通过音乐描写了他们的不舍、艰辛、奉献和牺牲。这是全国首场以抗疫为主题、作品全部由高校原创的交响音诗公演。人民网、微博、云音悦等网络平台进行了直播。   整部交响音诗由“春之寒”“春之殇”“春之暖”“春之归”四大乐
期刊
摘 要:查尔斯·罗森在其著作《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展示了其无人能比的音乐洞察力和总揽全局的历史统摄力,书中认同并构建了“古典风格”这一历史概念,围绕三位核心作曲家,将其置于从巴洛克至浪漫主义这样一个逐步变迁的风格演变过程中来看待古典风格的混乱探索、成熟乃至向浪漫主义的转换。在一部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一个既是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又动态变化的风格演进旅程呈现在读者面前。罗森的分析阐释虽然是典型
期刊
摘 要: 中华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丰富的内容与内涵,需要广泛的研究和挖掘。以“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的建立、管理和发展为例,就中华传统音乐的研究提出见解和思考,旨在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研究、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华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研究;四川音乐学院;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据“学堂在线”国际版和“爱课程”国际平台相继于4月20日和4月28日在京发布,“学堂在线”國际平台首发109门课程,“爱课程”国际平台首发193门课程,全国53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和7所专业特色高校入选。两大课程国际平台的目标是汇聚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课程,为世界各国大学生提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与服务。  川音为此次首批上线的全国60所高校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专业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艺术院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师在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同时,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强化师生协作性和艺术实践性,不断探索和更新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专业小提琴教学模式、藝术实践、音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小提琴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艺术实践;人工智能;互联网+教学  创新小提琴教学模
期刊
5月20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国贵一行在川音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立云和党委常委、副院长孙洪斌的陪同下考察调研了成都城市音乐厅的场馆配置、设备功能等情况。   万丽君副司长在考察中表示,此行目的是為2021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行场地选址。她指出,成都城市音乐厅凭借科学的设计理念、高精尖的技术设备、功能完善的场馆配置,在西部乃至全国的剧场中都将占据非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里,传统乐舞分布亦呈多元分层一体化状态,云南各民族乐舞的分布亦是,且作为该乐舞格局的局部呈现出来。云南各民族乐舞的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可具体区分为跨区域性、区域性和地域性3个基本层面。其中,跨区域/国境分布和传播的舞种有象脚鼓舞、孔雀舞、瑶族师公舞(均分布于云南、东南亚及其他)等,区域性(跨地域、省区)舞种主要有花灯歌舞(自内地传入)、藏族弦子舞、打歌等。这些舞种不同程度
期刊
摘 要:弗朗茨·施雷克尔是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以歌剧为主,曾被称为德国歌剧的未来;其次是艺术歌曲,他一生共创作了49首艺术歌曲。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施雷克尔和他的音乐作品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忘了。近年来,人们开始对他的作品进行挖掘,已经正式出版了他的全部音乐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已被多位歌唱家演唱,并灌制成唱片正式发行。梳理其艺术歌曲,并挑选其中的《两首亡儿之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