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模块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55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课程结构由“7大领域→15个科目→146个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模块是最基本的课程单位,一般由少量的必修模块和更多的选修模块两部分组成。所谓“模块课程”就是将学科内部有内在逻辑联系、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式的课程。新课程规定,地理科目由3个必修模块和7个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组成 [1]。其中3个必修模块精选了地理学科的最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综合性。7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涵盖了更为广泛的主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
  模块课程在理论上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从实验区两年多的实践来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一、 地理模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地理课程价值取向之争
  课程在价值取向方面,历来存在着学科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之争。新课程在价值选择方面,较为淡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作为高中课程,功能之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过分淡化将不利于继续深造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课程中精选的知识应该是地理科学中经典和基础的知识。从学习的角度看,这些地理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点,它们处于整个知识网络中。如果不从知识网络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那么可能导致对知识的片面理解、以偏概全。再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包括了解自然、社会、生活和人地关系的必要内容,新课程过度地淡化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将不利于地理学科的发展。地理课程目标是应该通过新的手段,加强地理知识的整合,优化地理学科的结构,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和发展地理能力的目的。
  2.关于地理课程内容标准上的商榷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间的内容要避免重复。这就使得有些地理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如海洋、环境保护、旅游等内容因为都有专题模块,以致这些科学中很多最基本的、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和规律只能放在相关的选修模块里,而不能在必修模块中出现。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使选学地理的学生,如果没有选修这些模块,他们也会因此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对大多数不选地理的学生而言,就更会造成其地理科学知识的欠缺。而另一方面,地理必修模块中,有些内容并不是地理科学中最基本的,对学生终身发展也未必有多大帮助的知识仍然占据了不少篇幅。如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会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出了很大难题,如果想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较为透彻理解,估计没有6~8个课时解决不了问题,这就要花去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除此,高一新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因为必需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还没有具备,无疑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最终导致模块1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里完成,而就目前的现实,地理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地位,很难争得更多的课时。难怪年复一年的高一学生都感慨:“地理和物理,想说爱你不容易。”
  3.地理选修模块课程开设不足
  大量的选修模块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选修课制的前提是学校必须提供大量的可选模块课程。按照本次模块课程的初衷,除必修的模块课程外,学生选修哪一课程的哪个模块是由自己决定的。但是这种“完全选修”模式,目前在我国还很难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为使地理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地理新课程中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含量高的模块,这类模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硬件要求。很多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此类课程在现有师资和学校硬件条件下,基本不能开设。
  (2)即使某些模块理论上能够开设起来,但由于选修的学生人数少,不足一个标准班的数量,学校从教学效益出发,基本上也不会开设。
  (3)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学生选修科目与高考内容可谓“鱼儿离不开水”,所以,高考内容决定了选修模块的开设与否,目前已确定高考模式的5个新课程实验区中,对选修模块的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在高考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学而不考谁还来学?
  (4)就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和管理者——学校层面而言,新课程在管理和实施中,与以前的方式有很大不同,一些具体的细节实施起来困难也很多,如教师配置、教室安排等。因此,要改变原有的操作模式,学校的态度还是比较消极的。
  4.模块教学评价可行性差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评价在理论上有很多创新之处,如实行学分制等,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行性较差,实施起来相当困难。按新课程规定,各科的学业成绩评价必须以模块为基本单位,配合学生的学分认定。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各选修模块组织统一的水平考试会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地理十个模块涉及的面广,且模块又各具特色,这就给选修地理学科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评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 应对的策略思考
  
  1.调整地理课程内容标准
  虽然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使用只有两三年时间,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课程价值取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以必须尽快对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调整内容标准。必修内容中应增加地理相关分支学科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即使不能选择相关的选修模块,也没有被剥夺了解最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权利。对于最能反映地理科学特色的内容,最好还是按照学科内在的知识和逻辑结构组织教学。针对自然地理内容偏多偏难的现状,删去必修模块中一些过难、作用又不大的知识点,将其调入到相应的选修模块里。
  2.提高课程评价的可行性
  模块课程评价不应该把质性的评价结果与量化的评价结果简单地相加,而应同时分别报告。地理毕业水平考试至少可以设计成两个部分:一是统一的水平考试(以笔试为主);二是基于某类专门技能的级别考试,如地理信息系统。当然最好还能配合开放式考试或活动式考试。这样,毕业水平评价既能反映终结性考试的结果,也能反映关于学习过程的质的评价结果。其中质的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描述性的,也可以采用等级法进行报告 [3]。
  3.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的模块制教学,要使它真正达到美好的理想,仅靠一小本课标还远远不够。选修课制需要配套改革的制度包括:①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使其能够与模块教学改革相适应。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校时选修模块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②重视课程中的社会所需技能的培养,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使大学不再是高中的唯一出口,实现多元化就业。③采取措施建立诚信体制,使各学校为学生填报的选修模块保质保量、真实可信。④教育主管部门要带头用促进课改的新标准来评价学校,及时督促、审查、考核这项改革的进展状况,引导老师和学生顺利走向模块课程教学。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从专业和技能等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胜任模块课程的教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系统化、制度化。另外,各校在招聘新教师上还应注意到新模块的相关要求。
  4.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作为我国中等教育一项重要改革的模块课程制,要使它真正实现课程方案所预期的目标,仅仅依靠教育部门自身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必须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来改善办学条件,使选修模块的教学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对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相对落后地区而言,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在大力发展特色模块教学的同时,依靠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加大教育投资,财政上给予更多的扶持,逐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这样模块课程制的作用才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体而言,模块课程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地理的各个模块又个性鲜明,相对于当前中学教育来说,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实践中条件还不太成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和提高,扬地理之长而避其之短,为后期使用模块课程的地区和学校提供借鉴,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凌飚,黄韶斌.谈高中模块课程的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5(1).
  [2] 教育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戈致中.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实施的一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5(9).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
期刊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
一直以来,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我们都有一定的明确教学目标,尤其是对小学语文来说,要明白时代在变化,世界在变革。语文也是一样的,语文学习也需要人们对其不断进行改革剔除那些
本文以苏教版第六册小学语文《李广射虎》一文为例,从精设情境、品读课文、拓展升华三方面探讨了人物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索出小学中高年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高三地理的全面复习阶段,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较多问题是练习(包括平时作业、测试和考试)与评析。地理练习评析是提高地理复习质量很重要的环节。如何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融于实践,追求高三地理练习评析课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教学策略,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一、 充分准备,准确定位    教学
【摘 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建设灵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必须借助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更新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教学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现,多媒体进校园、进课堂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典型特征。这在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
本文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儒家之“尽性”思想,试图对它作符合现代理解的阐释,以凸显其中蕴涵的“自我实现”思想。第二部分通过与西方有关思想的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无论是儒家的“
本文以严复为研究个案,尝试分析并解释中国社会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人由传统士人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一现象。严复在戊戌维新前后的政治文化传播实践,一方面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