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学研究的新力作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j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玉时阶、胡牧君等先生合著的《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一书,于2009年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研究视角新颖,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是瑶学研究领域的新力作。
  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居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备受学界的关注。瑶族教育是瑶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就不断有学者开展对瑶族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据统计,仅上世纪20年代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70篇有关瑶族研究的文章中,就有11篇是涉及瑶族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迄至进入新世纪以来,关注、研究瑶族教育者不断增多。
  瑶族教育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基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民族同样如此。我国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教育更显重要和迫切。应当指出的是,与一般的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所具有的政治意义不同,人们研究瑶族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其对瑶族之“民族性格”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或者说文化意义。另一个是基于瑶族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瑶族居住分散,支系繁多,迁徙频繁。然而,不管居住何地,迁徙多远,属什么支系,但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却出奇地一致,都始终自认为是瑶族。此种现象的产生和形成,与瑶族社会内部的教育密切相关。
  纵观以往的瑶族教育研究成果,多为就某个地方、某种类型或某项内容的瑶族教育进行研究,产生的影响有限。而玉、胡诸君合著的《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一书,集九位专家之学力与智慧,从瑶族教育的生态环境,瑶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教育、学校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双语教育、女童教育等不同的视角切入,运用民族学、教育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材料结合翔实的典型个案,全方位地阐述、揭示、分析了瑶族教育的历史、现状、特点及其对当前瑶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作用和意义,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瑶族教育的研究专著。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具体的个案材料对不同类型的瑶族教育进行剖析、论证,是该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全书或论或叙,图文、表格、数据并茂,共39万余字,其间运用或涉及了民族学、教育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特殊的叙述和论证效果,反映出其研究集体在学科结构选择上的匠心独运。而用不同的个案材料分别对“瑶族基础教育”“瑶族成人教育”“瑶族双语教育”“瑶族女童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剖析和诠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出该书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平添了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此外,该书还有两大“亮点”:其一是将瑶族教育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发展依赖于所处的环境。瑶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以来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而且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就其原因,这和瑶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的观点,这是瑶族教育研究中的新见解,反映出作者对瑶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的独到领悟。其二是将瑶族教育提升至关系到瑶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高度来认识和论证,认为瑶族教育应该多元化,既要重视高度规范的国民体制教育(即学校教育),让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也要重视瑶族社会内部的传统教育,让学生了解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瑶族教育“传授知识”与“传承文化”的双重功能,进而在瑶族地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此种观点,对于扭转近年来瑶族地区由于受“读书难”“就业难”“读书无用论”等外部因素影响而显露出来的教育“疲软”现象,重新唤起民众对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重视,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读罢《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一书,有一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仅可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瑶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而且对于读者认识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对瑶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为国内首开先河的瑶族教育研究专著,能达到如此高度,实属不易,应归功于著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另一方面则应归功于著名瑶学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玉时阶先生的精心组织与策划。玉先生虽身为壮族,但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瑶族研究,调查、走访了国内外许多瑶族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瑶族研究资料,先后出版了多部瑶族研究专著,发表了许多瑶族研究论文,学术成果斐然,由他负责本书的撰写和统纂,可谓驾轻就熟。当然,本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对瑶族传统教育与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论述上篇幅稍显薄弱了一些,深度也有待提高。但瑕不掩瑜,就整体而言,该书无疑是一部瑶学研究的上乘之作。(作者俸代瑜,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覃彩銮〕
  
其他文献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徐杰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29~135  读《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兼论该书对构建中国和谐族群关系的启示/阳妙艳,常宝//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81~91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岳雪莲//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55~59  经济转型期
期刊
【摘 要】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座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
期刊
【摘要】明代广西的改土归流出现较大的反复性,许多土州、县在改由流官治理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土官的世袭统治,个别土州、县在土、流之间反复更替。就其主观原因而言,当属明代封建中央王朝、壮族土官和各族民众彼此间在改土归流问题上出现较大的认同差异所致。广西明代改土归流出现较大反复性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在明代广西改土归流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为封建中央王朝与壮族土司政权在国家与地方认同关系上提供了持续调校的契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念井村为田野调查点,考察当地壮、岱、侬等中越边 境跨国民 族的互动情况,分析各种认同的相互关系,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三个层面来加 以表述,反映现代国家主义框架下跨国民族的发展演进历程。   【关键词】跨国民族;认同;壮;岱;侬   【作 者】罗柳宁,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考察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盆景产业发展带来的文化变迁。分析认为: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当地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角色良性转变,有利于农民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产业转型;农民角色;高家堰;变迁  【作者】向丽,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呈现的“民间信仰热”,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 化背景。目前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定义和理论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民间信仰”的概 念、定义、特质及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释。   【关键词】“民间信仰”;特质;心灵传承   【作 者】和晓蓉,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昆明市 :65009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勐腊县为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贫困人口观念改变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边贸县的减贫影响进行了个案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化对本身很贫困却拥有区域和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南少数民族;边贸县;减贫  【作者】庄天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海霞,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硕士;余崇
期刊
【摘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广西,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我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紧缺;作为新兴发展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更显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加快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尤为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紧迫性 
期刊
【摘要】该文评介美国杰弗里巴洛从事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代表著、观点、方法及影响,旨在提供壮族研究的他者视野和西方观点,也望打破中西学者各说各话的独白场面,促进国内同行参与国际对话。  【关键词】他者;壮族;杰弗里巴洛  【作者】金丽,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3-0195-005    “The ot
期刊
【摘要】左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伏波庙是百姓对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缅怀,当地流传着班夫人献粮助军的故事,民众为她立庙祭拜。左江流域伏波庙与班夫人庙的分布基本上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伏波庙的兴建及重建,表明了人们对马援南征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以及推动汉文化南传的历史功绩之肯定。班夫人捐粮助军的行为应该是当地百越先民自发助军行为的折射,反映出百越先民对马援南征的拥护与支持。班夫人与马援同祀现象是百越先民支持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