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共15例,男6例,女6例;年龄20~64岁,平均31.2岁;病程1周内11例,1周~1个月4例。大多急性起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风心病史1例,分娩后3天发病1例。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12例,伴呕吐8例,视物不清4例,精神障碍1例,癫痫3例,视乳头水肿8例,颈部抵抗7例,肢体无力2例。
脑脊液(CSF)检查,15例病人均进行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均增高,为230~400mmH2O,CSF蛋白含量正常13例,轻度增高2例,分别为0.54g/L和0.65g/L。白细胞正常12例,增高3例,在(10~100)×106 /L,糖及氯化物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12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有9例见有脑水肿改变,4例大脑半球程度不等的对称性低密度灶。11例行头MRI检查,均有异常改变,除有脑水肿,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表现外,9例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2例患者见静脉栓子。头部MRI6例可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失。2例行DSA检查显示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
治疗及预后:15例病人均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2次皮下注射以及脱水、对症治疗,共用10~14天不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近期疗效12例基本痊愈(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好转(颅内压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
讨 论
脑静脉系统血栓(CVT)包括脑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多发于女性,以中青年人多见。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者为局部或远隔化脓性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非感染性常见病因: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高凝状态、高血脂症、口服避孕药、血凝病等。②血液动力学改变,如全身衰竭、脱水、心力衰竭、高热等使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③机械因素,如上矢状窦外伤、肿瘤、血肿压迫等。另外遗传因素近年来受到重视,活性蛋白C抵抗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虽其发病机制多样,但凝血障碍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静脉本身受损、阻塞、狭窄等均可使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由于静脉血流慢、压力低,一旦形成血栓则有扩散趋势,因此早期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Einhawpl等研究发现肝素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80%病人恢复正常,20%病人留有后遗症;而非肝素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仅有10%病人恢复正常,60%病人留有后遗症,30%病人死亡。应用抗凝血药的目的主要是阻止已形成的血栓延伸。低分子肝素具有快速持续的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其抗Xa因子活性作用与肝素相同,而抗凝血酶的活性大大降低,故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减少了出血的危险。低分子肝素还通过内皮组织介导作用,使血液血管内皮和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前列素样物质释放而作用于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激活,故具有促纤溶的作用。本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辅以脱水剂对症治疗,75%达到临床治愈,无任何后遗症。显示抗凝治疗对CVT临床疗效较好,CVT虽然有脑出血的可能,但抗凝治疗并不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因静脉通畅后,回流障碍改善,瘀血消除,水肿减退,病情得以改善。近年来,介入溶栓治疗得以应用,但溶栓治疗对技术要求高,并有较多的并发症,而不能在很多的基层医院开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CVT简便易行,只要动态检测凝血指标,大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的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3~325
一般资料:共15例,男6例,女6例;年龄20~64岁,平均31.2岁;病程1周内11例,1周~1个月4例。大多急性起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其中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风心病史1例,分娩后3天发病1例。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12例,伴呕吐8例,视物不清4例,精神障碍1例,癫痫3例,视乳头水肿8例,颈部抵抗7例,肢体无力2例。
脑脊液(CSF)检查,15例病人均进行了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均增高,为230~400mmH2O,CSF蛋白含量正常13例,轻度增高2例,分别为0.54g/L和0.65g/L。白细胞正常12例,增高3例,在(10~100)×106 /L,糖及氯化物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12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有9例见有脑水肿改变,4例大脑半球程度不等的对称性低密度灶。11例行头MRI检查,均有异常改变,除有脑水肿,双侧基底节,丘脑,脑干对称性异常信号表现外,9例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2例患者见静脉栓子。头部MRI6例可见相应静脉窦显影缺失。2例行DSA检查显示有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
治疗及预后:15例病人均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每天2次皮下注射以及脱水、对症治疗,共用10~14天不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体征恢复,痊愈率及死亡率。近期疗效12例基本痊愈(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好转(颅内压正常或稍高,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
讨 论
脑静脉系统血栓(CVT)包括脑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多发于女性,以中青年人多见。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者为局部或远隔化脓性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非感染性常见病因:①血液成分的改变,如高凝状态、高血脂症、口服避孕药、血凝病等。②血液动力学改变,如全身衰竭、脱水、心力衰竭、高热等使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③机械因素,如上矢状窦外伤、肿瘤、血肿压迫等。另外遗传因素近年来受到重视,活性蛋白C抵抗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虽其发病机制多样,但凝血障碍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静脉本身受损、阻塞、狭窄等均可使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由于静脉血流慢、压力低,一旦形成血栓则有扩散趋势,因此早期治疗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Einhawpl等研究发现肝素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80%病人恢复正常,20%病人留有后遗症;而非肝素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仅有10%病人恢复正常,60%病人留有后遗症,30%病人死亡。应用抗凝血药的目的主要是阻止已形成的血栓延伸。低分子肝素具有快速持续的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其抗Xa因子活性作用与肝素相同,而抗凝血酶的活性大大降低,故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减少了出血的危险。低分子肝素还通过内皮组织介导作用,使血液血管内皮和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以及前列素样物质释放而作用于纤溶系统使纤溶酶原激活,故具有促纤溶的作用。本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辅以脱水剂对症治疗,75%达到临床治愈,无任何后遗症。显示抗凝治疗对CVT临床疗效较好,CVT虽然有脑出血的可能,但抗凝治疗并不会增加脑出血的几率。因静脉通畅后,回流障碍改善,瘀血消除,水肿减退,病情得以改善。近年来,介入溶栓治疗得以应用,但溶栓治疗对技术要求高,并有较多的并发症,而不能在很多的基层医院开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CVT简便易行,只要动态检测凝血指标,大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魏岗之.脑静脉窦血栓的形成的临床特征和诊断.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