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课程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自主学习本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份精彩终因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而失落了。教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学是为了学会学习。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我们要找回的失落的精彩。基于上述探究与反思,我有了一些想法,想与同行们切磋、商榷。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感知所学的内容,在记忆中搜索并显现与现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把现在掌握的知识与以前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并进行想象、思考、推理,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这也会产生不少疑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个心理系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可见,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了,有所发现了,便有所收获了。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语言简洁精练,叙述严密,逻辑性强,也较为抽象,而且其中穿插的符号、公式、图形、表格等数学语言对学生来说都不容易理解。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掌握阅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感知课题。课题往往浓缩了一堂课的精髓,正确感知课题能让学生正确把握一堂课的方向。再如指导学生做例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让学生动手自己做,再与书本上的做法进行比较,如有疑问就用符号标注出来,以便在课堂上及时解决。解题时,要先审清题目,用合适的表征方法(表格、线段图、示意图等)把数量关系整理出来,这样才能正确解题。
学生有了明确的要求和可遵循的操作方法后,能很好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问题,并收到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把握关键
思源于疑,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要点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疑问自学,给问题的探究注入活力。当然,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上的符号、图形、公式,并理解相应的文字内容,把握住一节课的重难点。法则的揭示、公式的推导等用黑体字显示或用方框框起来,就相当醒目,一目了然了。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些内容是理解、记忆、运用的关键,要活学活用。另外,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有层次地编排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编排的意图,理解每一项内容。如计算法则、准备题等,重在明确算理和算法;“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等题型重在总结计算方法、计算法则。学生不仅要能读懂字面意思,还要能抓住文字中的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生搬硬套,浮于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严格要求他们把前后相关的内容、知识点归纳、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做到纲举目张,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四、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有时容易流于形式,如经常有老师这样问:“懂了吗?”学生则顺水推舟地回答:“懂了。”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则敷衍了事地回答“没有了”。有时,我们明知这样问无济于事,但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这样与学生客套、寒暄上几句,听到全班学生的齐声回答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我检测自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检测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课前自学后学生自己解答练习题,看看效果如何;二是课堂上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自问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后一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强,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和思考题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批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讓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他们,也可以由自己指导和督促。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自主学习和自测的操作方法后,老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自己出题进行自测,或自己设计有一定层次的自测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培养。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是大胆地“放”,适当地“扶”,让学生从狭隘中走出来,找回失落的精彩。
(责编 莫彩凤)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感知所学的内容,在记忆中搜索并显现与现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把现在掌握的知识与以前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调控自己的学习情绪,并进行想象、思考、推理,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这也会产生不少疑问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整个心理系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可见,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了,有所发现了,便有所收获了。
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语言简洁精练,叙述严密,逻辑性强,也较为抽象,而且其中穿插的符号、公式、图形、表格等数学语言对学生来说都不容易理解。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掌握阅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感知课题。课题往往浓缩了一堂课的精髓,正确感知课题能让学生正确把握一堂课的方向。再如指导学生做例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让学生动手自己做,再与书本上的做法进行比较,如有疑问就用符号标注出来,以便在课堂上及时解决。解题时,要先审清题目,用合适的表征方法(表格、线段图、示意图等)把数量关系整理出来,这样才能正确解题。
学生有了明确的要求和可遵循的操作方法后,能很好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问题,并收到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把握关键
思源于疑,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要点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疑问自学,给问题的探究注入活力。当然,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上的符号、图形、公式,并理解相应的文字内容,把握住一节课的重难点。法则的揭示、公式的推导等用黑体字显示或用方框框起来,就相当醒目,一目了然了。教师要提醒学生这些内容是理解、记忆、运用的关键,要活学活用。另外,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有层次地编排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层次编排的意图,理解每一项内容。如计算法则、准备题等,重在明确算理和算法;“练一练”、“想一想”、“做一做”等题型重在总结计算方法、计算法则。学生不仅要能读懂字面意思,还要能抓住文字中的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所学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生搬硬套,浮于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要严格要求他们把前后相关的内容、知识点归纳、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做到纲举目张,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四、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自主学习有时容易流于形式,如经常有老师这样问:“懂了吗?”学生则顺水推舟地回答:“懂了。”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则敷衍了事地回答“没有了”。有时,我们明知这样问无济于事,但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这样与学生客套、寒暄上几句,听到全班学生的齐声回答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我检测自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检测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课前自学后学生自己解答练习题,看看效果如何;二是课堂上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自问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后一种方式的可操作性较强,在学生完成练习题和思考题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互相批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讓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他们,也可以由自己指导和督促。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自主学习和自测的操作方法后,老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自己出题进行自测,或自己设计有一定层次的自测题。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培养。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是大胆地“放”,适当地“扶”,让学生从狭隘中走出来,找回失落的精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