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倾尽全力书写的一首鄂温克民族的赞歌,既有少数民族生活的悠闲惬意,也有现代文明对游猎民族的冲击;既有鄂温克民族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信仰,也有所谓的天外来客——汉族人进山以后对森林的破坏。本文致力于探析萨满教文化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体现,并对萨满教的多神崇拜进行探微。具体从自然崇拜、植物崇拜、动物崇拜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萨满教;鄂温克民族;多神崇拜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15-01
迟子建以“他者”的身份跨民族的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的百年生活变迁史,我们看到了这个古老神奇的游牧民族的顽强坚韧,生生不息的延续,以及他们对于萨满教的执着信仰。回首百年的时空,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离死别都历历在目。他们敬畏自然,信仰萨满,尊重驯鹿,享受自由的天性令我们叹服。
“萨满”一词的原意是指和广阔的天穹有密切联系。隶属于通古斯语的“萨满”,有“知道”“知晓”之意。作为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的萨满教,在我国广为流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近世,我国阿尔泰语系的十余个民族仍然信奉萨满教或者保留着浓厚的萨满文化遗迹。”①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而这种思想也是该教多神崇拜的根源。他们认为宇宙万物和旦夕祸福都是由鬼魂主宰的,自然界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着万物。
一、从火看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萨满文化中的古老观念,历史久远,信奉萨满的民族视自然为生命的源泉,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守护,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鄂温克民族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他们秉承着对树神、火神以及动物神的敬畏之心,以此忠诚于所信奉的萨满教。“《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强烈的生态意识,恰恰与萨满信仰中的自然崇拜相契合。”②
在萨满教的精神观念中,火神是最神圣纯洁不可侵犯的。对于火的崇拜反映了“漠北荒野莽林中的北方先民对光和热的渴望,展示了他们在边陲苦寒之地,凭借大自然的恩惠,开拓生机、谋求生存的精神面貌。”③在文本的开篇,作者便通过叙述者之口交代了火种对于鄂温克这个游猎民族的重要性。“我”对于火种的保护和延续;族人的每一次迁徙都会让驯鹿王驮着火种;母亲把火种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我;尼都萨满讲述的猎人因为冒犯了火神,空手而归并且忍受饥饿寒冷的故事。
无论是传说中的故事,还是人们把火作为新婚礼物不断传递,亦或是老人对于火种的保护,都足以证明我们对火神的敬重。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是有力量的民族,它们有足以传续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依托。迟子建用温暖诗意的笔法,书写了一首顽强不息的鄂温克民族的史诗。
二、从白桦树看植物崇拜
萨满教敬山、敬火、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当然还有对树神的敬重。“萨满教对树木的崇拜,首推柳树和桦树。”④在文本中,桦树无处不在。大人干活的时候把孩子放在桦皮摇车里;用剥下来的桦树皮做成的桦皮桶变成了鄂温克民族的家庭必备品;人们还可以乘坐在桦皮船上去打猎,桦皮做成的工艺品,如烟盒、笔筒、茶叶罐、首饰盒、桦树花瓶等对人们大有用处。关于桦树的记忆还蕴含着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爱喝桦树汁,并且具备娴熟的剥桦树皮的技巧,最后我们为母亲选择的风葬树木便是白桦树,希望她在自己钟爱的树上安静长眠。以白桦树为代表的树木,在鄂温克人的生活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更离不开树木的陪伴。白桦树代表着纯洁和善良,也象征着这个民族对于自然万物的信仰。
三、从驯鹿看动物崇拜
在萨满教的神系中,驯鹿属于弱小温驯的动物类型。因为对人类贡献大而被视如尊宝,尊为神兽。据说在勒拿河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便开始放养驯鹿,可以说,没有驯鹿就没有现在的鄂温克人。萨满教对驯鹿的崇拜体现在他们相信驯鹿具有神性。在文本中,作者不止一次的描写了驯鹿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动物。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取“乌麦”,一头驯鹿仔代替她却黑暗世界,然而后来列娜的死却和这头驯鹿仔的母亲脱不了干系,因为正是在这头母鹿的背上,列娜睡着了,在寒冷的天气里才会冻死。另外,族人认为驯鹿如果产下畸形的母鹿则象征着吉祥,如果是畸形的公鹿则象征着灾祸。营地里的母鹿产下了一只畸形的小公鹿,果然,后来妮浩萨满的孩子耶尔尼斯涅在追逐畸形鹿仔的时候命丧黄泉。在鄂温克人的心中,神圣的驯鹿就像星星一样,晚上眨着眼睛来回走动,给人带来安全感,也陪伴着人们安静的生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以来,迟子建已出版著作40余部。字里行间,既有对北极村的怀念,也有对底层的同情,既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有萨满文化的神秘莫测。她始终将清丽的笔法,均匀的创作节奏和明亮的文学色彩糅合进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宜人的温度,温暖人心又不失震撼。苏童曾说:“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激之情。”⑤
注释:
①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03.
②王宏宇: 追忆不灭的灵魂,守望精神的原乡——探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信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③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70.
④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42.
⑤迟子建: 微风入林[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李东辉,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萨满教;鄂温克民族;多神崇拜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15-01
迟子建以“他者”的身份跨民族的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的百年生活变迁史,我们看到了这个古老神奇的游牧民族的顽强坚韧,生生不息的延续,以及他们对于萨满教的执着信仰。回首百年的时空,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离死别都历历在目。他们敬畏自然,信仰萨满,尊重驯鹿,享受自由的天性令我们叹服。
“萨满”一词的原意是指和广阔的天穹有密切联系。隶属于通古斯语的“萨满”,有“知道”“知晓”之意。作为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的萨满教,在我国广为流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近世,我国阿尔泰语系的十余个民族仍然信奉萨满教或者保留着浓厚的萨满文化遗迹。”①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而这种思想也是该教多神崇拜的根源。他们认为宇宙万物和旦夕祸福都是由鬼魂主宰的,自然界并非客观存在,而是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着万物。
一、从火看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萨满文化中的古老观念,历史久远,信奉萨满的民族视自然为生命的源泉,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守护,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鄂温克民族对于大自然的崇拜,他们秉承着对树神、火神以及动物神的敬畏之心,以此忠诚于所信奉的萨满教。“《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强烈的生态意识,恰恰与萨满信仰中的自然崇拜相契合。”②
在萨满教的精神观念中,火神是最神圣纯洁不可侵犯的。对于火的崇拜反映了“漠北荒野莽林中的北方先民对光和热的渴望,展示了他们在边陲苦寒之地,凭借大自然的恩惠,开拓生机、谋求生存的精神面貌。”③在文本的开篇,作者便通过叙述者之口交代了火种对于鄂温克这个游猎民族的重要性。“我”对于火种的保护和延续;族人的每一次迁徙都会让驯鹿王驮着火种;母亲把火种作为新婚礼物送给我;尼都萨满讲述的猎人因为冒犯了火神,空手而归并且忍受饥饿寒冷的故事。
无论是传说中的故事,还是人们把火作为新婚礼物不断传递,亦或是老人对于火种的保护,都足以证明我们对火神的敬重。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是有力量的民族,它们有足以传续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依托。迟子建用温暖诗意的笔法,书写了一首顽强不息的鄂温克民族的史诗。
二、从白桦树看植物崇拜
萨满教敬山、敬火、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当然还有对树神的敬重。“萨满教对树木的崇拜,首推柳树和桦树。”④在文本中,桦树无处不在。大人干活的时候把孩子放在桦皮摇车里;用剥下来的桦树皮做成的桦皮桶变成了鄂温克民族的家庭必备品;人们还可以乘坐在桦皮船上去打猎,桦皮做成的工艺品,如烟盒、笔筒、茶叶罐、首饰盒、桦树花瓶等对人们大有用处。关于桦树的记忆还蕴含着我对母亲的思念。母亲爱喝桦树汁,并且具备娴熟的剥桦树皮的技巧,最后我们为母亲选择的风葬树木便是白桦树,希望她在自己钟爱的树上安静长眠。以白桦树为代表的树木,在鄂温克人的生活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更离不开树木的陪伴。白桦树代表着纯洁和善良,也象征着这个民族对于自然万物的信仰。
三、从驯鹿看动物崇拜
在萨满教的神系中,驯鹿属于弱小温驯的动物类型。因为对人类贡献大而被视如尊宝,尊为神兽。据说在勒拿河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便开始放养驯鹿,可以说,没有驯鹿就没有现在的鄂温克人。萨满教对驯鹿的崇拜体现在他们相信驯鹿具有神性。在文本中,作者不止一次的描写了驯鹿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动物。尼都萨满为列娜跳神取“乌麦”,一头驯鹿仔代替她却黑暗世界,然而后来列娜的死却和这头驯鹿仔的母亲脱不了干系,因为正是在这头母鹿的背上,列娜睡着了,在寒冷的天气里才会冻死。另外,族人认为驯鹿如果产下畸形的母鹿则象征着吉祥,如果是畸形的公鹿则象征着灾祸。营地里的母鹿产下了一只畸形的小公鹿,果然,后来妮浩萨满的孩子耶尔尼斯涅在追逐畸形鹿仔的时候命丧黄泉。在鄂温克人的心中,神圣的驯鹿就像星星一样,晚上眨着眼睛来回走动,给人带来安全感,也陪伴着人们安静的生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以来,迟子建已出版著作40余部。字里行间,既有对北极村的怀念,也有对底层的同情,既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有萨满文化的神秘莫测。她始终将清丽的笔法,均匀的创作节奏和明亮的文学色彩糅合进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宜人的温度,温暖人心又不失震撼。苏童曾说:“即使对迎面拂过的风,迟子建也充满感激之情。”⑤
注释:
①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03.
②王宏宇: 追忆不灭的灵魂,守望精神的原乡——探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萨满信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③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70.
④郭淑云: 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42.
⑤迟子建: 微风入林[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李东辉,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