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实际进程更重要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能够用10年左右时间,让收入分配结构更合理一些、让更多的群众对收入分配感到满意一些,已经是相当不易的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各界期待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有望正式出台。由于这项改革远非出台一个总体方案这么简单,因此,对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些认识问题再进行深入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
  总体方案远远不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并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这正如中央反复强调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毫无疑问,收入分配问题就是其中不平衡、不协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家宝总理近期也表示,收入分配不均还在继续扩大。
  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果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收入分配问题上,比如社会心态失衡、经济转型艰难、投机心理盛行等。
  对于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继续发展下去的严重危害性,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收入分配问题引发的。因此,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针对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其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央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社会有广泛的呼吁和共识,似乎是只要中央政府下定决心,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决心问题,它涉及很多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并且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是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反映。虽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很快就会出台,但相对于改革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一个总体方案注定远远不够,更重的工作、更大的困难还在方案出台之后的实际改革进程。所以,对于这份总体方案,既应热切期待,也应理性审视,任何改革都不能抱有一蹴而就、不切实际的奢望。
  事实上,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但目标任务的实现将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在正确把握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的前提下,认准方向、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如果能够用10年左右时间,让收入分配结构更合理一些、让更多的群众对收入分配感到满意一些,已经是相当不易的目标。
  “资本得的多、劳动得的少”
  当前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重心就是初次分配。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三个层次。目前看,越是处于分配的初始阶段,面临的问题越多、改革的难度越大,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越强烈。初次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解决得再好,作用也是局部的、有限的。
  由于初次分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解决劳动关系问题。
  当前,在初次分配中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分配失衡,资本得的多、劳动得的少,已经成为引发劳动关系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有些还演变成了群体性事件。也就是说,初次分配中的某些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并且得不到解决,实际上就会蕴含着极大的劳动关系矛盾潜在风险。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风险处于“潜伏期”时不太容易发现,如果长期视而不见,没有察觉,爆发的危险系数就会慢慢提高,一旦爆发引发连锁反应,就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问题。
  虽然解决初次分配问题迫切而且重要,可在初次分配层面,政府的作为空间又十分有限。对于初次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已经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就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早在2007年,中央已经非常重视解决初次分配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当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现实是,近些年来“两个比重”还在持续下降。这种状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政府在解决初次分配问题上还没有太多太好的办法。
  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共决权
  事实上,政府解决初次分配问题之所以没有太好的办法,是因为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必须主要借助市场手段来解决。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教训,也有值得借鉴的做法。
  解决初次分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资本与劳动之间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初期,表现得也非常突出。由于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分配不平衡,对抗升级,冲突频发,乃至发展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地步。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历史上比较早地通过建立一整套以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分配机制,矫正了劳动关系双方失衡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种通过市场机制调整初次分配中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分配失衡的方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也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即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经营者开展集体协商。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为解决初次分配问题指明了路径。
  “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其主旨就是,解决初次分配问题应当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集体协商这种制度安排增强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共决权。
  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改观的前提下,保障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共决权更显重要。事实上,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前提下,一些企业“招工难”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普遍化和常态化,工人怠工、停工的现象不断发生,说明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开始或正在努力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争取“用手投票”的权利。
  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语境下,通过不断完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保障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共决权,可以说是保障收入分配改革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
  比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初次分配中政府通过减税等方式,向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让利。一旦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分配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共决权,政府向企业让利的结果,就会成为企业经营者的“盛筵”,初次分配中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不仅不会缓解,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这说明,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需要将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和加大实施的力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出来。
其他文献
9月最后一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确立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这使得自1985年以来对科研体制方向的争论有了终结的可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指出,推进结构调整要靠创新,“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对于《意见》,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
到底什么是升级?是一个产业取代另一个产业,还是一个产业内部用一种生产方式取代另一种生产方式。  9月11日,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第一天,两个關于制造业的讨论现场座无虚席。在另一个会场里,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不能拱手把“世界工厂”让人。连这天晚上央视财经频道的达沃斯特别节目,都与制造业转移有關。  这一天距离美国大选还有两个月,距离奥巴马抛出他的选举杀手锏——“制造业回归美国”已过去两年。
老王曾经是名卡车司机,当他坐在枯燥的驾驶室内,看着路两旁飞驰而去的风景,他期望将其定格,后来,他买了相机,还找来中外名家的摄影名作学习。他很关注摄影作品收藏,计划收藏100幅他钟爱的摄影名家作品,并希望有一天能将自己的收藏办一次展览。  在寻找心仪的作品过程中,他发现,除了艺术品交易会,画廊也是不错的甄选之地。近些年,随着影像拍卖市场的成熟,专营影像作品的摄影画廊也多了起来,如北京的云天画廊、上海
想看这些毛茸茸的大家伙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吗?看看熊猫频道吧!这个频道通过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架设的28路高清摄像头,向用户提供大熊猫日常起居、繁育、娱乐等情况的全天候、近距离视频直播和点播。  分享父母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已为人父母的网民会把社交网站的头像换成孩子的照片,发言和分享也基本都跟孩子有关,这样的父母被称作“分享父母”,这种分享行为就叫做“父母分享”。  毕业文盲  该词来源于7月
新能源、物联网、智慧建筑、绿色经济,这些备受瞩目的高新概念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决策者的注意,并且频繁地出现在了各种政府文件中。  这些带着光环的术语能真正发挥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作用吗?还是新名词掩盖下的面子工程?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另一种视角  兴建环保、绿色的智慧城市是当下的热门,可谈起这个时髦的话题,首都博物馆总工程师祝敬国却忧心忡忡
对于类似姚传芳这样残障人士的家庭,上海市残联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张展兰给出的建议是,“要相信政府,要尽量去民政部门申请低保、补助,不要做出极端的事情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举办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按照规定安置收养残疾人,并逐步改善其生活。  张展兰告诉《望东方周刊》,上海市针对残障人士还是有一套相对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而针对吴长好的情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到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地区间禀赋差异明显,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中国脱胎于计划经济,至今在很多方面仍然带有政府干预的色彩,尤其是它的生产要素配置还远未市场化。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获得的,而全球化进程则使得全球的资本与中国价廉质优的劳动力相结合。  中国
山川地貌,一切仿佛回到了史前。  杭州已成为一个海港城市,港口停满了货轮,水深70米处,就是曾经赫赫有名的西湖。有一年,一艘来自“南极国”的货轮进港时碰到了障碍物,后经探测,发现那是六和塔的塔峰。在海水中,它仍然坚强地挺立着,就是不肯倒下。 而太原、郑州、沈阳、南宁已成为沿海城市,这些曾经地处内陆的城市都建起了港口,港口贸易繁荣。  这是公元3000年。  一切都是天气惹的祸。大约在六百年前,因为
“城镇化”并非中国的正在进行时。埃及的首都开罗,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都,也忙碌着勾勒它的新城市蓝图。  站在资哈尔公园的山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老城不少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从法鲁克王朝时代的奢华建筑,到伊斯梅尔总督修造的“尼罗河畔的巴黎”,再到前总统穆巴拉克的国际化大都市之路,开罗的城市补丁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印记。  “The Nation”杂志近期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论述了开罗的城市化,文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个问题,发展为什么?为了人。这就是以人为本  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这其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段表述引人瞩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