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从“以教为主”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自主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科学分组; 重视学情; 准备充分; 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22-0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还需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一、科学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遵循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一般按照座位的前后左右自然分成若干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遵循学生的高矮,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原则的优点是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其缺点是组员搭配不够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对分组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除了考虑人数、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的话每组尽量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和能够激励他人的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而且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重视基本学情,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难度过高或过低,这些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教师的理想程度,或者超出了教师的理想程度,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透彻所致。
案例一:
一教师在八年级上册DIY这一单元Reading授课时,在上完阅读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How to make fruit salad?”由于制作水果沙拉是在本单元integrated skills中才出现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讨论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这一点用汉语来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用英语表达确实有点难。最终,活动的效果不是很好,该教师只能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
对策:本课教师其实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How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或者how to make a birthday card?来让学生谈论如何做DIY,这样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小组活动起来就游刃有余。
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提升小组合作效率
课改中虽然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是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一次或者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有时候一节课使用多次小组讨论。但仔细对这些小组讨论分析来看,发现很少一部分具有积极效果,还有一部分是成效甚微或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有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教师应该认真体会课改精神,并且认真钻研教材和自己的学生。除了活动过多,有的教师设计问题时缺乏深度。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时也运用小组讨论,学生无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大有“无病呻吟”之嫌。换而言之,教学中遇到简单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加以解决。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奥黛丽赫本》Reading第一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音标拼读新单词(用时5分钟),接着通过抽几位同学读出新单词,检测小组学习的成果(用时5分钟);然后教师让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读完后核对答案(用时10分钟),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第三次小组合作,翻译出这篇文章并且划出重点短语和句子(用时8分钟);接着学生开始提问阅读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解答(用时12分钟);最后,第四次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这节课的要点(用时5分钟)。这节课,教师在教授课文时用了四次小组合作,但有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其实是小组合作难以解决的,似乎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教学难点也没有突破。整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效不是很大,课堂效率也不高。这样的课,教师明显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有点“穿新鞋走老路”。
对策:这堂课,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学任务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明确重难点,然后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只有当遇到问题,个人无法全面解答,学生内心产生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小组合作能够弥补不足时,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和任务,这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这时的小组合作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适当地、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会收到一定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设计讨论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话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事件都有人讲,为让每个学生都融入活动中创造学习环境。
四、优化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人人成功”,而是“人人进步”。缺乏公正、全面的评价不但不能体现评价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公平的评价流程,既能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促进小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在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倾向于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提供帮助,由过去面向个体的评价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这就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合理、公正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不同的自我目标,展示不同的个性。除了公正、全面的评价外,更应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方法、态度等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性的评价。就形式而言,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尊重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是科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功能,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科学分组; 重视学情; 准备充分; 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22-0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还需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一、科学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能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遵循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一般按照座位的前后左右自然分成若干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又遵循学生的高矮,男女生搭配而成。这样分组原则的优点是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其缺点是组员搭配不够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对分组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除了考虑人数、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的话每组尽量都安排有较为活跃和能够激励他人的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而且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重视基本学情,让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升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难度过高或过低,这些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教师的理想程度,或者超出了教师的理想程度,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透彻所致。
案例一:
一教师在八年级上册DIY这一单元Reading授课时,在上完阅读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组讨论:“How to make fruit salad?”由于制作水果沙拉是在本单元integrated skills中才出现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讨论制作水果色拉的步骤,这一点用汉语来表达应该没什么问题,用英语表达确实有点难。最终,活动的效果不是很好,该教师只能草草收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很普遍的。
对策:本课教师其实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How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或者how to make a birthday card?来让学生谈论如何做DIY,这样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小组活动起来就游刃有余。
三、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提升小组合作效率
课改中虽然大力提倡小组合作,但是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需要使用一次或者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有时候一节课使用多次小组讨论。但仔细对这些小组讨论分析来看,发现很少一部分具有积极效果,还有一部分是成效甚微或只是流于形式的花架子,有的甚至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教师应该认真体会课改精神,并且认真钻研教材和自己的学生。除了活动过多,有的教师设计问题时缺乏深度。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时也运用小组讨论,学生无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大有“无病呻吟”之嫌。换而言之,教学中遇到简单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通过个别提问的方式加以解决。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教授九年级上册《奥黛丽赫本》Reading第一课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音标拼读新单词(用时5分钟),接着通过抽几位同学读出新单词,检测小组学习的成果(用时5分钟);然后教师让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读完后核对答案(用时10分钟),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接下来,教师又让学生第三次小组合作,翻译出这篇文章并且划出重点短语和句子(用时8分钟);接着学生开始提问阅读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解答(用时12分钟);最后,第四次学生小组合作总结这节课的要点(用时5分钟)。这节课,教师在教授课文时用了四次小组合作,但有些环节处理的过于简单,有些内容其实是小组合作难以解决的,似乎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教学难点也没有突破。整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效不是很大,课堂效率也不高。这样的课,教师明显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有点“穿新鞋走老路”。
对策:这堂课,教师应在备课时对教学任务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明确重难点,然后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只有当遇到问题,个人无法全面解答,学生内心产生需求和合作的欲望,而小组合作能够弥补不足时,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有一定探究性学习意义的问题和任务,这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这时的小组合作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适当地、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会收到一定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设计讨论内容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设计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话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每个事件都有人讲,为让每个学生都融入活动中创造学习环境。
四、优化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是“人人成功”,而是“人人进步”。缺乏公正、全面的评价不但不能体现评价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公平的评价流程,既能促进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促进小组之间的友好竞争。在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倾向于鼓励学优生对学困生提供帮助,由过去面向个体的评价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这就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合理、公正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不同的自我目标,展示不同的个性。除了公正、全面的评价外,更应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方法、态度等方面做出具有指导性的评价。就形式而言,我经常采取的方法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尊重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是科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功能,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