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在我国生物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但生物学科中考不考,只在八年级下学期结业,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尤其是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教师应探索一条既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又能让学生愉快接受基本生物学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教学途径,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教学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
  
  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然而,由于生物学科中考不考,初中生物学科在学生和家长眼中一直是“副科”,是学校的“小学科”或“非基础学科”,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如何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每位生物老师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师只有善于同学生建立真诚的师生感情,才能进行好教学工作。亲其师,才信其道。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和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自然会喜欢老师,“爱屋及乌”,从而喜欢这门学科,“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使学生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
  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最基础的阵地,因此,充分利用好第一节生物课和以后每一节课的开端,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非常重要。教师对第一节生物课和每堂课的导入部分应该仔细推敲,展示生物学的发现、进展,以及生物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激起学生兴趣,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我让学生欣赏一段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学生迅速就被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和音乐所吸引,很快找出画面中各种生物的差异,从而对各生态系统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利用直观教具
  初中生年龄小,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物教材中附了插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我们往往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完整地表现出来。教师应该自己动手和引导学生在课外制作常见的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等的代表植物的浸制标本,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演示鲫鱼、青蛙的外部形态特征等也可采用此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四、重视实验的作用
  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新教材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课文之中,是课文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既增长知识,又学到技能。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让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并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陷是既不真实,又缺乏动感。使用多媒体,可使其具体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
  六、及时评价
  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增进和保持生物学科课堂的活力。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教学的进程。评价的方法有随堂考查、实验探究、阶段性考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随堂考查,如新教材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实验探究的评价包括实验的动手操作、设计和调查研究能力、收集整理数据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阶段性考试以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为主,试题的编写力应注重基础性、趣味性,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反馈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等方面,及时给予积极评价。
  总之,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高建中.生物多媒体课堂互动教学.生物学教学,1999,(4).
  [3]贺碧虹.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8.
  [4]马燕芹.激发学习兴趣 搞好生物教学.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5]刘玉宝.初中生物教学导入方法刍议.中学生物教学,1996,(04).
其他文献
代熙同志走了,走得这样匆忙,这样突然。民间常说:皇天有眼。我说皇天无眼!如果它有眼,为什么让代熙这样一个好人,这样早的逝去?!我认识代熙同志很晚。那是“四人帮”覆灭后不久,《上海
摘 要: 教学的目的性和教学的适应性历来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重点。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合规律性与有效性的把握。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新课程条件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特征有哪些,本文对此予以讨论。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 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理解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而课程实施又课程改革的中心,因此教学改革才具有了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要通过教学实现它的
本文归纳总结了高中有机化学物质结构中的共线和共面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一般的方法和解题策略.
目前,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与工具。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
串叶草外型似茂密的烟叶株株,是中国科学院人人韩国引进的,经全国30个省市种植表明,这种草具有5大优点:一是产量高,年666.7m2(即1亩,下同)产鲜草可达25万kg以上;二是用途广,是猪、牛、
摘 要: 本文作者多年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常用到概念图教学法,现就实例出发简述概念图教学法的特点、运用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概念图教学法 特点 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概念图教学法  1.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
摘 要: 化学老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就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领航者,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艺术 随机应变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
石远321是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所协作育成的,1996年4月通过了河北省预审定。1995~1996年在石家庄西部山区进行试验示范,其表现:1 高产、稳产。1995年示范面积20hm2,在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由于知识体系的严整性、实验方法的探索性、思维训练的独特性等特点,生物学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方面显示出了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未来人才具有的这些特征,改变“工匠型”教师的教育理念,建
新课改推行到现在有些时间了,通过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的教学有几点思考,下面加以阐述。  一、怎样认识新课改的“新”  新课改的“新”在于教学理念的新,它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学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从而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机制。  新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