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影响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因素决定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因此,要合理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效率,科学利用水资源。下面本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利用
1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提升的意义
对于水利工程的发展来讲,其作为我国关键的基础性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严格把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更好的通过防洪、抗灾、排涝等问题的解决,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行避免和降低。其次,通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田水利的应用水平。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对水利工程的优势进行发挥,对于陈旧型发展体制的有效突破以及不良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地区灌溉技术较为落后,在对管理模式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模式,大大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所以,严格把握統一的设计标准,通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的构建,对各项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管单位的权责较为模糊
首先在调水控制与水利枢纽工程上,水管部门与省行政部门的管理界限模糊,难以形成统一管理的格局。其次在湖泊、河道堤防管理工作中,分级管理与统一管理难以做到系统的结合,通常以统一管理为主,注重对管理状况的监督和审查,缺乏对属地管理原则的重视,无法发挥地级管理部门的管理价值和作用。在权责划分上,不够清晰,难以明确市级、县级、镇级水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2.2忽视水管单位的类型性质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有准公益性、公益性及经营性3种类型,其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存在明显的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运行管理方式或模式。其中公益性水管单位主要指拥有排涝、防洪等功能,没有获得经济效益的单位。而经营性水管单位主要指拥有发电、供水功能的单位,经济收益是其运行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准公益性单位则指拥有盈利性与公益性特征的水管单位。然而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却存在忽视水管单位性质及类型的问题,导致其管理标准、内容及模式存在趋同性及同质化的问题,难以满足或适应不同类型水管单位的基本诉求和要求。
2.3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地下水过度开采,会造成含水层结构破坏,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一方面产生地面沉降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容易让污水侵入含水层,严重威胁生活用水安全,沿海地区甚至会出现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现象。为缓解地下水超量开采问题,如北京方面采取各种高科技手段,严查私采滥挖地下水现象,并投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多年压采后,北京的地下水水位才止跌回升,但局部地下水亏空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北京的地下水涵养修复仍任重道远。
2.4管养一体现象较为严重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的经费乱用、人员富余、管养一体,容易造成管理经费使用质量低下的问题,即主要经费用于养人,难以融入到维护养护及工程养护的全过程中,进而导致运行管理的成本上升,无法切实地提升运行管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所以在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背景下,水管单位应积极推行养管分离机制,实现养护、维修、管理在职能与职责上的分离,提高养护与维护工作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上管而不养与管养不分的现实问题,提高运行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然而推行管养分离的过程中,目前还缺乏与之相应的理论及策略,导致管理分离难以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完全实现,进而影响到工程维护的质量。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策略
3.1转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观念
由于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用水观念认识的误区,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长期落后。有人认为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机构,其运营和建设则是国家事务。为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使其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并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管理部门应打破体制性思维定式,树立市场化的水利管理理念,优化水资源利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努力满足市场对水利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当今时代,因此,应摒弃这一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创新,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
3.2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水利管理部门应当明确其职能,发挥其优势,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多种经营,深入挖掘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潜力,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水利部门可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开发等方式,发展水利相关产业。比如,一些大型水库可以用来水产养殖和旅游,也可以用来修建航道或者电站。利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其经济潜力,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技术积累。
3.3科学调配现有水资源
一是有关部门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都应实行综合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涉及取水许可的问题,关键在于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二是统一调配各地现有水资源,按照现行有关规划实施水资源管理;近几年来,有关部门正全力推行水源管理计划用水模式,计划用水应包括年度预测、水量分配和水源供需长期规划。特别是在制定上述用水规划时,其核心宗旨是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对各时段的用户用水总量也应纳入用水监管视角,并据此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模式。一些用户如果表现出用水过量,就会受到必要的惩罚,以强调水使用规划所具有的严肃性。
3.4推行管养分离
①应依托机构改革,实现管理与养护、维修在职责与职能上的有效分离,使承担养护、维修的工作人员剥离出来,构建出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养护队伍,进而提升运行管理的专业程度。②通过对养护市场的扶持或培育,在完善和构建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将养护维修工作推向市场,构建相应的管理处,以招投标的形式筛选相应的养护单位。以此降低水利工程的养护成本,提高维护质量,彻底解决水管单位长期存在的管而不养、管养不分的现实问题。③注重养护企业在养护维修中的权益和收益,在管养分离的过程中,省、市、县各级水管单位应将博弈论思想、理念融入到管养分离的过程中,注重维修养护企业在工程检查、工程维修中的经济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是契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与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与必要举措,能够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然而在传统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水管单位在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原有的管理问题,优化各部门水资源的使用与配置,确保水利工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取得的效益得到稳定的发挥。以此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碧,严丽,汪小东,柴燕青.基于标准化管理的灌区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9,31(04):31-34+40.
[2]万思源,应锋来.江西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19(03):223-227.
[3]郑雷,毛家莹,吴丽雪.金华市安地水库灌区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8(06).155-156.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利用
1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提升的意义
对于水利工程的发展来讲,其作为我国关键的基础性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严格把握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更好的通过防洪、抗灾、排涝等问题的解决,对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行避免和降低。其次,通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田水利的应用水平。通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对水利工程的优势进行发挥,对于陈旧型发展体制的有效突破以及不良问题的解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地区灌溉技术较为落后,在对管理模式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模式,大大影响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所以,严格把握統一的设计标准,通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的构建,对各项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管单位的权责较为模糊
首先在调水控制与水利枢纽工程上,水管部门与省行政部门的管理界限模糊,难以形成统一管理的格局。其次在湖泊、河道堤防管理工作中,分级管理与统一管理难以做到系统的结合,通常以统一管理为主,注重对管理状况的监督和审查,缺乏对属地管理原则的重视,无法发挥地级管理部门的管理价值和作用。在权责划分上,不够清晰,难以明确市级、县级、镇级水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2.2忽视水管单位的类型性质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有准公益性、公益性及经营性3种类型,其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存在明显的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性质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运行管理方式或模式。其中公益性水管单位主要指拥有排涝、防洪等功能,没有获得经济效益的单位。而经营性水管单位主要指拥有发电、供水功能的单位,经济收益是其运行管理的最终目的。而准公益性单位则指拥有盈利性与公益性特征的水管单位。然而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却存在忽视水管单位性质及类型的问题,导致其管理标准、内容及模式存在趋同性及同质化的问题,难以满足或适应不同类型水管单位的基本诉求和要求。
2.3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地下水过度开采,会造成含水层结构破坏,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一方面产生地面沉降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容易让污水侵入含水层,严重威胁生活用水安全,沿海地区甚至会出现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现象。为缓解地下水超量开采问题,如北京方面采取各种高科技手段,严查私采滥挖地下水现象,并投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经过多年压采后,北京的地下水水位才止跌回升,但局部地下水亏空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北京的地下水涵养修复仍任重道远。
2.4管养一体现象较为严重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的经费乱用、人员富余、管养一体,容易造成管理经费使用质量低下的问题,即主要经费用于养人,难以融入到维护养护及工程养护的全过程中,进而导致运行管理的成本上升,无法切实地提升运行管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所以在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背景下,水管单位应积极推行养管分离机制,实现养护、维修、管理在职能与职责上的分离,提高养护与维护工作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上管而不养与管养不分的现实问题,提高运行管理的实效性与有效性。然而推行管养分离的过程中,目前还缺乏与之相应的理论及策略,导致管理分离难以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完全实现,进而影响到工程维护的质量。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持续利用策略
3.1转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观念
由于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用水观念认识的误区,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长期落后。有人认为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机构,其运营和建设则是国家事务。为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使其真正融入市场经济,并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管理部门应打破体制性思维定式,树立市场化的水利管理理念,优化水资源利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努力满足市场对水利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当今时代,因此,应摒弃这一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创新,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综合考虑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
3.2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水利管理部门应当明确其职能,发挥其优势,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多种经营,深入挖掘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潜力,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水利工程的资金来源。水利部门可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开发等方式,发展水利相关产业。比如,一些大型水库可以用来水产养殖和旅游,也可以用来修建航道或者电站。利用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其经济潜力,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技术积累。
3.3科学调配现有水资源
一是有关部门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都应实行综合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涉及取水许可的问题,关键在于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二是统一调配各地现有水资源,按照现行有关规划实施水资源管理;近几年来,有关部门正全力推行水源管理计划用水模式,计划用水应包括年度预测、水量分配和水源供需长期规划。特别是在制定上述用水规划时,其核心宗旨是综合平衡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对各时段的用户用水总量也应纳入用水监管视角,并据此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模式。一些用户如果表现出用水过量,就会受到必要的惩罚,以强调水使用规划所具有的严肃性。
3.4推行管养分离
①应依托机构改革,实现管理与养护、维修在职责与职能上的有效分离,使承担养护、维修的工作人员剥离出来,构建出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养护队伍,进而提升运行管理的专业程度。②通过对养护市场的扶持或培育,在完善和构建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将养护维修工作推向市场,构建相应的管理处,以招投标的形式筛选相应的养护单位。以此降低水利工程的养护成本,提高维护质量,彻底解决水管单位长期存在的管而不养、管养不分的现实问题。③注重养护企业在养护维修中的权益和收益,在管养分离的过程中,省、市、县各级水管单位应将博弈论思想、理念融入到管养分离的过程中,注重维修养护企业在工程检查、工程维修中的经济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是契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与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与必要举措,能够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实效性和有效性。然而在传统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水管单位在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原有的管理问题,优化各部门水资源的使用与配置,确保水利工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取得的效益得到稳定的发挥。以此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碧,严丽,汪小东,柴燕青.基于标准化管理的灌区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9,31(04):31-34+40.
[2]万思源,应锋来.江西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19(03):223-227.
[3]郑雷,毛家莹,吴丽雪.金华市安地水库灌区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J].水电站机电技术,2018(0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