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伤里忏悔 在忏悔中怀念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p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回忆性的经典作品,和其他经典文本一样,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在反复阅读中生成的。在笔者看来,创伤、忏悔和怀念是构成文本的三种情感元素。读出、读懂了它们,就真正理解了巴金先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深处。
  
  一、魂牵梦萦的创伤
  
  令人惊奇的是,开头巴金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里采用了类似于我国文学传统中起兴的手法:在描写某一事物之前,先描写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艺术家的故事所发生的时代作者也经历过,艺术家的凄惨经历以及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让作者想起自己的创伤。尽管作者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控制,叙述语调异常平静,但整个文本仍然笼罩着浓重的伤感。
  文本末尾直接写出了“满园的创伤”。且看文本倒数第三自然段:“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流着血和泪的日子”终于过去了,〔1〕可是作者看到的是什么呢?脚下的衰草、冰冷的砖墙、不开花的树,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凄凉与触目惊心。最重要的是过去和作者一同散步的那个人不在了。往昔令作者留恋的庭院也面目全非,作者这时有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慨。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心灵的创伤,而眼中的“满园的创伤”是心灵创伤的折射,并且心灵中的创伤使得庭院的衰败更为浓重。不消说,内在的心灵的创伤和外在的庭院的创伤皆源于过去噩梦般的经历。
  
  二、源于良知的忏悔
  
  正是这“满园的创伤”使作者忏悔,双重创伤时时刻刻让他陷入回忆,而这些回忆对作者来说又是极其苦涩与沉重的。无论如何,忏悔必定要开始的。谢冕先生曾说:“《小狗包弟》是一篇真诚忏悔自己的文字。巴金先生通过小狗包弟的命运,讲述一个残酷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一段心灵苦难的经历。他摈弃了一切华丽的词语,用极朴素也极简洁的文字,讲述自己内心的隐痛,从而产生了一种直逼人心的强烈的效果。”〔2〕陈思和先生说:“巴金先生严厉地批评自己,无情地自我解剖,是站在一个很高的精神立场上进行的‘忏悔’。”〔3〕他们都谈到巴金先生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忏悔。作者写到:“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忏悔当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不去忏悔,不去“还清心灵上的欠债”,心灵便不得安宁。所以对巴金先生而言,忏悔是必须做的,忏悔是对灵魂的救赎。
  说到这里,便要深入思考巴金先生为什么要急切地忏悔。一个人忏悔是因为心中有无法释然的愧疚感,或者是有强烈的负罪感。巴金先生则是两者皆有。巴金先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过严苛的反思。《十年一梦》是《随想录》中的一篇。巴金先生在文中回顾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心理变化。为了摆脱深重的侮辱与痛苦,巴金先生采用自我麻痹的方法。他坦然承认“原来我脑子里始终保留着活命哲学”,认为自己是“奴在心者”,甚至批评自己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4〕无情地自我解剖之后,便开始了他深切的忏悔。
  忏悔的对象是小狗包弟。小狗包弟和作者一家人情感深笃。“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在文中,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描述讨人喜爱的小狗包弟。巴金先生一家人以及他们的日本朋友都十分喜爱小狗包弟,小狗包弟对巴金先生一家人也十分依恋。文本这样描述:“1962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可是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小狗包弟变成了沉重的包袱。这便是荒谬的时代里发生的荒诞的事情,无辜的小狗无助地面对着严峻的生存困境。后来,形势越来越紧了,小狗包弟必须离开了,否则会给巴金先生和他的家人带来灾难。于是,小狗包弟被送上了解剖桌。可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了,“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轻松的感觉是短暂的,对小狗包弟的愧疚越来越浓,以至无法排遣。“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除了对包弟的忏悔,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对他的爱人萧珊的忏悔。巴金先生和萧珊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在困苦的环境中两人相濡以沫,感情十分融洽。“文革”中,萧珊时时处处想保护巴金先生。有一次,为了保护巴金先生,她甚至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的打。巴金先生谈到:“她也给关进了‘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疗,也因为她是我的妻子。”〔5〕
  
  三、绵绵无尽的怀念
  
  然而巴金先生不仅仅是在述说自己的创伤,也不仅仅是在忏悔,他也是在深切地怀念。怀念是因为难以忘怀。对他而言,怀念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度过晚年的一种必要选择。那么,巴金先生怀念的是什么呢?
  夏杰祥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小狗包弟’只是作者的一个切入点,情感所在绝不是对小狗的怀念,也不是对‘文革’的一般意义的批判,而是发自内心的忏悔以及这种忏悔给读者给社会带来的强烈震撼。”〔6〕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在文中巴金先生说到:“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巴金先生是在怀念小狗包弟,只是这种怀念带着深深的歉意。小狗包弟是那么讨人喜爱,它和巴金先生一家度过了七年时光,它能使巴金先生想起萧珊,想起那段美好时光。这便是巴金先生深切怀念小狗包弟的原因。
  由对小狗包弟的怀念,进而在回忆往事时,巴金先生也深切怀念萧珊,深切怀念那段平静的幸福时光。“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不仅如此,巴金先生还写道:“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每次戴上黑纱、插上纸花的同时,我也想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7〕
  回忆往事使巴金先生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双重创伤,这些创伤形成于当时,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灼痛作者的心灵,使他的心灵不安,这一切使他陷入反思。反思不仅指向强大的外部力量,也对准渺小的自身,从反省自身入手,作者痛恨自己的怯懦、自私与明哲保身。于是便开始忏悔,忏悔是文中主要的情感因素,忏悔是作者心灵救赎的方式,是作者的精神苦旅。在抚平创伤、真诚忏悔的同时,巴金先生还在深切地怀念,怀念使作者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使作者的心灵得到平静,使作者勇敢地面对苦难。创伤、忏悔和怀念,这三种情感元素在文中融会在一起,共同构成质朴、真诚的《小狗包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诚挚且高尚的巴金先生。
  
  〔1〕〔5〕〔7〕《怀念萧珊》,选自巴金著《随想录》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页、第13页、第24页。
  〔2〕谢冕《推荐〈小狗包弟〉》,《语文建设》2004年第1期。
  〔3〕陈思和《巴金提出忏悔的理由》,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6日第6版,转引自陈思和、李存光主编《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集刊卷一》,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8页。
  〔4〕《十年一梦》,选自巴金著《随想录》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6〕夏杰祥《问责自己拷问世人呼唤良知——关于〈小狗包弟〉》,《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
其他文献
一    2008年中考早已降下帷幕,但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笔者在第一时间收集了各省市103套试卷,并对其中的文言文名句默写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在文言文名句默写的考查上存在频频“撞车”现象,特整理如下,以期能对大家有些帮助。    (一)五星级考查金榜(共8句,按重复出现率从高到低排列)  [考查指数]★★★★★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先天下之忧而忧
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校园生活节奏。“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育成了各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这无疑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何设计适合的课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进行学习反馈?教与学该何去何从?师生又该如何相处?这些都成为热点话题。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于2020年2月7日起正式开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线上课程,以当前疫情的真实议题等多个项目主题、
2004年秋,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率先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到2007年就是三年了。面对新课标引导下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2007年的作文命题将能否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默契呢?    一、从“作文”到“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不是使用“作文”一词,而是以“写作”指称对学生作文要求的。这是一个预示改变的信号——“作文”是个人练习层面的写作,带有明显的训练、
个人简介  夏维波,男,东北师大附中高中教师。吉林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科研名师,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外国文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文学的文化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教育观点  在仿悟中建构学生的写作能力  仿悟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严厉、自主的家庭教育  我是樊丽美,1961年出生于陕北核工业的军人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所以对我们也实行军事化的教育,说一不二。但是父母又是非常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倾听我们的声音,从来不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我的性格中既有军人的服从与守纪,又有自己的独立与追求。  1968年,我上小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二年级的时候,还能学习些知识,到了五
从1992年起,高考开始进行名言名句默写考查,但到了1999年,在当时“减负”的大环境下,取消了这种题型。自2002年起又恢复了对名言名句的考查,目前已连续进行了七年。2008年我国大陆高考的19套语文试题,全部专项考查了名言名句。为了解所考名言名句的具体情况,我们对2008年各套试卷所考查的名言名句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与分析,并对命题原则及规律做了一些探讨。  一、赋分  在我们所统计的19套试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语文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来看,这种倡导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语文学界却对这一理念持有不同看法,一些教师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究性学习难以真正开展。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缺乏知识积累”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我们先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材分析  鲁迅小说《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及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时安排  教学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农家少年形象,可用“你愿意与小说中的哪一个少年交朋友,为什么?”等问题切入;第二课时体会景物描写及其抒情作用,重点感受江
我们运用矩阵抽样法,从四年间(2005~2008年)搜集到的339套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88套试卷作为样本试卷(下文简称“样本卷”)。本文从试题概况、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四个方面,结合样本卷的数据统计,对2005至2008年中考试卷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探讨中考作文评价的历时特点。    一、试题概况    1.试题设置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选取的88套样本卷共命
就某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判断和检验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言语思维方式与品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从品味语言出发,“做言语体操,跳思维舞蹈”,思考、分析、揣摩,使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集中、由狭隘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庸常到创新、由缓慢到敏捷。  具体到散文教学,其基本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的直观体验。但有这些显然不够,还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领悟、发现、探究活动中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