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主体性阅读不能局限在机械的硬读板块中,而要借助批注的方式将读、思、写有机结合,重在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学生练习阅读最主要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广阔的认知空间,学生依靠自己智慧和经验面对文本,从而获得更多、更广通向高效阶梯阅读的曲径通幽默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一、给予方法,在发现对比中相机 “圈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用勾、线、圈、点等不同的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找出来。融入了这些符号的阅读,已然不是普通意义的阅读,它们是学生认真思考的印迹,是思维涌动的轨迹。而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的想法、感受、疑虑也最多,学生通过自由批注,获得了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预习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留下依据。
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预习的环节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1.标小节序号; 2.圈生字难词,查字典,并写上注音,注释; 3.划重点词语和句子,在不懂的地方,用符号标出; 4.摘喜欢的语句,简要写明理由。在学生自主阅读、圈画的基础上,教师则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分享阅读所得。学生兴趣高涨,发言踊跃,从学生发自肺腑的交流中,不难看出他们在预习时画的过程,即是充分思考、发现、比较的过程,学生在品读,细画、比较的实践中,通过对知识的筛选、鉴别,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针锋相对,在紧扣学情中广泛 “注解”
批注阅读不是简单的动动笔,随便画,而是在读书时多留意生字、难字以及认知上的障礙,一旦发现及时查字典、找资料,在第一时间弄清楚,写在书的醒目处,从而将错误的认知扼杀在思想意识的摇篮中,形成正确地理解,形成对文本通透地把握。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形成了浓浓的情意,生成了美感体验,都将顺着学生的笔端留下痕迹,不论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还是自己发现的批注,也一定是深情投入、自然流露的。批注式阅读引发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培养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
如《祁黄羊》一文,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但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读到 “解狐”时,都读成jiě hú,只有少数学生读 xiè hú 。教师并没有立即指正,而是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出示了三个人名 “解狐、祁黄羊、祁午”,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读,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教师及时引导:汉字作为姓氏来读时,往往有着与平时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请出字典,让它帮我们准确地读读这些字,并在字的上方认真地注明读音。学生通过查字典后,对三个人名的读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都自觉地将查到的内容写在书中。不仅强化了生字的识记,还帮助理解了其音与义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排除了障碍,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三、多维视角,在品味赏析中进行 “批阅”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批注性阅读就应该从最底层的 “画画”“注解”,主笔想最高层的“批阅”迈进。结合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批阅”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应该是对文本的概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最简洁的提炼行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其次,可以是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批注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或者是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这一过程可以是从难到易,由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向批注的深处迈进。
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引领学生聚焦 “春风吹绿了……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一句进行专门得批注, 在批注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把握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绝妙之处,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细化、深化了阅读体验,通过批注的形式,将自己的感知与理解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加以呈现,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的行程决不能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也不能是走马观花地蜻蜓点水,而应该借助深入批注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地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
一、给予方法,在发现对比中相机 “圈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用勾、线、圈、点等不同的符号将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亮点等找出来。融入了这些符号的阅读,已然不是普通意义的阅读,它们是学生认真思考的印迹,是思维涌动的轨迹。而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的想法、感受、疑虑也最多,学生通过自由批注,获得了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预习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留下依据。
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预习的环节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标记: 1.标小节序号; 2.圈生字难词,查字典,并写上注音,注释; 3.划重点词语和句子,在不懂的地方,用符号标出; 4.摘喜欢的语句,简要写明理由。在学生自主阅读、圈画的基础上,教师则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成果,分享阅读所得。学生兴趣高涨,发言踊跃,从学生发自肺腑的交流中,不难看出他们在预习时画的过程,即是充分思考、发现、比较的过程,学生在品读,细画、比较的实践中,通过对知识的筛选、鉴别,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针锋相对,在紧扣学情中广泛 “注解”
批注阅读不是简单的动动笔,随便画,而是在读书时多留意生字、难字以及认知上的障礙,一旦发现及时查字典、找资料,在第一时间弄清楚,写在书的醒目处,从而将错误的认知扼杀在思想意识的摇篮中,形成正确地理解,形成对文本通透地把握。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形成了浓浓的情意,生成了美感体验,都将顺着学生的笔端留下痕迹,不论是同伴引发的批注,教师诱导的批注,还是自己发现的批注,也一定是深情投入、自然流露的。批注式阅读引发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培养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
如《祁黄羊》一文,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但在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读到 “解狐”时,都读成jiě hú,只有少数学生读 xiè hú 。教师并没有立即指正,而是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出示了三个人名 “解狐、祁黄羊、祁午”,很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读,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教师及时引导:汉字作为姓氏来读时,往往有着与平时不同的读法。下面我们请出字典,让它帮我们准确地读读这些字,并在字的上方认真地注明读音。学生通过查字典后,对三个人名的读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都自觉地将查到的内容写在书中。不仅强化了生字的识记,还帮助理解了其音与义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排除了障碍,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三、多维视角,在品味赏析中进行 “批阅”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高效发展,批注性阅读就应该从最底层的 “画画”“注解”,主笔想最高层的“批阅”迈进。结合阅读教学,对文本的“批阅”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首先,应该是对文本的概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最简洁的提炼行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其次,可以是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认知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批注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或者是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这一过程可以是从难到易,由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向批注的深处迈进。
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引领学生聚焦 “春风吹绿了……吹鼓了杏树的花苞”一句进行专门得批注, 在批注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把握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绝妙之处,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细化、深化了阅读体验,通过批注的形式,将自己的感知与理解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加以呈现,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阅读能力的行程决不能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也不能是走马观花地蜻蜓点水,而应该借助深入批注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地不断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