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赞美走进我们的课堂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教师,要学会赞美,学生就像一个流光溢彩的玻璃容器,晶莹剔透,稍一用力,就可能碰的粉身碎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他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学会用赞美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点成功,学校是他们启航的港湾,挟着赞美,他们才能在改革浪潮中搏击风浪,学生像朝阳初升,翱翔在知识的蓝天,让我们用赞美伴着他们,面向世界,面向生活。
  当今的老师,要舍得赞美学生。赞美,是一种认可,是一种赏识教育,是一种感情投资,教师应该把赞美当成教学工作中的催化剂,充分挖掘他的催化作用,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潜力,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所以,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我认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赞美学生要实事求是
  古人有云:“只有实事求是的赞美才能打动人的心灵”,这就告诫我们,对学生的赞美,要求真、求实,要有真情的流露,不能盲目的对学生表达空话、套话。例如:班上有个男生,上课从不说话,也从不听课,除了低头深思就是睡觉。有一节课班上出奇的乱,我敲了敲桌子向大家喊道:“你看**,上课从不多说一句废话”,我还特意找最简最浅的问题让这个男生回答,慢慢的我发现了,他上课说话的时候少了,目光也不是先前那么呆滞了。甚至有一次他在犹豫片刻后缓慢的举起了自己的手。他似乎成了一个奇迹,本来在老师眼里可有可无的“呆”学生,竟然“活”了,以后的学习中,他开始交作业,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二、抓紧学生的闪光点,丰富赞美的内容
  赞美的源泉不仅来自学习一方面,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守护下的小精灵,他们集合了善良与纯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才能帮助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出最精彩的一幕。教學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要看到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一个完整的班级,成绩参差不齐理所当然,把“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带动起来,才能促进全班学生的进步。当然,所谓的学困生,只是学习方法不准确或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动力,他们在学习上被冷落,以至于在生活上没有威信,他们自卑感较强,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更为重要,“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进步成功”的努力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关心学生,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帮他们找回学习的兴趣。当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学困生”的闪光点,他们才能英雄抬头向前走。
  老师的赞美,犹如一缕春风,帮他展开飞的翅膀;老师的赞美,又似一股清泉,浇灌他干涸的心田。
  三、要及时准确地给学生赞美
  学生有懒惰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只有及时督促他们,才能激励他们奋进。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完善期,十分渴望被关注,因此他们毫不吝啬的展示自己取得的点滴成就,这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并且恰到好处的给学生以赞美,这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若对他们的成绩视而不见必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及时的赞美学生以督促他奋进。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你的眼神告诉我,你听的非常认真明白”,“你回答的很好,说明你读书很认真,肯动脑筋”,“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你在接近成功,我赞赏你勇气”,“你的问题老师没有想到,谢谢你给老师的启示”,“只要下苦功夫,相信你能学好的”,“做的太好了,你真能干”。这些话不是做作、煽情,是老师及时的对学生的肯定,这些赞美之词运用得当,就会在教学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里”,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应注重感情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舞学生的自信心。古人有云:“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陈景润先生就老师的赞美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学生说的好时,要热情嘉奖,学生说不圆满时,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学生说错时,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勇气。无论如何,也要精心呵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赞美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时还有点石成金之效,但并不是所有赞美都能产生震撼和进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学会欣赏学生,又要熟练掌握赞美的技巧,赞美的语言必须得体,要因人因场合而异。有时,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赞许的掌声,甚至爱抚的拍一下肩膀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关爱和温馨,这些无声的赞美,或许他们一生中都如雪球,越浓越壮。
  “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于是,很早教师就应该知道多去赞美学生。大人都希望被认可,更何况孩子呢?真正的教育不是一种灌输,而应该是一种点燃,老师与学生感情的一种点燃,是一种交流,师生之间要心与心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呼唤,老师对学生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一种启迪,师与生之间智慧对智慧的启迪,是一种激发,对学生对真理渴求的一种激发。愿你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的去赞美。
其他文献
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本人就结合个
期刊
当代教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教育理想,不再把教书看成单纯的谋生手段、不再把备课看成任务与负担,而要把这些工作当作事业去奋斗,当作科学去研究,当作艺术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学生是教师的作品,教育经历是优美的诗歌,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教育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获得专业上的不断发展,才会感觉到教育人生的快乐与魅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教师进行教育
期刊
目前,在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以前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对尖子生一般都重点辅导,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管不问;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
期刊
教师和学生是信息技术产品的“用户”,试图让“用户”依从并适应技术的做法是难以成功的,只有让技术服务于教学,才能换来师生的认同,这是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要走的关键一步。交互电子白板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地适应了课堂上教师“边走、边说、边写”的行为习惯,这应该是科技与人文兼顾的一个范例,也是教师把它作为课堂教学平台的原因之一。  一、从“预制”转向“弹性”调用  以往,教师在课前
期刊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期刊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听到“少数人”的声音。对待“少数人”的声音,如果教师选择回避、敷衍或强制学生接受的态度,将会扼杀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缺乏主见。而如果将少数人的声音当作一种不期而遇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加以利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学会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引发学生的争论,使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  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这样的课堂显然是单调
期刊
两个矢量的合成遵守三角形定则,即:矢量 、 的合矢量 是将 、 首尾相接,从 的尾端指向 的首端的矢量(如图1)。在高中物理中,用计算法做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利用矢量的三角形求解却比较直观、简单。现把矢量三角形定则在解题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一、利用矢量三角形求解三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例1:重为G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固定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如图2所示。若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在该过程中,斜
期刊
内容摘要:中考命题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强调能力创新,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要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开放性情感创新能力  中考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其命题特点是以开放性的主观试题为主,在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能力创新,增强了试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
期刊
一、设计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  设计好数学活动是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出让学生乐此不疲的数学活动呢?笔者认为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尤其要抓住他们好奇、好胜、好强、好探究、好挑战的心理特点;二是要善于利用好教学内容中本身所具有的“活化”因素;三是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轨;四是用活动贯穿整个数学课堂。  就拿大家认为比较枯燥的口算教学来说吧
期刊